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意识落后,人际关系紧张,许多人就称他们为“问题学生”,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采取怎样的教育策略,使这些弱苗也能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归因理论在转化职专“问题学生”方面会给广大教师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时下,一些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校训,有的学校甚至还有两个“一切”,即“为了一切的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一切”乍一看好像天经地义、顺情合理,可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有失偏颇。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些“一切”做到还是做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田丽霞 《班主任》2014,(11):52-55
个别学生不善与同伴交往怎么办?乍听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把目光集中到这些“个别学生”身上,认为这些学生自身有问题,我们要“集中力量”改变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很久,也接触了一些“不善与同伴交往的学生”,还追踪访问了一些当年在学校里不善与同伴交往的学生,了解了他们走向社会后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思考的结果如何呢?我想用几个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具有“有效”“实效”和“增效”的作用,那么这些问题的设计就不仅仅具有“输血”功能,更具有“造血”功能。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感染、熏陶,学生就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5.
“好学生”是指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学生。但在不少教师眼里,“好学生”单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因此.当这些学生出现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问题时,教师往往会陷入“一俊遮百丑”的认识误区,对“好学生”的缺点、错误忽略不计。教师的这种做法实则危害不浅。  相似文献   

6.
笔者就“最怕做什么”这个问题走访了多所农村中学的学生。得到的回答令人难以接受:劳动。细一问,这些学生都向我们诉苦:“劳动,真让我们受不了。”原来,这些学校都围绕“勤工俭学”大做文章,办起了各种形式的校办工厂。而学生,自然成了工厂里无须支付工资的“工人...  相似文献   

7.
摘要: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育评价中往往把那些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称之为“问题学生”。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这些学生的成长只不过比其他同学要“慢”一些,如何关爱他们考验着从教者的师德。教师应该从关爱“问题学生”开始,让这些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信任和赏识他们,让他们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经历完整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这样一类“新题”:条件中给出学生未知的一个新概念或新运算,让学生运用这个新知识去解题.尽管这类“新题”难度不是很大,但对学生的发展却很有意义。理由之一是这些新知识有些属于高等数学的范畴,通过这些“新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和过渡;理由之二是通过这些“新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一些教师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方式,面对学生中出现的躁动不安、学习成绩不理想、逃课、甚至离家出走等现象,想当然地将其归类为所谓的“问题少年”,究竟这些所谓的“问题少年”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认为“问题”可以说由以下几个方面所致: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听到有教师发牢骚,说学生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其实,这些教师本身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因工作方法不当造成了德育失误,从而显示教育的苍白无力,对学生出现问题的无助和无奈。这些学生果真如此“令人讨厌”和“不可救药”吗?决不是,关键是这些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失去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本文对教师德育失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难免会碰到各种麻烦事,其中最棘手的莫过于与“问题学生”打交道了。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儿偏,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问题学生”表现在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很随意;文明礼貌、课堂纪律都让人为他们操心等。如何转化这些“问题学生”,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感到头痛的问题。本人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对待这些学生的手段也比较的粗糙:罚抄考卷,洗地板,罚站,或者叫学生的家长到学校里来等等。结果“问题学生”没有转化成优生,更糟糕的是师生关系搞得很不好。怎么样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经过这些年来的教学成长,我慢慢地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断激励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由唤起问题意识到乐问、敢问、善问。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促进学生乐问好奇、好动、好胜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趣引疑、以动引疑、以赛引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相似文献   

13.
一、高中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育部门再次下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命令,学校把“双休日”、“寒暑假”还给了学生,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这些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里,他们在干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乔占国 《内蒙古教育》2005,(9):22-22,27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示范课,感觉不少教师的“问题式”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师问生答。二是学生看课本自主学习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实际上是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后发现教学效果一般,于是好多教师对“问题式”课堂教学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了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重视“过程”,揭示数学本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教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入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引导中的「门坎效应」问题学生「入轨」范艳阳刘春生“问题学生”通常指持续存在某些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特征是,学习生活无拘无束,喜欢开“无轨电车”。怎样对这种学生开展教育进行引导呢?我们以为,第一步就是应用最起码的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去规范...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断激励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由唤起问题意识到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促使学生乐问好奇、好动、好胜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趣引疑、以动引疑、以赛引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中,经常会在研究物质的量变规律、生命活动现象及计算等问题时,遇到关于“最(大)多”“最(至)少”“最高”“最低”“最快”“最适”等表述。这些“最”常与科研、生产、医疗、生态等问题紧密相关,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关注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应用的灵活性及社会热点关注程度的基本要求。如何正确解读蕴含在这些  相似文献   

19.
齐小健 《河北教育》2005,(10):10-11
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投向‘好”学生,而往往对“问题生”抱有偏见,甚至反感。其实这些‘好学生”也只是学习成绩比较好,其他方面未必很好。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不正常的情感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认为,负责任的教师.应做到对“问题生”特别深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周应喜 《江西教育》2007,(12):16-16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1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