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出现过“分”与“合”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和群雄兼并,出现了秦、汉王朝的统一;而秦汉王朝统一后却又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唐王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不过分裂并没有长期存在,最后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公认的有几种,而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学科研究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加强的今天,古代史教学中应把地理条件渗入到“分”与“合”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 ,曾多次出现过“分”与“合”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和群雄兼并 ,出现了秦、汉王朝的统一 ;而秦汉王朝统一后却又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唐王朝统一后 ,再次出现了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过分裂并没有长期存在 ,最后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 ,公认的有几种 ,而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 ,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学科研究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加强的今天 ,古代史教学中应把…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期,完成统一已是德意志国家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问题只是在于通过什么道路实现这个统一,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呢?还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道路?这取决于当时德意志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第 5题如下 :“曾连续有六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A .西安 B .洛阳 C .北京 D .南京” ,所给答案是D。此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连续”及“六个王朝” ,A、B、C几个答案或不符合“连续”的条件 ,或不符合“六个王朝”的条件 ,自然被排除在正确答案之外。如此只能选择答案“D”了 ,但它是不是就完全符合题意呢 ?众所周知 ,我国古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都建都于今南京 ,合称六朝 ,这样看来 ,南京是符合“六个王朝”这一条件的 ,但东吴与东晋之间有西晋 3 6年的统一 ,虽然短暂 ,却毕竟使南京作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是五帝时代(龙山时代),各地区各族是在炎黄大联盟领导之下向文明誓渡的: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夏王朝是统一的拥有主权、领土和人民的国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源一体和统一王朝式,这或可称为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6.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背景 我曾经面向南京市玄武区全体历史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足“伐无道,诛暴秦”。本课内容在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上承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下启民富国强的西汉王朝,在教学内容中起衔接作用。教材讲述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冯一下  李洁 《历史学习》2006,(10):39-43
[例1]孙中山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阅读采自《略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一文中的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统一王朝统治时间简表  相似文献   

9.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论证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重点考察典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与综合分析整个人类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四条重要规律:一、一切封闭的社会形态及其所属国家(或王朝)最终都必然走向衰亡;二、封闭的社会形态所属的强势国家(或王朝)都必然经历“形成与确立阶段”、“发展与成长阶段”、“调整与成熟阶段”以及“没落与衰亡阶段”四个阶段;三、封闭的社会形态所属的非强势国家(或王朝)的发展历程不会超过强势国家(或王朝)的上述四个发展阶段;四、人类社会自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以来,也必然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文章进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其最新成果认识生成律——对上述规律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10.
文字的使用是否符合规范,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不少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文字的规范化都十分重视,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根史料记载,我国从周王朝开始,就有人致力于文字的统一工作,周宣王太史作《史篇篇》,可以看作是对前汉字统一、规范的一个尝试。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文字混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文字政策,以小篆作为通用字体,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第一次具有真正规范意义的举措。之后,历代所编撰的一些字典,像许慎的《说文解字》、张玉书等人的《康熙字典》、欧阳博存等人的《中华大字典》以…  相似文献   

11.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逃到西安,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又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从“庚子新政”到“预备立宪”都对中央国家机构和职官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却奠定了近现代国家机构的刍形。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未中断,从古国文明到王朝文明,从西周“大一统”的理念到秦汉“大一统”的国家,国家统一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基本形态。中华文明,根在人民。中华各民族的民众创造,是中国国家统一、文明连续的根本动力。国家统一与民众创造,相辅相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双驱动。一、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基本形态从传说中的炎黄部落联盟到西周的“普天之下”,从西周的“合众国”到秦汉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其间汉承秦制而建立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对发展民族间的融合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均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因此,研究西汉王朝与少数民族的政治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认识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而且对今天的民族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有关汉王朝与匈奴族、西域诸族、南越国等的政治关系已多有论述,而对西汉王朝与东越的政治关系却鲜有专论,本文想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俾斯麦国家社会主义”是19世纪末期,“俾斯麦王朝”利用国家权力实行社会改良,以对会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它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它的体系是资产阶级超阶级国家观、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大杂烩,它的思想来源是拉萨尔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拿破仑第三的波拿巴主义的社会政策、迪斯累里的“托利民主”--社会改革、“讲坛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它力图维护“俾斯麦王朝”统治万古长存,但最终还是挽救不了“俾斯麦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天下”、“中原王朝”、“中央王朝”等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疆域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这些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作为近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其疆域的最终奠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清中期以前的历代“中原王朝”及至晚清的“中国”,与近代意义上作为民族(国民)国家的“中国”之间,是一个从法理上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前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各自的“版图”上没有重合过,在经过了长时段演进后,于19世纪20年代最终完成这一重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古代中国疆域问题时,应谨慎使用“中国”一词,更不能以“中原王朝”随意代替“中国”,也不能将“历代中原王朝”置换成“历代中国”。  相似文献   

17.
试论秦王朝郡县与分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国家,但此后在秦统治集团内部却在坚持郡县制还是实行分封制的问题上,相继爆发了两次论争。这一论争的结果,不仅确立了秦王朝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且给予其后各封建王朝以深远的影响,因而它作为我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历来为史学者所重视。自“批林批孔”以来,“四人帮”为篡党夺权而大搞“影射史学”的过程中,也别有用心地抓住这个问题大作文  相似文献   

18.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包括秦、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时期。1.从政治上看。(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相似文献   

19.
五代十国的南唐是一个短暂却充满魅力的王朝,冯延巳是这个王朝政坛与文坛的核心人物,他的一生,见证了南唐王朝的兴衰盛败。本文从冯延巳的生平际遇出发,借助他的诗词分析他的成长历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与国家,得出结论:冯延巳并不是人臣中或狡诈谄媚、或抑郁愁苦的特例,他的成熟,是伴随着南唐王朝的发展而进行的,他只是众多被国家决定了命运又因其命运牵动着国家的文人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0.
外戚集团擅政专权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前期,而以汉代为甚。尤其是东汉王朝,几乎成为外成天下。清代史学家赵翼云:“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捐”①。当代史学家何兹全亦说:“唐和明清都有宦官专权,但却没有外戚擅政,只有西汉后期和东汉,外成才成为政治上的大势力。”②由于汉代外戚专权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深,故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外威集团的形成及擅政原因作一探究,以求正于大家。汉代外戚“成为政治上的大势力”的原因甚多,笔者认为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和汉代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早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就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