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乡土课程资源是乡土课程建设的基础,认识与把握本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为课程开发与实施创造良好的资源性条件,是每一位参与乡土课程建设的成员所应该认真做好的工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认识乡土课程资源和如何建设乡土课程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宋林飞 《现代教学》2014,(10):36-39
乡土课程编制的显性成果包括了“课程纲要”和“乡土教材”,其编制过程必须要遵守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规范,同时还要充分关注其个性特征。“课程纲要”的编制主要涉及主题选择、背景分析、目标厘定、内容组织、实施要求、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环节。“乡土教材”的编写主要涉及队伍组建、编写过程、教材优化等环节。本文就乡土课程编制的相关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使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具有大都市国际化的气息、架构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现代化气息,更具有扎根于上海社会、文化与历史的乡土气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崇明县教育局于2011年6月联合组建了“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对中小学乡土课程进行了专题系统研究。两年多来,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可贵的经验。本刊从本期开始连载由该基地研究人员提供的专题论文与相关案例,以帮助中小学校长与教师更好地理解上海的本±文化与实践乡土课程,使我们的课改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有学术气息与实践品质。本期刊登的内容是由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宋林飞撰写的《对乡土课程几个核心概念的探讨》一文,就乡土、乡土课程资源和乡土课程等几个核心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建设乡土课程是乡村学校阻遏“离土性”冲击的必要路径。在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要坚持既回归乡土又面向未来的立场。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有利于践行在地化发展理念,赓续优秀乡土文化根脉,助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认同感。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路径应为:明确乡土课程建设育人和结合乡土性与时代性的目标,通过选择适宜课程内容和协调课程内容组织以完善乡土课程内容体系,转变课程实践观念和优化课程实践过程以实现乡土课程实践变革,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乡土课程建设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本位的课程,即服务于地方、立足地方、归属于地方的课程,它是乡土课程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崇明岛拥有独特的生态乡土教育资源,因此,多年来,崇明教育致力于"生态崇明"地方特色课程的体系性构建研究。本文从这一课程实践案例中,对这类乡土课程的体系性构建实践进行了归纳与提炼,形成了可迁移的经验,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土课程作为一类特殊课程,其编制与实施过程对教师的课程素养提出了一些个性化的要求:如强烈的与生活融通的课程观、在乡土实境中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能力等。教师的水平高低决定着乡土课程实践的成败,同样也决定着其能否得到持续性优化改进。本期关注的正是乡土课程实践中的教师发展。乡土课程实践对教师课程素养提出了新挑战,显现了教师生长的新空间。对这些问题解决学习的过  相似文献   

7.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每年在高考本科提前批次定向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教学对象的变化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如何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定向乡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准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从而"铸魂塑魄";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建更具乡土性、在地化、开放性的教学逻辑,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实践转向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构与重建,将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情境,具有乡土性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与"准乡村教师"的职业生命体验相融合,同时将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形态转向乡土的实践形态,让地域性和地方性知识走进课堂,促进具身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深度融合,紧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展开双向评估,最终实现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表达".  相似文献   

8.
“乡土课堂”是以与乡土生活世界融会贯通为核心特征的课堂,其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实施领域和基础型学科课程实旋领域中有着不问的价值与特征。本期我们着重介绍的是在基础型学科实施中的:‘乡土课堂”对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特征与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9.
乡土课程对传承乡土文化基因,强健民族之魂有独特功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冲突。此时,乡土课程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捍卫民族文化尊严的一种武器。本期,我们从乡土课程的育人价值与社会文化功能两个维度出发,就促进乡土化学习、培育乡土情怀、传创乡土文化三个特点进一步深入探讨乡土课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生物反应过程检测与控制是我们学院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比较匮乏的情况而开设的一门工程类专业特色课程。本文主要从教材建设、教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实践环节建设等方面,对这门课程的建设思路和经验,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对相关课程及新开课程的开设与建设,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新模式,深入理解课程群建设的内涵,对确保课程群的划分和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何着手课程群建设下的具体课程改革,使其真正融合到课程群中,也是当下课程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下环境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4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化学改革与实践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开发与实施乡土资源,让幼儿在探索、体验、游戏、表达、展示等多样性乡土课程活动中,培养童真,激发童趣。从创设"童真"乡土环境;开展"真趣"乡土游戏;进行"童真童趣"艺术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真趣"乡土课程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学校进行特色化建设的良好路径。教师在开发和实施乡土美术课程时,一要找准位置,为乡土美术课程找准在学校特色化建设中的定位;二要优化方案,为乡土特色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绘制蓝图;三要有效实施,为乡土美术课程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搭建实现意义与价值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及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本土化是乡土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乡土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所处的地位非常突出。海南拥有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教师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但以“学校”为主体的开发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开发方式单一、制约条件较多;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还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因此,大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挖掘海南乡土课程资源的教育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创建本土化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所必需的,而且还能加快海南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洪晓玲 《成才之路》2023,(10):89-92
综合实践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乡土文化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十分契合,教师将其合理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文章从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合理融入乡土文化内容,立足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探寻乡土文化融入策略等方面入手,对乡土文化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回顾前人研究成果,探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途径,应当在乡土文化校本教材编写中,通过强化责任担当,为学生创建创新学习环境,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及创新教学能力,立足课程实施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7.
康颖 《广东教育》2007,(10):47-48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借此契机,笔者以现有的中学乡土历史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尝试将当地博物馆的丰富资源,融入到乡土历史课程,从而让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樵积极开发乡土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利用,探索如何通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去实现德育一体化的功能,让乡土资源开发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立德树人"成长,为地方课程建设与德育工作融合创新提供了实践的样本。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新事物,也是一项难点。作为农村小学,如何依托乡土环境,开发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资源,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瞿林 《湖南教育》2014,(4):25-25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根据“以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师生广泛参与为构建主体,以环境建设为有效载体,开展特色实践活动”的思路,建设融传统性、时代性、区域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