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门"新词结构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修辞结构。本文从"××门"结构的认知修辞动因出发,以"××门"意义演变的过程为线索,挖掘此语言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即以外延内涵传承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转喻在"××门"结构中为什么可能。旨在对语言现象到语言思维,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的认知过程作尝试性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首先对"语用模糊"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了其能作为成功交际策略的理据:礼貌需要;修辞需要。最后从交际意图、语境两方面对语用模糊进行关联性解读,强调语用模糊解读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翻译视角对修辞理据的都有不同的影响,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缺陷。通过对解释体从符号学的角度做深入分析,并同时结合语言符号的特点与性质来探究修辞理据的问题,可以得出解释体的特点决定语言符号的特点,即解释体就是修辞的根源的结论。解释体根据自身的性质决定着语言符号系统的性质和分类,并利用这种机制来确立其修辞的理据。  相似文献   

4.
汉语"马"词群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丰富的一个词群,对其进行造词理据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剖析"马"词群的造词法。在这些造词理据中,单纯词使用的是同源性造词理据和模拟性造词理据;合成词表现出来的是直接性理据、相似性理据和相关性理据;熟语中,成语的造词理据是典故性,惯用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歇后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谚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刘基在小学领域,也颇有些建树,特别是训诂学上成就更大,散见于刘基散文中探求词源,说明词和事物命名的理据及谴词造句理据的"释名",已具语源学特色.散文<菜窝说>用声训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探求了部分蔬菜的单名理据,大都可信.其他散文对复名的理据的探求更为可靠,其寻求理据的方式对我们目前的语言理据研究还有较高的价值.刘基的<春秋明经>揭示的<春秋>的句法修辞理据,也颇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农村小名是一种颇具特色、值得重视的修辞活动和现象,其修辞理据主要体现在逻辑上的“无理而妙”、特定心理需求、社会文化习俗、审美情趣等几个方面,一个小名的确立,往往包含多重修辞理据.  相似文献   

7.
语言理据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据性和任意性都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一起构成"和而不同"的对立统一关系;理据论是理据性的理论升华,是人们借用心理学中的"动因"概念并从认知、功能、文化等角度来解释语言符号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理论;语言表述是捕捉理据的唯一方式,离开语言表述,理据研究将成为空谈;理据(理据义)是每一个具体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结合在一起的动因,而理据性是对这种结合关系在性质上的描写与判断,二者形成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叙事可以作为修辞的论述,展开对文本《雪山飞狐》的解析,从文本的角度来对"叙事作为修辞"进行支持,包括叙事的角度、叙事的结构、读者效果以及叙事的意识形态等基本范畴,从而认为该文本是"叙事作为修辞"最好的文本体现。将叙事作为修辞对我们进行文本解读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国内开始模糊修辞学研究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国内学者已就模糊修辞的概念、形式、应用及功能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但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如:人们对模糊修辞的定义及其涵盖尚缺乏一致意见;对模糊修辞及语用模糊的区分尚不明晰;对模糊修辞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研究还有待深入;对英汉模糊修辞的对比研究尚显不足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王希杰先生将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统称为"四个世界"。它以语言世界为轴心,结合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及"四个世界"之间的层次关系,探讨并完成"四个世界"理论对汉语修辞的思想观念上的革新、研究方式方法上的突破,并以此为切入点,着重研究解释汉语修辞的发生原理、运作机制,从而反映修辞的本质和规律。用"四个世界"理论阐述汉语修辞现象,理解起来简单明了,把握实质轻松自如,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精神内涵。利用"四个世界"理论,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泛更为宏观的方面理解修辞,更为简便更为明了地掌握修辞,更为恰当地发挥修辞的语用功能,从而超越以语言为本位的狭义的微观的传统修辞观念。  相似文献   

11.
粟臻 《文教资料》2009,(5):40-42
修辞造词法作为汉语造词法的一种,对新词语的生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考察了新词语的六种常见修辞造词法,并对其造词理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运用修辞方法创造并使用新词语的语用心理因素,最后提出了应当正确看待修辞造词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方言歇后语的形成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机制上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为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理据。本文主要探讨隐喻在方言歇后语中的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司继涛 《英语辅导》2011,(4):172-174,179
英语移就修辞是一种超常规的搭配,其修辞特征在于修饰词的位移形成修饰词与新被修饰词的语义冲突,从而产生常规搭配无法获得的修辞效果。文章从定义、修辞理据、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对这一修辞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炼强的修辞学研究有三个方面:一是归纳和总结具体的修辞现象和修辞技巧,二是建构自己严密而实用的修辞学体系,三是对修辞学进行交叉研究.在这三个方面中.交叉研究成绩最为突出,而其中对修辞理据的探索、对修辞的认知考察,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义除了一大部分具有显性理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理据处于隐性状态或隐化过程中,形成原因多半与修辞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2008和2009年网络流行语意义的基础上,按形象、特征、关系、修辞、语源五类分别讨论了网络流行语的生成理据,首次提出了造词理据没有而流行语独具的特性型、仿语型、反语型、拈连型。这显示了流行语的生成理据与造词理据的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7.
任意性与理据性是语言符号的两大本质属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词的音义联系不是本质的、必然的,但音义结合的理据是客观的、具体的。"本质论"与"规定论"两派学者就音义关系争论了两千年,其症结在于对理据的不同理解。在系统梳理前人对语词理据问题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的基础上,借助认知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理论,剖析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阐释语词音义关系的理据性,为语言学理论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8.
尽管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对"理据"一词有不同的学科定位,但"促动性"可被看成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构词理据的分类而言,Radden & Panther的语言理据和非语言理据的二分法近年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而对构词理据与相关概念(如内部形式、词源结构、客观所指)辨析的研究表明,这些概念之间存在包含关系、交叉重叠等几种不同情况。Radden & Panther提出,理据的形成过程中包含五种符号关系:内容-形式关系、形式-内容关系、内容-内容关系、形式-形式关系、形式/内容-形式/内容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学术界围绕“振聋发聩 (目贵 )”一词展开了一场争论。有人认为这个成语“组词没有客观依据”,因而是错误的 ,在规范性和理据性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要再使用就应将“聩”改为“目贵”。为澄清这种用所谓“客观依据”来检验一切语词“意义理据”的错误观点 ,本文对“振聋发聩 (目贵 )”一语的版本依据、意义理据、源头流变等进行了辨析考证 ,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修辞上的夸张性的比喻说法 ,应重视文学修辞语言与科学逻辑语言的区别 ,对“振聋发聩”的版本依据和意义理据不应再有怀疑 ,对它的规范地位不应再有动摇  相似文献   

20.
《湘南学院学报》2018,(3):74-77
割裂造词是一种古汉语的造词方式,往往被认为是非理性、非解释性、非理据性的。从割裂造词的韵律要求出发,探求其成因及其理据,并从丰富词汇和隐含意义两个方面对割裂辞格的修辞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