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耿洪利 《档案》2023,(1):67-70
民间文献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散落于民间的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汇款副收条,不仅是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南迁藏于四川峨眉山的珍贵历史见证,也是以那志良为代表的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在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中守护国宝的缩影,更是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和保护的珍贵原始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多年对故宫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内容包涵重新解读故宫的文化价值,记录故宫文物南迁、西迁,以及对故宫的文物守护与传承历史的记录,对故宫藏宝的文化密码进行揭密,对故宫文物的修缮与鉴定过程中的匠艺观察与匠心品读,揭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与运营内情。  相似文献   

3.
长城 《兰台内外》2007,(3):9-10
故宫国宝何以两地离分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觊觎北京。1933年,日军攻陷山海关,形势危急。为避免宝物落入侵略者之手,故宫紧急决议打包1.3万多箱文物南迁。2月6日清晨,在大队警卫的保护下,一列火车负载万箱古物,缓缓驶离北京城,秘密南下。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我与故宫五十年》那志良黄山书社定价:20元作者历经了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南迁、文物精品运台等重要的历史时期,一生与故宫及其文物结缘,是故宫历史和故宫文物的重要见证人和守护人,他在书中再现了这些往事。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以精美的制作、有趣的文物故事令观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中央电视台系列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改变以往文博类电视节目惯用的讲述方式,以5分钟的微纪录片为载体,融合新媒体平台,以轻松、萌趣、生动,"俘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每集节目片头语的第一句,既像来自于国宝的召唤,又是传者与受者之间一份很特别的约定。  相似文献   

6.
高勇 《四川档案》2009,(2):19-20,53
今年是故宫文物南下四川70周年。70年前,为了躲避日寇,数十万件故宫文物,分三路辗转万里抵达四川,分别藏身于乐山安谷镇、峨眉山大佛寺以及巴县飞仙岩等地。抗战胜利后,所有文物悉数返回,无一丢失损坏,创下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据《四川日报》2009年2月12日报道.由上百村民自发投资兴建的“故宫文物南迁乐山纪念馆”主体工程已完工。  相似文献   

7.
《故宫》展示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故宫》从建筑艺术、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馆藏文物,讲述宫廷人物真实鲜活的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翔实丰富的资料、生动鲜活的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充分的视觉  相似文献   

8.
图说     
《中国传媒科技》2011,(11):12-15
(新华社照片。台北)2011年11月18日,台北故宫举行前瞻数码科技应用成果发表会,观众们可以欣赏《古画动漫》影片,观赏由台北故宫院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所衍生的人物生活动画,或是通过网络观赏3D版《国宝娃娃入宝山》短片。书画多媒体室中的互动桌则展示了故宫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的“十亿象素文物摄影”成果。图为参观者在台北故宫欣赏长达十公尺的《古画动漫》影片。  相似文献   

9.
于淼 《青年记者》2016,(17):95-96
纪录片《故宫100》用每集6分钟的时长讲述了关于故宫的100个故事,继2003年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之后,又一次将故宫的细节与恢弘、历史与当下呈现在影视语言中.与12集《故宫》不同的是,它将故宫的元素拆散重组,用短小精练的方式讲述细枝末节,用微纪录的方式放大鸿篇巨制无法触及的角落,将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升华,将故宫打磨成为一座穿越时空的全息影像博物馆,让布满岁月风尘的紫禁城焕发崭新容颜与魅力.  相似文献   

10.
于蕾 《新闻战线》2022,(13):107-10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解读好国宝的文化密码、沧桑身世和现实意义,《国家宝藏》集结了一大批权威的文博领域专家学者,邀请来自各个领域的人士,通过讲述文物的创造者、守护者和传承者的故事,把仿佛模糊了的历史关联重新连接上,让国宝“活”起来。  相似文献   

11.
沈璐 《今传媒》2022,30(2):5-8
电影哲学大师认为纪实主义是客观的影像使记忆成为永恒的具象,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将埋藏在时间长河中的记忆以形象的现实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使得纪录片在文学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在故宫修文物》借助影像记录文物修复师的文物修复工作,通过对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今人对既往时代的文化传承,构建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本文以修补历史、打通古今、传播文明为主线,从重现历史记忆、传承古老文化、主题的全新讲述三个方面入手,探索《我在故宫修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鉴宝节目无疑是较为独特的一类,为了将小众化的收藏文化适应大众化的电视传播,它需要脱去专业的外衣,换上流行服饰。于是,《故宫》、《国宝档案》用主持人的解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国宝背后的故事;《鉴宝》的价格竞猜则为节目添上一层游戏色彩。  相似文献   

13.
故宫国宝何以两地离分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觊觎北京。1933年,日军攻陷山海关,形势危急。为避免宝物落入侵略者之手,故宫紧急决议打包1.3万多箱文物南迁。2月6日清晨,在大队警卫的保护下,一列火车负载万箱古物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故宫》与中国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凯 《现代视听》2012,(6):37-40
电视纪录片《故宫》用现代表现手法传播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以不凡的实力打造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故宫》通过叙事结构、光影特技以及电视语言等成功塑造了中国形象。在华丽唯美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以及严密巧妙的叙事背后,《故宫》不仅让世界了解了这座充满着故事的神秘宫殿,更让世界透过这座文化宝库看到了一个历史的、立体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正>故宫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护这一文化根脉,故宫文物在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南迁、疏散(西迁)、东归,最终得以保全,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伟大奇迹。其中,全面抗战期间,故宫文物随着战事的变化不断西迁疏散,形成了南、中、北三条西迁路线。[1]成都是故宫文物西迁线路中北路的一个落脚点,故宫文物在这里存放了近13个月。在蓉各界人士对保护故宫文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故宫博物院也以其书画珍品展回馈成都人民。本文以成都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为依据,讲述故宫文物避难成都时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6.
<正>1937年至1946年间,故宫文物为避战火在四川乐山、峨眉及巴县等地秘藏数载。1946年夏,四川省美术界人士以"抗战七八年来,故宫文物虽与四川人民近在咫尺,皆因空袭频仍,川民无缘亲睹皇家艺术品"为由,函请四川省府转请中央及管理当局设法在成都举办一次故宫文物展览会。1946年11月至12月间,100件故宫书画在成都少城公园民教馆展出,引得川省民众踊跃参观。四川方面将这场展览名为"故宫  相似文献   

17.
近期.在乐山市委机关院外展出了由乐山市文广新局、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会、安谷故宫文物南迁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故宫文物在乐山”展览,故宫博物院为此提供了生动、翔实、丰富的图片及实物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18.
罗晗 《视听》2018,(11):138-139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的成功与其故事的叙事密不可分。从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营销中可以看出,开放使用其内容优势,利用叙事手段讲述生动故事,才能做好内容营销。本文从叙事内容与叙事方法两个方面,以故宫文创为例,讲述社交平台时代品牌故事的叙事之道。  相似文献   

19.
石佳 《采.写.编》2021,(4):188-189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中国首个展示故宫珍贵历史文物修护工作以及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新媒体纪录片。本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运用经典传播学理论,从我国纪录片的新发展、《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推陈出新、新媒体纪录片的问题和时代启示等几个方面,分析正面临着新媒体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国产纪录片,该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这正是本文将要研究的课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纪录片如何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突破重围,收获良好口碑和爆炸式增长的点击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一些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40多年前,一个改建故宫的计划在神秘地进行着,故事以一些人的悲剧收场,使一些人的声名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