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笑是幽默的动力。”引人发笑的新闻事实,就是新闻的幽默“元素”。笑料的种类繁多,有巧合,有滑稽,有荒诞,有矛盾,有反常,有误会,有离奇,有意外,有突变,有曲折,等等。我们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把含有巧合、滑稽、荒诞、矛盾、反常、误会、离奇、意外、突变、曲折等幽默“元素”的新闻事实加以提炼和表现,就是一篇引人发笑的幽默新闻。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曾致 《视听界》2004,(5):50-50
幽默,英语写法是“HUMOUR”,是指“会心的微笑”。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则说“没有幽默的语言是一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一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幽默可能发生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可以说,幽默是一种不拘性别、不拘年龄、不拘社会地位、人人皆可为之的社会现象。幽默是人类的特有产物,是智慧灵光的闪现,对幽默的摄入量和释放量可以折射出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幽默,以逗笑的形式来表现富有情趣、智慧的美的生活内容,从中反映出审美主体感悟和表达这些生活内容的能力。节目主持人一旦具备了幽默的意识,掌握了运用幽默的原则,拥有了释放幽默的能力,他(她)所主持的节目定然能妙语连珠、锦上添花,给观众带来由衷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5,(5):72-72
改编自老舍同名短篇小说的《开市大吉》是一部充满了荒诞意味的作品,说的是几个完全不懂医术的骗子开医院,赚黑心钱,最后却落得皆大欢喜的故事。演员通过剧情和台词制造荒诞、幽默、讽刺的效果,制造一种“人艺式的荒诞”。  相似文献   

4.
幽默.是一种语言的智慧和艺术。它指言谈、行为有趣或意味深长。幽默充满我们的生活.几乎无处不在。在文学创作中。不少幽默大师巧妙运用,为作品增色添辉。在新闻写作中,幽默也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介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现实生活中的幽默现象。被大量摄入新闻作品.扩大了新闻传播领域,丰富了新闻审美形态.拓展了受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服装作为不用时代文明的载体以及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在人类的文明是进程中呈现了很强的民族传承性。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儒家所倡导的“和”的审美理念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在中式服饰的特征上就呈现出讲究“情景合一”、“天人合一”的大一统风范,和谐、内敛、包容等审美情愫也不断地在中国古代的不用时期的服饰格律中加以表达。现代服饰设计需要民族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这样才能展露出更富审美情节的民族华章。服饰审美正是源于社会的需求,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艺术化生活方式方面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追求。i  相似文献   

6.
孙乔惠 《新闻窗》2013,(1):81-81
幽默在《现代英语词典》中,主要是“有趣、可笑和意味深长”,蕴含深意是幽默的主要特征;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幽默主要是“谈吐、行为、文章让人发笑,表达和欣赏这些特点的能力”。在各种媒体新闻信息报道趋同时,我们就必须根据不同的观点和视角,用不同的评论分析去打动和吸引观众。因此,以幽默的点评方式进行新闻主持,对新闻节目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幽默”与“晚会幽默意识”“幽默”一词古今中外一直难以准确界定并得到公认,《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我们估且以此作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的性质决定,新闻语言忌修饰夸张。而在报道某些社会新闻时适当运用表述上的幽默,则能准确而形象地勾画出事物的特征,引导受众了解事物的本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刊登在1998年3月5日《羊城晚报》第九版的新闻述评《谁在“风风火火闯九州”》,就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此文报道,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还没有出磁带的情况下,北京复兴商业城的音像制品柜台就举行了“水浒专辑首次上市”的销售活动,“‘李逵’睡得正香,‘李鬼’已经在风风火火闯九州了”。精当的比喻.辛辣的讽刺,引发的是忍俊不禁之后沉重的思考。 幽默的本意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也可以运用影射、讽喻、双关;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运用幽默手法比较普遍。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为新华社撰写的许多评论,笔调幽默,语言诙谐,堪称时评写作幽默手法的典范。但是,并不是在表述所有新闻事实的时候都可以运用幽默手法,如果在报道重大而严肃的政治、经济、军事新闻时也“幽”它一“默”,在传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自然发生急剧变化时也用曲笔,新闻的社会价值会被曲解、误解,造成误导。一则雷电击死人命的报道,如果单纯追求生动幽默,用“雷公发怒”来  相似文献   

9.
一个勤于探求思索的文人,能在跌宕沉浮的人生际遇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幻中悟出一点哲理,并能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实在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王蒙认为:“从容才能幽默。平等待人才能幽默。超脱才能幽默。游刃有余才能幽默。聪明透澈才能幽默。”  相似文献   

10.
论喜剧小品语言的幽默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旭慧 《现代传播》2004,(1):119-121
幽默是喜剧小品的生命 ,幽默语言是喜剧小品最独特、最本质、最深层的魅力。作为一种颇具韵味的幽默语言 ,其幽默具备如下特点。一、平民式的幽默幽默是审美主体 (包括创作者和接受者 )和审美客体(或表现为“笑料”素材 ,或表现为幽默作品 )互相感应互相渗透的结果。幽默欣赏是不同于幽默创作的另一层的审美活动 ,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幽默欣赏要求接受者具备笑力 (即幽默感 )和理解力 (知识力、想象力、再造力、意会力、贯通力、生活阅历 )。理解力使幽默欣赏成为一种自觉、能动、理性的活动。有位名人曾说过“幽默在笑者那里”。幽默的…  相似文献   

11.
幽默,是一个外来译音词(humour),英语中“humour”的意思是“会心的微笑”、“非低级趣味的、只可意会的诙谐”。幽默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法国作家萧伯纳曾高度评价幽默的作用,他说:“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一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语言中的幽默更为重要。那些以幽默风格见长的主持人都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像王刚幽默中的张扬感,窦文涛幽默中的自由度,李咏幽默中的煽动性,刘仪伟幽默中的椒盐味都给观众留下一个个快乐的瞬间和值得回味的画面。  相似文献   

12.
讽刺与幽默     
一讲到讽刺与幽默,人们立刻会想到相声、漫画,似乎小小说与它绝缘。其实,讽刺与幽默和小小说早就成了“亲家”。纵观横览小小说名篇,讽刺与幽默的笔法已大量运用,有的以荒诞的形式,去揭示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有的以辛辣的讽刺,去抨击旧制度的种种弊端,有的以幽默的笔触,去嘲笑人世间的陈规陋习。那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刻的寓意、犀利的讽刺,既妙趣横生,又鞭辟入里,往往使人为之拍案叫绝,忍不住捧腹而笑。然而,当你收敛笑容,掩卷沉思,你自然会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幽默的解释,《辞海》(1979年版)是:“美学名词。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人们的生活中就离不开幽默。在西方不少国家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章”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我认为,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增强朦胧感 朦胧是似透非透,让人猜不准,能够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增强吸引力。而朦胧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朦胧感,读者看过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了我国自己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 增强标题朦胧感,是从美学角度规范标题,那就必须遵循美学原理。朦胧词要选得恰当,要与所要表达的原意有必然和紧密的联系,使之显出幽默、精巧和端庄,而不能蒙胧得荒诞、离奇和轻佻。常用的手法一是借喻,即借别的事物来打比方。它的特点是本体和比喻词不在句子中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如,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在“去中心化”“众声喧哗”的网络虚拟空间内凸显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传播模式、信息架构、传播环境三个方面尝试把握新型传播形态的脉搏,以不同以往的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张妍 《记者摇篮》2007,(5):59-59,22
“民生新闻”自2002年以节目形态正式面世后,经过几年的实践,它已不仅是一种传媒理论,而更成为游走于官方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形态之间的一种新意识形态,在  相似文献   

17.
杨金涛 《出版参考》2006,(5X):22-22
现代人的幽默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又到底喜欢什么样子的幽默。注意,虽然是反思,但是感性的,是第一眼的,而不是理性分析,不是理论文章。这就是《逗你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风格,该书的内容比较纷杂,也没有讲大道理的文章,因为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让读者对这种“特定的幽默”有个“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18.
朋友:我们上次讨论新闻美的特征,是就新闻审美的一般标准而言。生活中美的事物及其对象丰富多彩,特点各异,它们在新闻中也就有不同的形态表现和特性。总的来说,新闻美在受众心理上是一种美感,但由于新闻美的形态不同,所唤起受众美感情绪反应也不尽相同,这是新闻审美的客观事实。这里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借鉴中西方美学传统的概念,我们不妨也将新闻美的形态主要划分为几种。崇高。崇高它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令人产生一种激昂慷慨的喜悦”。古今往来,崇高的现象总是深受社会的褒扬与尊崇。新闻紧伴着时代步伐,只要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了社会实践中崇高的事物,自身必然也显现出崇高这种审美形态,唤起受众敬佩、钦仰、崇尚的美感。比如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为新华社写的诸多消息,忠实描绘  相似文献   

19.
徐倩 《大观周刊》2011,(5):88-89
审美注意理论在中国和西文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态,即西方的“虚静说”和中国的“距离说”,两者虽然是不同的理论形态,但都共同提示了审美的特征和功能。中国的“虚静说”是人们审美心态极其生动的描绘,是审美主体的升华,从而达到实现了最高的审美境界。而作为配方的一种审美理论的“心理距离”说,即人的审美心理与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审美观照。西方的“距离说”和东方的“虚静说”正好共同总结概括了审美注意对艺术创作的功能和作用,并对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红 《新闻前哨》2004,(11):54-55
“幽默笔法”是指写作的一种幽默技巧,新闻写作的幽默笔法,是指把这种幽默技巧运用到新闻写作之中。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和社会传播性等特点。新闻写作能否引入“幽默”因子?笔者通过对不少优秀作品的分析和实践认为:“幽默笔法”在新闻中不仅能运用,而且应大胆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