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韩影 《教育学术月刊》2011,(7):12-14,18
发展行为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脑科学的成果表明遗传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非共享环境概念的提出进一步说明,同一环境中的个体拥有差异的环境影响即并非所有的环境都对个体产生影响,个体之间对同一环境也有着独特的感受。给予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重视对个体差异的甄别,以有效的评估方式了解幼儿,并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基于项目的协作情境下,学习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因此只有同时考虑知识共享者和知识接受者双方的付出与收益,才能合理地描述基于项目的在线协作知识共享过程,进而剖析多因素的作用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博弈论为基本分析工具,尝试从新的视角揭示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行为规律。论文从私下共享(一对一博弈)、组内共享(小范围博弈)、公开共享(开放式博弈)三方面建立了基于项目的在线协作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剖析个体间协作知识共享的动态演化机制,针对每类模型分别描述了关键因子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模型的比较,分析三类知识共享方式下博弈过程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促进知识共享的策略。本文所提出的知识共享模型可作为基本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微信社区影响大学生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及其关系,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微信社区知识共享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微信社区的激励机制与知识共享行为、结果预期和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与知识共享行为、结果预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预期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微信社区知识共享行为,还需要在微信社区或者微信群中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掘微信功能,提高微信社区或微信群的易用性。  相似文献   

4.
在大多数情况下,多种基因会相互作用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倾向。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不涉及个体生存的环境,行为遗传学的课程都是无法理解的。遗传与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素质教育是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的,这种差异既有遗传的基础,又受环境的影响。行为遗传学的发展前景就是在心理学家的参与下,以行为基因组学为中心、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口译焦虑模态研究——以听焦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译中的听焦虑对口译质量和效果有很大影响。文章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中Spielberger的"状态—特质焦虑"理论和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理论为基础,以Cassady和Johnson的测试焦虑模型理论为指导,以陈顺森、唐丹虹的焦虑等级实验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对口译课程中产生听焦虑动因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口译课程听焦虑动因进行探讨,提出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避免口译课程听焦虑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心理发展中的遗传和环境效应问题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笔者从行为遗传学的角度对心理发展进行了解释,并提供了目前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证据。在此基础上重申,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心理发展,遗传是发展的基石,环境的决定作用是在这一基石所确定的潜在范围内有选择地进行着;不能因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就简单抹杀了环境的作用,而应正确对待基因和环境的效应,在对个体行为进行干预时必须首先考虑到个体的遗传特性,在其遗传特性的基础上施以相应的环境影响,力求在个体遗传特性与环境影响之间达到最佳的拟合。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接受信息技术,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使用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探讨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主要因素,发现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被引入到了教师信息技术接受行为模型的构建中。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学经验、教学效能感、技术特性、教学环境、任务技术适配度对教师的易用认知有显著影响;易用认知、任务技术适配度对教师有用认知有显著影响;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对教师信息技术接受意向有影响。研究结果从实证角度,为教师合理接受信息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共情可引发亲社会行为,且受到主体的人口学特征、人格特质、价值观、当下状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而,既往文献多停留于对主体或情境某一方面影响因素的探讨,缺乏对二者交互作用以及综合因素的考察,文章概述了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基础的主要文献,指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考察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对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以及低共情者亲社会行为的改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组织认同、知识共享、创新氛围和创新行为间的研究模型,对346份大学生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认同显著影响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显著影响创新行为,创新氛围显著影响创新行为;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创新氛围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代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特点,分析构建大学生学习共享空间的必要性。大学生学习共享空间应具有以大学生为中心、一站式服务、无缝学习环境等特点,应具备学习引导功能、课堂学习的辅助功能、学生一站式获取学习资源的功能、交互与讨论功能、协作学习功能等。重点从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学习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最后探讨构建大学生学习共享空间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中三年级是学生考试焦虑最明显的时期。通过前测发现,高中三年级学生具有较明显的考试焦虑倾向;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析对比发现,认知行为干预对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具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对女生的干预要优于男生,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英语听力焦虑认知与实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听力焦虑作为外语学习焦虑的一个分支,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本研究依据外语课堂焦虑量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121名学生的听力焦虑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实证性分析。本次研究证实了大学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听力焦虑,听力焦虑与听力测试成绩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低分组学生中的听力焦虑问题比高分组更加突出,即听力焦虑感越强,测试成绩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考前心理辅导方案对考虑焦虑、复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辅导效果,以及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干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多大的提高。研究方法:采用斯皮乐伯格的“测验焦虑调查表”(TAI)(上海师大叶仁敏修订版),对98年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出的考虑焦虑程度分为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分别对其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高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考虑成绩,低焦虑有利于成绩上升。无论是高焦虑组还是低焦虑组受辅导后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呈上升趋势,而高焦虑上升幅度较大,尤其是经个别心理干预后效果更明显。结论:老前心理辅导确实有利于改善高焦虑考生的心态,提高考试成绩。表明,此方案在中学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4.
课堂焦虑感可以分为性格型焦虑和环境型焦虑。通过本项研究发现性格型焦虑和环境型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并且都与学生的听力水平呈负相关。前者是由性格引起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后者是由特定的环境引起的,具有不稳定性和短期性。本文所讨论的是产生课堂焦虑的原因以及克服课堂焦虑的对策。这将有助于教师加深对课堂环境因素的认识,创造更为宽松有利的外语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综合了来自中国大陆18570名3-12岁儿童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30项研究的数据,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考查了二者相关的强度,并分析影响相关强度的因素。从总体上来说,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弱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儿童年龄、父母性别会对二者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建议在教养儿童过程中要采用正向的教养方式,要给予年幼儿童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自由,鼓励父亲参与教养,这有利于降低儿童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6.
This research recruited a total of 416 under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urvey of Peen State Worry Questionnaire (PSWQ) and Anxiety Sensitivity Index-Revised (ASI-R) to examine the undergraduate worry and anxiety sensi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SWQ total score was moderate,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ASI-R and its sub-factors. The multi-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oth psychological concern and social concern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PSWQ total score. The path model of ASI-R and PSWQ fit well in with the data, in which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ASI-R on PSWQ was positive, explaining 15% of variance of PSWQ.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level of undergraduates’ worry is moderate,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anxiety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公众演讲焦虑的研究——公众演讲焦虑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点,公众演讲焦虑者的身心反应、认知模式及公众演讲焦虑的干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公众演讲焦虑可能是社交焦虑症的一个独特的亚型。公众演讲焦虑者在演讲前、中、后有其特有的身心反应。演讲时,个体对其负面社会表现的注意偏向以及因此产生的消极自我意象是导致公众演讲焦虑的原因,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公众演讲焦虑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最后探讨了公共演讲焦虑的未来研究方向——扩大取样范围,提高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得出更具推广性的研究结论;继续探讨其他因素对公众演讲焦虑的影响并深入、细致地探讨相关深层次问题;探讨结合了虚拟现实环境暴露的认知行为疗法(VRCBT)等新型认知行为疗法等对我国公众演讲焦虑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罗洛·梅是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的积极倡导者.他从临床视野和心理学角度出发,整合克尔凯戈尔和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以独到的见解阐述了焦虑产生的根源、本质及特点,并把焦虑视为人存在的一种本体的、不可分离、不可避免的结构,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存在本体论的焦虑观,创立了符合现代美国人心理特征的焦虑理论.  相似文献   

19.
Protective behavioral strategies (PBS) are useful skills for reducing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alcohol.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anxie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3 different types of PBS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were examined among students accessing college counseling services. Result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strategies while drinking, suggesting that these simple strategies may be particularly beneficial among students who drink heavily and experience high levels of anxiety.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cent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老庄、孔孟哲学思想中都包含着“忧生”与“忧世”、“入世”与“出世”的生命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人生忧虑。生命美学论以西方思想作为理论支点,在曲解“忧生”、“忧世”关系,否认现代中国美学成就的过程中陷入自设的“二元”对立,表现出“唯我独尊”的美学错觉;生命美学要为中国美学补神性,但内在地显示了夸大美学功能的倾向,其目的是为生命美学造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