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意拳被列为中国四大拳种,与少林拳、八卦拳、太极拳齐名.但令人惋惜的是作为形意拳的起源戴氏心意拳却渐渐的淡出众人的视野,不为众人所知.虽然众多学者都深入研究过心意拳与形意拳的渊源,可是却没有多少学者谈及戴氏心意拳的发展.虽然政府对祁县戴氏心意拳纳入非物质文化,但他的推广却不是很理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对山西省戴氏心意拳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通过对心意拳的历史传承、拳术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武术派别的形成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扬弃和发展的过程。心(形)意拳被列入中国四大名拳之一,与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拳相当,但让人们叹惋的是形意拳的根戴氏心意拳被形意的光芒所覆盖,日渐脱离人们的眼线,不为人们所了解。进一步挖掘并整理戴氏心意拳使之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传承,显得迫切重要。通过研究得出:政府的大力推广与支持是戴氏心意拳发展的坚强后盾,观念的更新是其发展的前提。戴氏要走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大众健身模式,产业化、市场化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3.
山西祁县小韩村戴氏心意拳,为著名的形意拳的前代拳法,形意拳的历史比较清晰,且已经颇有研究成果,然而戴氏心意拳的拳史、拳谱却迷雾重重,多年来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所以有必要做一个初步的总结,来解析一些观点,提出一些质疑。因为戴氏家谱没有彻底公开,加上戴氏心意拳谱版本不一,各家说法有异,且多遮遮掩掩,让人摸不清头脑,所以现在的研究也只能局限在一定程度之上。  相似文献   

4.
李昌 《精武》2006,(3):43-45
众所周知,心意拳传承极为保守,尤以戴氏心意拳为甚,但因为形意拳宗师李洛能从学于戴家的缘故,戴氏心意却是名声在外,只是内容为世人所少见。近年来亦有许多关于戴氏心意的资料面世,但终究经不起学人的推敲与深研,往往被斥为伪史、造假。由此,笔者推断, 戴氏心意门内的历史资料奇缺是可以肯定的,再加上一些历史被人为的封锁与回避,以致后人无法谈史,谈史必妄。正当人们对戴氏心意渊源争论不休、无所适从、彷徨于无地的时候,一本民国二十四年高绛衡先生编写的  相似文献   

5.
权成 《精武》2006,(1):8-10
伏虎拳, 是山西常有心意拳的综合套路,是历代先辈依据实战打斗需要而创编的,凝聚了先辈的心血,反复演练可提高技能,是常有心意门的经典套路。  相似文献   

6.
车星辰 《精武》2009,(9):53-53
在山西祁县戴氏心意拳中,曾经秘密传承着一项内功绝技——“提腰托带”。后来,此内功在戴氏心意门中不幸失传,沦为绝响。过去的一些武术前辈,还有好多人知道这个功法。时至今日,能知道“提腰托带”的人已寥寥无几。前几天在网上见有人问询此功法,但无一知晓者。  相似文献   

7.
马琳璋 《武当》2000,(7):19-20
中华武术渊源流长,历史悠久。一部优秀的武术史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之一。心意拳是这武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心意拳的历史是中华武术史的一部分,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历代又都是口传而无正确的文字记载,还有的是方言、俚语、口误、错别字,所以有很多武术史包括心意拳在内都有待于重新考证和整理。  相似文献   

8.
马琳璋  马天巧 《武当》2006,(11):27-28
心意拳文化是含有多家学说的综合性文化,其中道家、医家、释家思想文化的成分多一些,心意拳的修炼采用道家、医家、释家修炼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永济市心意拳发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基于文化自信的角度,对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发展困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文化大融合导致永济市心意拳文化缺失文化认同;生存基础的缺失导致永济市心意拳文化流失;永济市心意拳消亡现象显现导致永济市心意拳文化焦虑。并提出相应发展路径:提升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凝聚力展现文化自信;唤醒永济市心意拳文化根本与灵魂,树立文化自信;发扬、传承与发展推动永济市心意拳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0.
学练心意拳     
无止 《中华武术》2006,(1):5-45
本人作此文之目的仅是就心意拳学与练的一些拙见与同道交流,抛砖引玉;由于现在很多心意拳爱好者投师无门,所以就把希望寄托于书刊、教学光盘、函授学习,殊不知心意拳是内家拳,练的是内在的东西,重意不重形。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看书、光盘初步认识尚可,只能学外形,但是要想练出真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1.
晋中市是心意拳最早发源地之一,素有"心意拳之乡"的称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村落结构变迁的发展历程中,心意拳与其他拳种一道,面临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快速发展的冲击,正处于严重的发展危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推理法、数理统计等科学方法探究晋中心意拳发展现状,科学制定有效的发展对策,确保传承有序,促进心意拳在晋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昌 《精武》2005,(12):30-31
心意拳的历史是一个深潭,让人看也看不穿;心意拳的历史是一团迷雾,让人走进走不出;心意拳的历史是一团乱麻,到处是难解的疙瘩。书读得愈多,愈是发现自己所知得愈少;资料掌握得越全,越是发现头绪更乱。当心意拳揭开三百年的神秘面纱时,人们看到一个光辉而朦胧的面容;当心意拳的独特魅力被更多的人们接受时,更多的疑问也在心中悬起;当越来越多的武林人士投身于拳学的体证和拳史的挖掘时,一场前所未有的拳史修正和讨论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3.
王善德  于株洲 《精武》2005,(12):28-29
某武刊刊登《心意拳源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对心意拳的源流提出了新观点,这个设想很新颖。由此联想起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形意拳术大全》(以下简称《大全》),书中考证得出结论,心意拳是姬隆丰祖师所创。《新探》则认为姬祖师的心意拳是由太祖门的红拳衍化而成,其理由是“姬隆丰如果不是在民间现有武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则无异于放着现成的针不用,却偏要去磨铁杵”。  相似文献   

14.
戴家心意拳是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下的宝贵遗产,但目前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发展缓慢。戴家心意拳的传人程先生意识到该项传统运动项目的宝贵之处,决心顺应社会发展,将戴家心意拳重现于世,并发掘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与史实,将其著于《戴传心意拳秘谱解读》一书。本文旨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背景下,分析心意拳发展的措施与任务,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李国宪 《精武》2009,(2):35-35
雷声,在心意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属早期心意拳的单练功法。  相似文献   

16.
戴家心意拳注重束展。束展之外,还要加上起落与开合,要想掌握心意拳的上乘技法,没什么秘诀,重点在起落与开合。不在束展。但如果没有束展之基本功,起落与开合还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严格说起来,束展和起落、开合是无法分开的,无论练用都必须混在一起。二如蜜月里的新婚夫妻做爱一样,调情、性交、高潮,次第分明,都得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7.
河北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为近代形意拳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河北形意拳兴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不同于河南心意六合拳以教缘、血缘为主构建传承谱系和山西戴氏心意拳局限于宗族血缘的传承体系,而是打破门户界限,以地缘和业缘为主要传承方式,形成了自己清晰的传承脉络体系。河北形意拳传承者在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紧跟时代步伐,倡导经世致用。他们著书立说、精研理论,创新了形意拳的传播途径,极大推动了形意拳在近代的勃兴。  相似文献   

18.
陈海涛  唐文涛  马雷石 《武当》2000,(10):20-22
头是人体极为重要的部分,头部的薄弱要害之处,不仅集中,而且十分显露,故拳谱明确告诫学者:识见不可随时变,无事不头到之文。可见心意拳中取意虎抱头的作用。虎抱头之法为的是顾好自己的头。一般习心意拳者不知心意拳之根在头而不在足。先人创拳时只求神髓似,而非外形像不像,虎是不会抱头的,虎抱头是内涵,抱是外  相似文献   

19.
李昌 《精武》2006,(5):52-53
现在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河南的社旗为戴氏心意拳和形意拳的发源地,但对社旗当地的现况却鲜为人知,更少有人进行实地考察。2005年10月1日,胡刚先生打电话过来,探讨拳史以及拳史研究等,兴致勃勃地交谈约有3个小时,并说社旗县现在尚有两位老拳师,建议我们再去社旗考查。于是马雷石老师开始委托社旗清真寺韩传金阿訇打听老拳师的下落以及知情人。韩传金阿訇帮忙联系到社旗武术学校的校长王松臣先生(现任社旗县武术协会副主席),王先生又帮忙找到一位熟知历史的老拳师,于是我们决定再访社旗。  相似文献   

20.
水火居士 《精武》2010,(7):28-31
心意拳的十二形,就是龙、虎、猴、马、熊、鹰、鸡、燕、鹞、蛇、鼍、[鸟台](鼍——猪婆龙、[鸟台]——兔虎子,这两形不在十形练法内)。这十二形,乃是心意拳的创作家跋涉山川考察水陆择性加猛的大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