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历史教学》1979年4、5期连载的赵希鼎先生的《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对于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源流与演变,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但是,以下几个问题的阐述,与当时的制度和史实不符.一是关于西汉十三刺史的驻地问题.该文说:"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地方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派常驻刺史一人".按:汉初,省监御史,系由丞相不定期地派遣到各郡国进行监察,并没有定员.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才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长安附近的三辅、三河、弘农七郡除外),每区派刺史一人,这就是十三刺史.刺史的任务就是《汉官典职仪》所  相似文献   

2.
尹湾汉简《东海郡吏员簿》再次证明,汉代"有秩"和"啬夫"实乃两个独立官名:"有秩"分"官有秩"和"乡有秩"两类",啬夫"分"官啬夫"和"乡啬夫"两类。中华书局版《汉书·百官公卿表》及《后汉书·百官志》关于"有秩、啬夫"之点校正确无误,是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十三,刑部侍郎韩愈向宪宗皇帝上了一份奏章.这就是著名的《论佛骨表》(下称《论表》).时隔三个多月,元和十四年四月二十五,潮州刺史韩愈又向宪宗皇帝上了一份奏章.这就是一般人很少读到的《潮州刺史谢上表》(下称《谢表》).北宋欧阳修在《与尹师鲁第一书》中评说韩愈"夕贬潮州"之前后两表: 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欧阳文忠公集》卷六十七)  相似文献   

4.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5.
《汉书》学专家陈直先生在其《汉书新证》中说:“世人但知《汉书》之注,始于服虔、应劭,现在当提前开始于桓帝时之延笃。”认为延笃著有《汉书音义》一书,只不过较早亡佚。延笃果注《汉书音义》否?这很值得怀疑。陈直举出三条证据以证其说,其中两条出于《汉书》颜师古  相似文献   

6.
先秦战国以前仅有制度记载,量值无考.战国各国量制与量值,据出土实物量测可考者如下:1.齐:有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锺;陈氏三量,皆登一马,锺乃大矣"(《左传·昭三年》).据此,春秋齐量制为升、豆、区、釜、锺,釜以前为四进,釜、锺为十进.陈氏不过加四进为五进,量制未变.《管子·轻重丁》:"今齐西之粟,釜百泉则(金区)二十也;齐东之粟,釜十泉则(金区)二泉也."是一釜等于五区,此陈氏四进登一为五进之证.(《管子·海王》:"盐百升而釜,釜二百也,锺二千."釜、锺仍为十进.据下文十锺、百锺、千锺,则量制至锺而止,无大于锺者,与春秋齐制皆合,所未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1]是东汉学者许慎编撰的中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书.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过研究,尤以语言文字学角度为主.笔者通过对《说文》中地理资料的整理,发现有一些郡国级行政区划的名称不见于《汉书·地理志》,还有一些不见于《续汉书·郡国志》(下文分别简称《地理志》、《郡国志》).  相似文献   

8.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载有襄阳县、襄阳郡说,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羼入、误抄照搬之说。《通典·州郡七》说:"襄阳,汉中庐县地也。"《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引《州郡志》说:"襄阳,汉中庐县地,汉初徙骆越人居之。"《三国会要》说:"《宋志》引《魏略》云:襄阳郡‘(魏)文帝立’。"这表明,两汉没有襄阳县、襄阳郡建置,襄阳县、襄阳郡的建置当起于曹丕。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影响太大,导致一些古籍以讹传讹,积重难返,亟需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9.
钱宝琮先生主编的《中国数学史》列举了《墨经》中的数学概念共计20条(见该书16—18页).其中第三条是:[经]同长,以正相尽也.[说]同,捷与狂之同长也.编者对这条墨经解释说:第三条说二物相比,恰巧相尽必定是“同长”.[经说]“捷与狂”三字很难解释,似有误文,但难以校正.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作品15部,大体可以分为5类,即“说”“子”“术”“事”“言”。“说”类小说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正格,其篇目数量也最多。而“子”类小说也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主体,其作品数量占《汉志》著录的1/3。其中著录的《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子》《天乙》5部“子”类小说,也是研究汉代“子”类小说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把绿林起义发生的时间记在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一般著述都采此说.然将《资治通鉴》和《汉书》、《后汉书》以及其他有关史籍加以对照,便发现《资治通鉴》把绿林起义定在天凤四年是有问题的.《汉书·王莽传》地皇元年(公元20年)载:"是时,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后汉书·刘玄传》载:"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泚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人王匡、王凤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众数百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藏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地皇二年,荆州牧某发奔命二万人攻之,匡等相率迎击于云社,大破牧军."  相似文献   

12.
四、假借造字法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造字法,即将汉字作为音化符号使用,通过借用已有文字"依声托事"或"转声托事"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的一种造字方法。(一)"依声托事",即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多为一音多义字.例如:"丘"字,读为 qiǖ《广韵》去鸠切,本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说文》)的象形字.而在《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句中,"丘"指坟墓;在《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句中,"丘"指废墟;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句中,"丘"指邑里;在《孙子·作战》"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句中,"丘"指大;在《汉书·息夫躬  相似文献   

13.
<正>"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注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王力《古代汉语》持此说。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注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杨伯峻《白话左传》持此说。两个版本解释不同,尤其对"武"的理解,那么孰是孰非呢?查阅整部《左传》,发现使用"不武"一词的,还有三处:  相似文献   

14.
一"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寓言》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籍外论之。""籍",即"借",郭象说:"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庄子》洋洋"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其实早在《墨子》中就已见寓言这种文体,甚至可以追溯得更早。寓言体,虽不是庄子首创,但《庄子》却是这一时期,这一文体成就的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训释《说文解字》的不朽之作,被王念孙称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其在同义词的辨析上更是让人称道。王力说:"段氏对同义词的辨析非常精到,这是段氏的精彩部分之一。"(1)本文以《说文解字注·食部》为例,讨论段氏同义词辨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史记》、《汉书》均载录陆贾的著述,但陆贾著作除《新语》外,其它著述大都已经亡佚。目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陆贾著作如《楚汉春秋》、《陆贾》等仍存在若干争议之处,事实上《汉书.艺文志》有关陆贾著述的载录实际上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楚汉春秋》,这是一部近于《左传》的作品,故《汉书·艺文志》将其置于"六艺略"春秋类;一是"儒家类"《陆贾》,它近于后世的文集,其中收录《新语》、兵权谋《陆贾》及其他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17.
《黄帝说》及其他《汉志》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艺文志》所录15家小说已全部亡佚,但其中的《黄帝说》即公孙卿于元鼎四年献给汉武帝的“札书”,《史记》、《汉书》中存有佚文。《封禅方说》也在《风俗通义》中存有佚文。《周考》、《臣寿周纪》、《虞初周说》多讲周制周事,其出现与汉成帝时的建始改制有关。15家小说多为西汉方士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18.
《汉书注》是唐人颜师古所著。此书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又说:"疏通证明,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王先谦在《前汉补注·序例》里也说:"颜注发明驳正,度越囊哲,非仰人鼻息者也","自颜监注修,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曾说:"颜师古注汉书,评较诸家之是非,最为精尽。"这些都是从史学、训诂学的角度来评价《汉书注》的。其实,在语音规范方面,《汉书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章主要从注音目的、注音方式、音系特点等几个方面来总结《汉书注》在语音规范方面所注的工作,我们发现《汉书注》的语音是规范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界有一种很特殊的文体,那就是“赋”。它既不同于诗,也不同于文;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溯其源,它是诗歌的衍变。所以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又说:“大儒荀卿(即荀子)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上见“《两都赋序》,下见《汉书·艺文志》)因此,《汉书·艺文志》把诗与赋列为一门。把屈、荀两家作为辞赋的鼻祖。赋原来的意义是“铺陈”,“赋起于事情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铺陈之。”(刘熙载《艺概·赋概》)另外对赋的起源及其发展在《文心雕龙·诠赋》  相似文献   

20.
1993年 2月底至 4月底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 6座西汉晚期墓葬中 ,共出土了 2 4方木牍和 134枚竹简 ,其内容非常丰富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一批郡级行政文书档案 ,为研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许多具体的第一手资料。本文试对几例职官及制度加以考述。(一 ) 奏事官《尹湾汉墓简牍》竹简三六号 :“壬午 ,奏事官已发。宿家。”此简出于六号墓 ,墓主为东海郡功曹史 ① ,奏事官当为郡向中央奏事的官员。《汉书·京房传》 :“时部刺史奏事京师 ,上召见诸刺史 ,令房晓以课事。”又同卷 :“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 ,秩八百石 ,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