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自1984年《哲学研究》第7期发表《如何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一文起,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在近些年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中,那些认为社会规律就是纯客观的自然规律或者把社会规律等同于人的活动规律的偏执观点已很少见,论者都力图表明既承认客观规律性,又肯定人之主体性.但是,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只停留在表面,观点的对立与冲突依旧十分严重.笔者认为,在对于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论的重大问题。张曙光同志在《试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性》一文中认为,“应该放弃‘凡规律都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变化)’的观点”;因为“社会规律既有一定的主观性,又有一定的客观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很容易使人们在规律的客观性问题上造成混乱,从而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客观的规律,是我们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要确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关键问题在于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介入,人的意志、自由等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运动的规律,不是社会主体主观的规律,它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不以主体意志及其活动为转移,对它有一个主体认识和把握的过程.社会主体揭示社会客观规律,必须注意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问题第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在哲学教科书中一直是这样表述的。第二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运用规律改造社会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历史本体论的核心是反“历史主义”,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在历史本体论上,波普尔批判了“历史主义”关于历史存在规律、历史可以预言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历史现象不能重复;社会历史现象存在的趋向并非规律。波普尔历史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是“第三世界”理论,其特点是客观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问题,学术界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随着讨论的深入,特别是现实实践的发展,以往那种把规律理解成事物发展的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更改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受到挑战,被认为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与此同时,有些同志认为有些  相似文献   

7.
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研究的部分问题梳理如下。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探讨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理由是:(1)马克思在一生中所作出的两个伟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客观性只是属于客观事物的,客观事物之外没有客观性,如真理、矛盾等。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客观性的不正确理解。因此,本文拟就客观性的含义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关于客观性的含义,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客观性范畴应有如下基本规定:第一,物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客观性的最终依据;第二,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第三,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关系中;第四,客观性获得的基础是主体的实践;第五,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正>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真理的定义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传统的观点,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二是现行高等院校哲学教学大纲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指正确地反映在人的意识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三是还有的同志认为真理一词“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种是客观真理,那是指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种是主观真理,那是指人的正确认识,即科学真理”。(以下简称两种含义说)我们赞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价值哲学与人生、社会哲学学说。它是科学理论(历史主义)、哲学观点与价值学说(人本主义)的内在统一。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是:探讨人生、社会、道德现象的状态、规律;反思构建人生、社会、道德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探讨确立人和社会实践的行为法则;研究道德实践的机制和广泛运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指它是科学学科还是具体的社会科学,在这个问题上尚有争论,我们认为,它仍然是哲学性质的,这是因为:第一,这是由其研究对象-道德观象的抽象性与广泛联系性所决定的。第二,道德作为人“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本身具有世界观意义。第三,在哲学史上,伦理问题一直是哲学思考与研究的中心问题。伦理学不仅是哲学,而且它还是一种价值哲学而非认识哲学,是人生与社会哲学,而非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哲学研究》第4期发表了王金福、李同洲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问题》一文。文中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笔者在同年第1期《哲学研究》发表的《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张实践观只是体现客观性原则而排斥主体性原则的观点。借回答王、李二同志的机会,笔者就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21,(1):34-3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体现了人性思想的丰富内涵。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人性思想的研究持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等同于对人性的否定;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人性思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原著文本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人性思想应从现实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性的问题,其实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国内外学界迄今颇多歧见。本文从分析和回答来自波普的诘难和挑战入手,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问题。本文认为,建立正确的规律观和科学观是问题的关键;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应当在社会事件的不可逆性与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人文社会规律的普适性与非普适性、人的活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统一中得到理解;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追求则应在对经验方法、抽象方法、理解方法、反思方法和实践方法等的综合运用中为自己开辟道路;而人文社会评价则需借助于大空间、长时段和进化论意识来展开自己的合理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规律是科学的支柱,对规律问题的研究构成了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相互争论的哲学观点:工具论、规则论及必然论.这三种观点都对规律问题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但是同样地都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本文阐述了一种关于规律的新的观点——亚历山大·伯德的倾向本质论,主要描述了规律的倾向性概念,并展示了倾向性应如何对异议进行回应,认为性质在本质上是有倾向的观点能够提供对规律的解释,这种观点抛弃了目前的争论各方所共有的两种设想,能够避免面临关于规律的两种观点(规则论和普遍必然论)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是一种理论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思维。教育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培育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形成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在人的培育过程中都涉及到哲学领域。从一般意义上说,哲学是教育的一种理论根据,而教育是哲学的一种实践活动。加强对自考教育的哲学研究,从哲学的高度对自考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一般规律,作为自考教育…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学术界分歧颇大.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不当、具体原理需要纠改、所表述的基本观点已经陈旧过时.因为这一哲学是建立在物质本体论基础上的知识论哲学形态,它只讲物不讲人,只见物不见人,是关于物的哲学理论而非关于人的哲学理论.持上述观点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一种非知识形态的人本主义哲学,它注重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运思,而非强调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基本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基本问题讨论中主要观点的剖析,提出必须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性、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它与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两个层次组成,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历史领域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哲学构成的两层次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张力或矛盾关系,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力求按人的愿望来改变世界,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则以其规律的客观性来限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这一观点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一般本质的正确理解。所以,现行哲学教科书以这一观点为前提对真理标准所作的论证存有严重的理论问题:其一,从逻辑上必然否定真理标准的客观性观点;其二,难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说明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观点。要解决上述理论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对认识的对象和实践的一般本质重新理解,把认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把实践的本质理解为客观物质活动,这样,才能正确地论证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规律与似规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揭示教育规律和按教育规律办事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性诉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育规律是一种“确定性规律”,具有纯粹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等属性,把探求教育规律等同于寻找教育的确定性和有序性,相对忽视教育的不确定性和无序性。事实上,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是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教育中没有严格的必然性,只存在弹性的必然性,教育规律本质上应为统计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