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注:“[快于心使]心里痛快。快,使动用法。”这样注释是不妥当的:①“快于心”中的“于心”是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译  相似文献   

2.
<正> 有人在讲语法时,把短语“心上”分析成“心的上面”,认为中心词是“上”,心是限制性的词。乍一听还可以,但仔细一想总觉得不顺畅,难道还有“心下”吗?那心的上面指的是哪部分呢?其实,心是名词,而“上”的意思《辞海》里有二十几种解释,有表方位的如:上盖、楼上;表等级的:上级、上校;表示物体表面的:墙上、衣服上等。之所以把“心上”说成“心的上面”是把“上”当作方位词来理解了,造成重心前移,心的意思轻了,显然不妥。古人认为“心”是思想的器官,人的观点判断、智慧、演算、推理乃到邪恶的念头都是从心脏里产生的。《礼  相似文献   

3.
王秋君 《文教资料》2007,(13):166-167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做到“三心”和“二意”。“三心”即:公心,恒心,爱心;“二意”即:对学生有诚意,做工作有新意。它是我十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的点滴总结,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三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石,“二意”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下面是一次仿写训练的过程。首先阅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小品文《蜡烛的心》: “这蜡烛还有油,怎么就熄掉了?”孩子说。“蜡烛的心烧完了,当然就熄了。”爸爸说。“没有心的蜡烛不会烧,没有心的人呢?”孩子说。  相似文献   

5.
我有两颗心     
放学的路上。我对爸爸说:“我有两颗心,一颗玩心,一颗学习心。爸爸你喜欢哪颗心?”爸爸说:“你说呢?”我说:“你喜欢学习心。”  相似文献   

6.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在阳明那里,“心”即“良知”,一种绝对的生成的道德自觉准则。与此“心”相应,“意”非意识,而是“良知”之“致”,进而“物”则为“良知”所直贯而来的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所以,“心外无物”展示的是:具体的道德性行为离不开主体的“良知”。阳明、儒家通过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把“他者”纳入到主体的“良知”中来。这是一种道德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上,老师问道:“风吹过,柳树摆动,试问是什么在动?”全班沉默。对于此问,没人敢轻易回答,我心中却不停反问:“难道不是柳树在动吗?”终于一个声音打破沉默:“是心在动。”我一怔:“心在动?”随即觉得这回答巧妙得体,于是这个因“风”而起的话题顿时使我的思绪放飞起来。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五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注释是这样说的:“【而后喻】(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细读原文,这条注释是不大符合文意的。我的理解是:“困于心,衡于虑”也好,“征于色,发于声”也好,都说的是一个人的一回事。那就是:人必须经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心学中有“心”和“本心”两个概念。“心”是以“思”为职的人体器官,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人脑”;“本心”就是“仁义之心”,是现实的伦理关系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言传身教在“心”(人脑)中的反映,属心理现象。《陆九渊集》中“人非木石,安得无心”、“心一也”中的“心”,是指“于五官最尊大”的“心”(人脑);“本心”、“良心”、“赤子之心”,是指属于心理现象的“仁义之心”。  相似文献   

10.
四季     
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蜻蜒飞飞,她对荷花说:“我是夏天。”苹果圆圆,她红着脸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她笑嘻嘻地说:“我是冬天。”我们的宣言:聪明的心会写诗,写诗的心更聪明。四季$浙江绍兴县实验小学一(9)班@郑慧娴 $浙江绍兴县实验小学一(9)班@孟璐瑶  相似文献   

11.
“三心二意”即研心、放心、享受心。而“二意”是指创意和善意。“研心”是指一颗研究学生的心。“爱心”是指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放心”是指一颗敢于放权的心。“享受心”是指一颗享受孩子、享受工作的心。“创意”是指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善意”是指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别人。  相似文献   

12.
周万华 《班主任》2004,(12):20-21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挚爱之心,就是为教育事业的奉献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  相似文献   

13.
宋明理学中,“诚”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从存在论而言,“诚”以“心”为存在的寓所;从认识论而言,“诚”有赖于“心”的体认,使潜在的“诚”性变为人的自觉意识;从意志论而言,“诚”的最终实现需要“心”的主宰功能的发挥,去恶从善。  相似文献   

14.
当当当!大猫写字学校上课啦!猫老师:小朋友们好!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读成语,学写字”。我们先学习其中的几个部首。先来读一读:怒·发冲冠、池鱼之祸·、坐收·渔利、图穷·匕见。再来看这几个加点字和部首,我们来“开火车”读一下。毛毛:“怒”的下面是“心字底”!苗苗:“祸”的左边是“示字旁”!妙妙:“收”的右边是“反文旁”!咪咪:“穷”的上面是“穴宝盖”!猫老师:我们来学“心字底”。看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半只碗。()苗苗:听说心像个拳头,和碗有什么关系呢?猫老师:瞧老师再沿着这碗写个卧钩,你们看卧钩像不像半只碗?咪咪:像!真像!猫老…  相似文献   

15.
“心之本体”是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纵览王阳明全书,“心学”是以论证实用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神圣性的主要目的的。“心之本体”论不过是论证这一目的的手段。王阳明正是通过阐述“心之本体”这一哲学范畴,并由此展开,采用层层深入和从抽象到具体(即:从“心之本体”到“心理合一”,从宇宙万物到人类社会)的方法,赋予了其“心学”以深刻的社会伦理意义,从而  相似文献   

16.
例1.医生在给病人检查心、肺部疾病时,都要用听诊器进行“听诊”,其作用是(答案: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分析:“听诊”是医生用听诊器,对病人的心、肺部,  相似文献   

17.
治学片语     
提倡“心解”有些当老师的朋友觉得:年龄不饶人,上了四十,再要学点什么,记不住。为何记不住?看来,除了从一定年龄开始记忆力走下坡路之外,还有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和习惯问题。汉人郑玄说过:“学不心解,则忘之易。”此言切中要害。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那就不容易记住。对“心解”,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所谓“心解”,实际上是要求读书人对所读之书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就很难忘怀了,比如对同一问题,学术界有各种界说,你经过自己的思考,倾向于某一种观点,这是一种“心解”;对这些界说,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特有的观点,这又是一种“心解”;对某一观点大致可以接受,但需加以改造,这也是一种“心解”。  相似文献   

18.
深秋一阵风吹过红叶漫天飞舞眼说:“好美的景吆”心却说:“多凄凉的舞姿”人衣衫破旧地站着无语天高云淡东风吹来云飘得好远眼说:“看那飘浮不定的云”心却说:“看那自由的身影”鸟儿孤独地站在笼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关三角形“心”的考题已频频出现在高考模拟题和高考试卷中,其考查形式有: 三角形有关“心”的向量表示形式:求三角形有关“心”的轨迹或轨迹方程.三角形有“五心”,即重心、外心、垂心、内心和旁心.三角形的五心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它在平面几何中占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其与向量有关的问题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一束     
《早期教育》2001,(6):35-35
教师应做到“八一”“八心”,教师语言“十应十忌”。“八一”是指:一副端庄大方的仪表,一口谈吐文明的语言,一种热情开朗的性格,一颗真挚纯洁的童心,一种敢于争先的意识,一股勇于拼搏的毅力,一种一丝不苟的作风,一股开拓创新的闯劲。“八心”是指:爱心、安心、热心、专心、细心、关心、耐心和齐心。“十应十忌”指: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