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多么圣洁的称呼,母爱又是多么伟大的字眼!读过不少人写的母亲,其中也包括一些名家的作品,对母爱的强烈和自私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无不包含着浓浓的情感。可我惟独对高尔基写的《母亲》印象比较深,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是为母亲写一篇小传,我感觉这个要求有些难度。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传记类文章的写作还比较陌生。另外,初中入学以来,学生已经写过几篇描写母亲的记叙文,现在再写母亲,很难写出新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为母亲写出入情入理的小传呢?经过细致的探讨,我反复研究了第一单元的课文,决定充分利用《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主要做法有两点:一、激发对母亲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4.
课本中的阅读课文,在教法上与讲读课文有何区别?怎样抓住重点,用较少的时间把最主要的东西拎出来教给学生?我曾就《母亲》一课的教学,作了这方面的尝试(我用的是一课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描写了“母亲”这个人物,怎样通过革命斗争的实践,抹去沙皇专制制度在劳苦大众身上打下的无知、恐怖和畏惧的精神烙印,逐步成长为一个觉醒的、勇敢的、忠诚的革命者的过程。课本节选的《母亲》,写的是她在成长道路上经受了一次决定性的考验,终于成为一  相似文献   

5.
二两种前景 M·高尔基看过了《教育诗篇》第一部手稿后,于1933年底写信给作者说:“依我看,您的诗篇写得很成功…手稿应该出版。”很快这个手稿就同高尔基的《多斯基戈耶夫与其人》在《第十七年》文艺选集上问世了。1934年5月马卡连柯回信感谢高尔基的支持和关怀。信中坦诚地说:“《诗篇》的出版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在信中,马卡连柯还向高尔基提出问题:即第二部写、还是不写?值得不值得写?…并说:我准备的第二部的材料似乎是很丰富的,这是高尔基工学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祝福》和高尔基的《母亲》,虽然是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品,但他们都描写了勤劳坚强的劳动妇女,赞颂了她们的反抗精神,尤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双峰并峙,似两枝奇秀,同工异曲,各领风骚,以此作为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探新求异的思维能力,下面将重点比较两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一、人物的悲惨命运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而高尔基的《母亲》中的尼洛夫娜是一个从温顺柔弱的妇女成长为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属于真实的领域。”高尔基1904年在一封信中如是说。1906年初,革命已经有转向低潮的趋势。这时高尔基受党的委托去国外募集资金。1906年夏,他在美国开始写《母亲》。高尔基自己说:“由于手头有材料,纯粹是凭记忆写的。”小说第一部于9月在美国完成,第二部于1906年底在意大利完稿。这部在国外写成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作品的创作,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真实的执著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荔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母子之情。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以理解这超乎寻常而又非常质朴的亲情呢?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9.
对高尔基的印象,一直滞留于那只在暴风雨来临之夜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勇敢《海燕》,而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更强化了这一印象。事实上这也是高尔基及其作品在中国传播的主流方向,高尔基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为中国人民所景仰。中国读者知道高尔基的《母亲》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1929年夏衍根据日文首先翻译《母亲》,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10.
【导读】 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1868—1936),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剧本《敌人》《意大利童话》等。散文诗《海燕》等多篇作品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是一篇情文并茂,形散而神不散的优秀散文。如果说,高尔基的《母亲》是二十世纪初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小说名著的话,那么,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则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散文奇葩。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也有不少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亲子之爱”主题的优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关于比较阅读的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要求。我们进行了这一尝试。对鲁迅的小说《药》中的夏四奶奶,叶圣陶的小说《夜》中的老妇人,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中的尼洛夫娜,这三个母亲形象进行了比较阅读,收到了以往单篇教学或一般阅读教学所无可比拟的教学效果。时代不同,命运相同。鲁迅的《药》写于1919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叶  相似文献   

13.
<正>少年时读过高尔基的一篇散文《时间》。高尔基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时间的无比敬畏,不,不仅是敬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其恐惧的心理。是的,是那样。因为高尔基确乎在他的散文中用了"恐惧"一词。他写道——夜不能眠,在一片寂静中听钟表之声嘀嗒,顿觉毛骨悚然,陷于恐惧……少年的我读这一篇散文时是何等的困惑不解啊!怎么,写过激情澎湃的《海燕》  相似文献   

14.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写作指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是"学写传记".所谓人物传记,就是介绍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读了这些作品后,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也想尝试写一篇简单的人物传记.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人物传记呢?下面,就请走进今天的作文聊吧,听吴老师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吧! [写作导航] 第一个问题:写哪一种传记? 这是从篇幅长短角度来说的.人物传记可长可短,长的可以是厚厚的一本书,像《名人传》《居里夫人传》;短的可以是一篇文章,像朱德写的《我的母亲》等;还有的甚至更短,只有几百字而已.同学们初学写传记,应当从写小传入手.小传比较简略,只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成就等,甚至只选写人物的几件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长篇小说《母亲》《母亲》是高尔基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它是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部广泛地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革命导师列宁给予它以崇高评价,明确指出这本书“赶写得很好,这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的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母亲》写于一九○六年。它是根据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7.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  相似文献   

18.
一.阅读之后、合理想象、续写作文。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及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练笔,续写作文。如《小摄影师》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高尔基不见记者却希望见小男孩这是为什么 ?他会再见到小男孩吗 ?小男孩可能什么时候再来,在什么地方见到高尔基 ?小男孩见到高尔基会怎么说,怎么做 ?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围绕这几问题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先口头叙述,后进行续写。学生在续写中能运用文中的佳句。如“第二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能想象出小男孩向高尔基致歉的…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用2个课时学习了《挖荠菜》一文,许多同学还沉浸在学习的兴奋之中,同学们除了对文中母亲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对孩子们提出的珍爱生活的殷切希望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之外,特别是对野菜过去是用来充饥保命的粮食这件事产生了好奇心,根据这一现象,我就想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呢?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的野菜?它们现在生长状况如何?我决定让学生进行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深入生活,自主实践,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题目是《白鹭湖野生可食用植物状况调查报告》,具体要求是:△每人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20.
《童年》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体小说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写于1913年~1914年。“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不幸”的意思。他为何以此为笔名呢?原来这和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