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是1990年9月1日,中宣部干部局通知我,深圳市委已任命我为深圳商报社总编辑。“我正在考虑,怎么就……”真的很突然。大约个把月前,干部局领导曾跟我谈,停刊整顿一年多的深圳商报即将复刊,急需一把手主持工作。已过“知天命”之年,还要远离北京去闯深圳吗?我不免有...  相似文献   

2.
深圳第一课     
苇笛 《出版参考》2011,(5):48-48
十多年前,我去了深圳。在朋友家安顿下来后,开始为工作奔波。 每天一大早。起床后我就直奔楼下的报摊,买一份当天的《深圳特区报》,浏览一番上面的招聘启事后,再乘车奔向人才大市场——所有的招聘单位都在那儿摆摊设点。在拥挤的人群里,我不断地投递简历,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旅深杂感     
去年十月,我随团省委组织的一个考察团到深圳采访,所见所闻,感触颇深。这里略录几点奉给大家,以供茶余饭后小议。一乍到深圳,真有点不适应。特别是人们的生活节奏那么快,时间观念那么强,使我感到吃惊。一天下午四时许,我到深圳特区报去拜访一位过去的老同事。他匆匆忙忙从办公室出来,把我领到一个会议室坐下来,说了几句话,连一杯开水也  相似文献   

4.
我最近应邀去深圳跑了一趟,当了一回“南游客”。预定的任务,只足一剪之劳,原以为两三天后就可以回京。哪知到了那里,却被一个问题吸引住了,以致呆了一个星期,还稍嫌仓促。深圳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建设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工厂林立,道路平坦宽阔,高楼大厦栉比鳞次。人均年国民收入超过1千美元,人民生活已提前步入“小康”水平。在那里,“住房难”、“吃饭难”、“乘车难”、“理发难”、“洗澡难”、“做衣难”、“上学难”等等,都是不存在的。宾馆服务员和商店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也比较好。单是一件事就使我很高兴,一天晚上,十点半钟,我在马路上截了一  相似文献   

5.
张学虎 《新闻知识》2007,(11):10-12
深圳报业集团黄扬略社长提出深圳商报要闯出第三条道路,应该说,这是深圳商报面向未来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也是对深圳商报发展的一次新思索、新探索。作为深圳商报的一员,我想就我所理解的深圳商报未来发展的若干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希望我所谈的东西,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14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众叛亲离,跟着深爱的你到深圳做了打工妹。贫穷的你落榜后除了生病的母亲、衰老的父亲和那半间破瓦屋,就剩下我了。记得当初来深圳打工的路费用的也是我做一  相似文献   

7.
读大学时,专业是新闻学,精力过剩,便想找点事干,学以致用.大四第一学期,我去《羊城晚报》深圳记者站实习.第一次独自采访就是暗访,不过危险性不大,老师让我去搞宠物市场卫生情况调查,但我到了深圳市一家宠物市场后,才发现它的卫生情况非常好,没有问题.怎么办?我灵机一动问起了宠物价格,才发现里面有问题,宠物的血统缺乏真实权威的鉴定,价格非常混乱,同一宠物价格相差上万.几个"好心"的老板向我抖了点"猛料",我那第一篇成功的稿子很快就成形了.稿件刊发后,《羊城晚报》的地方部编辑着实表扬了我一下.  相似文献   

8.
最早认识老祁是在四年前,当时我刚从香港调来深圳工作。就在这一年,我的老同学、《深圳商报》的殷积策因病去世了,我写了篇《怀念老殷》的小文被人转到《商报通讯》刊出,我去取样刊的时候认识了老祁,他当时正是《商报通讯》的主编。  相似文献   

9.
中国创办最早的一张特区党报——深圳特区报,身居改革开放的前沿,面对港台新闻媒介的喧闹,伴着黄金海岸的潮声,正在展示着她特有的风采。十年间她是怎样走过来的,今后又将怎样前行?带着这个问题,四月下旬,我搭乘南去的列车,走进了这家报社的大楼。深圳特区报创办于1982年5月24日。社长兼党委书记区汇文告诉我:深圳,原是一个荒僻的边镇,没有报纸,去的人也少,可谓潮打边城寂寞回。辟为经济特区后,新闻业作为特区的一个特殊产业应运而生,才诞生了深圳特区报。  相似文献   

10.
去深圳特区报社参加一个庆典活动,带回一本两年多前出版的摄影集《昨日深圳》。尽管它沉甸甸的,但放进小旅行箱时我没有犹豫。 打动我的是作者江式高写在前言中的一段话:“如果当年我谋一个半大不小的官儿当,又如果我拍照片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见报,我想在纪念特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我是无法哪怕勉强些,向深圳人民献上这样一份薄礼厚书的。” 当年的江式高已48岁,半路出家借了一架“宾得”,骑一辆“大永久”,用镜头把深圳的历史一点一点定格了。触摸画面上的脚手架,我触摸到江式高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去年十一月下旬,在湘潭召开的《冶金报》全国记者会议,要我去谈谈记者生活中的一些感受。会后,让我顺便去广州和深圳,呼吸点经济腾飞的新鲜空气。这也是我几近花甲之年,第一次领略岭南的天光地色,不消说,新奇颇多。就经济腾飞而言,总的印象是:建设速度快,市场很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比较高。  相似文献   

12.
到过深圳经济特区的人,无不为它的工资制度所吸引。不过,有的惊奇,有的羡慕,还有的呢芽把它当作“港化资料”带回内地,在他们的“自由天地”里窃窃私语。我到深圳以前,就听说深圳的工资是个秘密,即使最好的朋友,也不会向你吐露真情。至于奖金,那是连夫妻之间都要互相保密的。其实,事情没有那么严重。我在稍微接触到工资问题的开头,就感到有个如何看待特区的问题。深圳是特区,这就要用特区眼光看特区。用内地框框硬套,就很可能把人家的得意之作,看成大逆不道。其次,深圳在开发,深圳在建设,深圳还处于建设时期。深圳的一切,都还在试验很多事情…  相似文献   

13.
我是今年六月底来到深圳的。我在收看深圳电视台的新闻中,发现在每周星期日晚上10分钟新闻节目之后,还有10分钟的《一周述评》专栏节目。开始我很不在意,因为我所知的全国许多电初台,都没有新闻评论性的节目,都认为这是电视台的短处,费力不讨好。可是看深圳台的“述评”,却别有一番感受,逐渐地看出味道来了,一到周末就老惦记着它。  相似文献   

14.
深圳法制报社记者在中秋之夜去香蜜湖度假村采访时,被度假村保安人员及工作人员殴打致伤。此事披露报端后,激起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愤慨。无辜殴打、谩骂记者,阻挠记者进行正当采访活动一类的事件,这几年来时有所闻。有些事件的性质极为严重。这不能不使人强烈呼吁:必须确保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歌颂善美、鞭挞邪恶,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触犯了某些人,某些部门。你要揭我的短吗?我就向你提供种种假情况,叫你真假难辨。你要批评我吗?我就告你“不符合事实”,甚至拿出假证据来。  相似文献   

15.
简丹 《新闻三昧》2013,(7):73-75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背井离乡去了深圳,他决定不闯荡出点名堂来就不回家乡.但激烈的竞争让他到达深圳后屡屡碰壁,终于有一天,他在层层筛选后和另外两人进入一家公司试用. 试用期中,他尽显自己的聪慧、勤奋、热情、友好,但他的另外两名竞争对手做的和他一样出色.一天夜里,我已经睡着了,突然被他的电话吵醒,能听得出来,他喝醉了,边哭边对我说,下班的时候老板告诉他进行工作交接,三天后他将结束试用期,被淘汰出局.他告诉我,那个职位虽然很一般,但他很喜欢,并且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他以为他会成为最后的留用者,看来他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漂泊了……我语塞,不知道什么样的安慰能够给他带去温暖.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我尽管不是记者,顶多算个新闻爱好者,但也要向记者们表示忠心的祝贺。 说实在话,从前我对有些“记者”很反感,因为他们只会写些“假、大、空”的文章,去欺骗老百姓,去为某些领导干部拍马屁。近两年来,我对记者(尽管不是所有的记者)的看法才有了根本转变,体会到他们的工作是多么辛苦!要担多大的风险── 1994年1月30日,《工人日报》星期刊刊登了长篇纪实文章《深圳百万劳务工的呼唤》。这是一篇反映深圳建设者们在为经济特区添砖加瓦,辛勤奉献的同时,蒙…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激发了许多人“猜谜”的乐趣:到底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我”?这使我想起古代希腊的哲人所说的话:我寻找过我是谁。大致30年以前,改革开放之后,深圳广州崛起。许许多多的人背负着新生活的梦想去“下海”、“追梦”。  相似文献   

18.
手钻     
五一期间,一个老同事从深圳到衡阳来看我,她说,在路上就听说衡阳市档案局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来了,一定得看看,我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9.
政经资讯     
话语"国家巨大无比的环境欠账无论哪种形式总归要还的。中国必须高瞻远瞩,趁还可以控制的时候现在就开始偿还债务,而不是让债台高筑,最终威胁到让大家都破产。"——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城市的竞争力越强,房价就会越高。如果城市没有竞争力,房价就跌了。和深圳相比,大西北很多地方的房子6块钱一平方米,在深圳买不起房的人会去买吗?  相似文献   

20.
想当初,建特区,小平在深圳那儿画了一个圈儿,深圳有了今天。90年代初,小平在浦东画了个圈儿,以后浦东就起来了。现在等于中央和国务院在东北画了一个大圈儿,我认为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时来运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