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中央某大报一名记者在参与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发了45条消息、多张照片。原来他凭的是10多年与航天打交道的学习与积累。由此想到了两则名人轶事:著名剧作家曹禺1980年访美归来后说,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只是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在报上发表了3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上世纪80年代初到香港演出。当地一名年轻记者到后台采访他,他们见缝插针谈了不到一小时。在香港的15天里,马季见到了这位记者关于这次采访他的5篇文章。这些记者…  相似文献   

2.
忆恩师王决     
陈连升 《中国广播》2007,(12):72-75
今年11月14日是我的恩师,集曲艺编辑家、作家、评论家、理论家、教育家于一身的王决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王决先生在世的时候,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称他为“肚子里有真东西的曲艺篓子”,相声老前辈马三立称他为“肚子里宽绰的曲艺真行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曲艺理论家汪景寿称他为“学识渊博在曲艺界赫赫有名的全能艺术家”,相声界第二代领军人物马季称他为“曲坛耕牛”,曲艺界同行称他为“活字典”。  相似文献   

3.
明红 《档案时空》2006,(5):42-44
马季那双闻名遐迩的眯缝眼、圆鼓鼓的腮帮子和肥笃笃的身材,似乎时刻能放射出一种让人开怀大笑的电波。造物主造化了马季这个“搞笑机器”,给充满万千烦恼的人世间带来几多欢乐和温馨。他的相声陪着一代人慢慢变老,也伴着一代人渐渐长大。可他和他的“另一半”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心脏病发作病逝,终年72岁。马季的突然离去,给老年心脏病患者敲响了警钟。心脏病夺命真的不打招呼?  相似文献   

5.
林蔚 《兰台内外》2009,(3):25-26
2006年12月20日上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病在北京逝世。“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马老的离世引来这样大量广泛的关注,足以说明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他的弟子姜昆说。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一生守候》作者:马季团结出版社2007年2月定价:28元马季先生以自传形式写的书,在他逝世之前不到一个月才得以最后定稿。这是马季最后的文字,他把许多从来不说的话写到了书里。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读着报纸长大的,60—70年代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90年代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的人则要在互联网上边读报纸、边听广播、边看电视度过他们的一生了。  相似文献   

8.
栏目·节目     
《视听界》2013,(5):10-11
《全家脱口笑》 近日,由江苏综艺频道《全家脱口笑》栏目主办的“世界最长相声专场”活动在南京新百商城举办。从当天上午10点到晚上8点,来自江苏省内相声界的老将新秀们连续进行了10小时的相声表演,创造了世界最长相声专场的世界纪录,得到了“世界纪录协会”香港总会的现场认证。  相似文献   

9.
陈真 《新闻天地》2007,(2):18-21
2006年12月20日上午,我国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先生在医院因心脏病去世,终年72岁。得知这一消息的姜昆立即赶到恩师马季接受抢救的医院,抚灵痛哭,悲痛欲绝!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5日,天桥乐茶园,郭德纲和当时的搭档张文顺给相声迷们说了一段新创作的相声:《论50年相声之现状》。虽然这个段子中很多响亮的包袱,但听了它,所有爱过相声的人会心碎!  相似文献   

11.
1972年至2000年,我在中央台从事曲艺编辑工作,主抓相声。20世纪80年代是相声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相声人才,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柏声作品。侯耀文就是这个时期脱颖而出、迅速走红的一位相声新星。  相似文献   

12.
相声艺术渊源百年,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但其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进入低迷状态。陈去相声自身的原因,现代传播方式的变革对相声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我叫郭德纲     
如果说去年夏天,”超女”给国人奉上了一道茶余大餐,那么,冬天来临的时候,33岁的天津演员郭德纲带着他的德云社又挑起许多人笑的神经。人们主动跑到小剧场,但更多人是通过网络去听几乎已被遗忘的相声有人说,他拯救了相声,也有人说,郭德纲热只是一把虚火;有人称,他是相声界的草根英雄,也有人在冷眼旁观,或是冷嘲热讽;许多人欣喜相声枯木逢春,也有很多人开始预测郭德纲现象何时“寿终”。郭德纲说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说的相声会突然这么火,就像我们已经忘了相声原来是真能让人发笑的。我叫郭德纲  相似文献   

14.
被娱乐的大多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晓云 《新闻界》2005,(5):58-59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被誉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子媒介时代里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对20年后我们理解今天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媒介即隐喻在书中,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针对这一论断,他提出了两点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同时,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15.
万里云 《新闻天地》2010,(10):73-74
20世纪70年代初期,毛主席在回家乡湖南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中,曾先后二次观看湖南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在湖南电视史上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史实、故事、佳话。他以独特的领导风格与伟大人格,在电视界广大职工群众心目中留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在欢庆湖南电视台建台40周年华诞的日子里,回顾湖南电视走过的40年的辉煌历程,我们深深地缅怀毛主席,他对湖南电视事业的关心和爱护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6.
王宝强转型     
王宝强以“傻根”成名,从此被定义在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村进城务工者的形象上。其实,他一直也在寻求突破这个框定。他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出演冷面杀手,现在又开始尝试武侠电影。自己建立工作室,做了老板的王宝强,其实早已不再是一个只会逗人笑的傻根  相似文献   

17.
话说浴芳池     
李克仁 《档案与社会》2006,(2):48-48,50
浴芳池座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北街,其前身云华池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乃至50年代这座城市里规模最大最有名气的浴池。  相似文献   

18.
对于相声在哪里演出,海峡两岸相声界人士大多认为应回归剧场。从实践上看,剧场相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电视相声,多数观点认为:电视使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拉大;电视使相声的表演性成分加大,淡化了相声的艺术特性。回归剧场的传播本质是让观众追逐相声,这与“受众时代”很不协调,因此应探索电视与剧场在相声传播中的作用和关系。不能将两种传播方式对立起来,进而成为相声低迷的理由,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吴文科先生指出的,离开电视谈相声的繁荣,等于“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荒谬。荧屏观众使演员同现场观众产生疏离戏剧演员处理自己…  相似文献   

19.
相声是一种最能令人发笑的艺术,有“笑的艺术”之美称。一段精采的相声,使人在笑中得到娱乐,受到教育。相声要引人发笑,并使人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关键在于要组织好“包袱”,就是要将笑料的种子巧妙地隐藏在包袱里,埋下伏线,让观众不知不觉又似知似觉,包袱展开时,让观众感到出乎意料又似在意料之中,从而引来畅怀的欢笑。组织相声包袱的方法很多,其中,运用形式逻辑知识、有意制造或利用逻辑错误,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姜宝林的单口相声《桔子和蜂蜜》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20.
DigiBook掀起数字出版新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夷 《中国编辑》2006,(1):43-46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看着书长大的,60到70年代出生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到90年代出生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出生的人则是在互联网上看书、听广播、看电视长大的,用保罗·莱文森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在莱文森说出这句话的6年之后,DigiBook的诞生再次有力地印证了他的洞见。DigiBook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出版形式。一DigiBook是一种全新的电子媒体出版及影像管理技术,1997年由通力公司在日本推出,2002年又带到中国市场。它的多媒体合成技术融合了Audio、Vide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