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狮,又称"狮舞"、"弄狮"、"耍狮子".自舞狮运动出现以来,从古至今从未断绝,并形成灿烂的舞狮文化,成为中国民俗体育的文化瑰宝.中国本土并不出产狮子,历代文献都找不到古代中国出产狮子的记载.学者们根据有关史料,认为狮子是汉时西域进献的贡品.  相似文献   

2.
陈肇宪 《兰台世界》2012,(22):66-67
舞狮作为我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运动,在中国有着长达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灿烂的舞狮文化。舞狮运动融绘画、刺绣与音乐,汇舞蹈、武术等艺术于一身,通过舞狮者的密切配合,惟妙惟肖地模仿狮子的各种动作,欢腾活泼,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一、狮子的由来谈及中国狮子的由来,就必须要从我国的汉朝说起。依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汉武帝  相似文献   

3.
舞狮运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运动,舞狮运动是在狮子被引进到中国的中原地区与佛教文化结合后逐渐形成的运动形式。狮子被引进中国中原地区以后与佛教文化结合,成为了吉祥的象征,具有与龙、凤、麒麟相等的神兽地位。  相似文献   

4.
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骑着狮子传播佛法,民间才真正地认识了狮子。真狮在汉朝传入中国之后,西域狮子舞跟汉朝百戏里的乔装动物戏和彩扎戏结合起来,发展演变成具有我国传统艺术特色的舞狮运动。  相似文献   

5.
狮子在中国民间被视为"祥瑞之兽",人们希望以狮子"百兽之王"威武、勇猛的形象,来驱魔避邪,祈求和平、安宁.舞狮源了汉代,见载于<汉书·礼乐志>是中国与两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  相似文献   

6.
<正>狮子鸷兽,非产于我国本土,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说:"狮子出西域诸国。"[1]77逐渐地被接纳,狮,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其形象使人在精神上逐渐产生了共鸣,逐渐演化为力量的象征,吉祥如意的象征,甚至可与中国传说中的龙、凤等神物相提并论,并呈现出了一种不畏邪恶、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产生出极其灿烂的舞狮文  相似文献   

7.
舞龙舞狮在中国源远流长,每年的节日盛况,我们都沉浸在愉悦和轻松之中。民间节日让我们联想起传统文化的深邃,舞龙舞狮的欢腾场合打开我们对世俗文化的思绪。民俗化、世俗化的宋代舞龙舞狮是值得我们去窥探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孕育和发展的舞龙舞狮活动,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美好向往。正是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内蕴,这一活动长盛不衰,影响深远。那么舞龙舞狮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内蕴,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具体内容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如大禹治水传说、嫦娥的传说等;传统表演艺术,如舞狮、高跷、山歌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如泼水节、婚丧嫁娶等传统礼俗;传统手工艺技能,如剪纸、泥塑、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时原只有虎豹犀象,被古代开辟农田的人从北方赶到南方;狮子据《后汉书》汉章帝章和元年才由安息国贡献到中国来,它原是西域的猛兽。舞狮也不是中国的杂耍,据白乐天的诗,是由西凉传入中国来的。白乐天的《西凉伎》说: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词:"应以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泣向狮子涕双垂:  相似文献   

11.
韩荣  程欣 《文化遗产》2014,(2):149-156
舞狮是中国传统民俗,绵延至今,其形式由于地域不同,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舞狮面具也形成南北各异的视觉艺术特征。佛山、邳州两地舞狮面具历史悠久,分别是南北两地舞狮面具的典型,不同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两地制作工艺流程均有扎制、扑纸、彩绘和装饰等步骤,佛山侧重添加装饰,邳州偏爱立体雕塑。南狮以"神似"为基础,展示出"圆、柔、秀、美"的艺术魅力;北狮以"形似"为标准,体现出"浑、实、雄、健"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精"、"气"、"神"作为生命活动三大要素,神依气生,气依精生,精依形生.追求一种本原,感悟一种神韵、一种魅力、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当下随着传统文化精神在装帧设计中的回归,探究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和升华,并将它融入到书籍装帧设计中去,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作为中国中央媒体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造出的重要象征性行为,一直持续不断地存在于27年[1]来每年中最特别的辞旧迎新的大年夜晚上.春晚的最终固定被许多文化研究者称为是一种"新民俗":承载了传统春节文化、民间文化的时代文化的交融.春晚本身作为一个文化文本重构了传统春节文化甚至建构了国家形象和社会共同记忆.这种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大型歌舞电视联欢晚会实际上是选择性地成了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4.
沈建中(临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文博科科长):黄沙狮子传说最早在北宋年间,在黄沙洋地区来了一位会舞狮、会打拳的老艺人叫杨显枪,来了以后,他在这里建了武馆,招募了当地青年来学拳、学武艺,并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狮子班。狮子班就在那时这样成立的,这个都有档案,有文字记载可以查到的。扬显枪以前练武的地方在隔壁下游村。位置都能找到,他用过的石锁、石桌等工具,也都能找到。现在新农村建设拆老房子砌新房子,把老房子全都拆掉了,我们去看过,现就是一小块地方,东西还看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概括性地称为"中国传统法律"或"中国法律传统".这是一套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从简单幼稚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义理精深、风格特异的法律系统,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是世界法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背景下,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法律精神尤为重要.已故著名法制史学家曾宪义教授生前组织国内法制史学界的著名学者编写的十卷本鸿篇巨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对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中国法制史学界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具有丰富的地理环境和优秀的社会资源,形成了无可替代的中国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沉淀下来最为宝贵的东西,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中国文化也不例外,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非遗"综艺节目指在节目的过程当中,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方法,也是代代相传的唯一途径.临摹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也是对文化经典的态度.临摹是对中国画的一种整体认识,包括"澄明"的绘画语言部分,还包括"遮蔽"的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对中国画而言,传统文化和绘画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容分割的.中国画的临摹结构是"一体二层"式的,由"二层结构"决定了学习的"两种路径"和"两种方法".每一位传习者只有把"两种路径"都做到了,做好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临摹才算结束.  相似文献   

18.
河东狮吼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自唐以来河东路西河郡便有舞狮之风,宋初临济宗禅师汾阳善昭在此地开法,受民风影响,喜以“西河狮子”说法,学界禅林便以“西河狮子”称呼汾阳一系之高僧。西河郡属于河东路,故“西河狮子”即是“河东狮子”,苏轼老于禅林典故,以此譬喻陈季常之妻柳氏之悍妒,后世便有“河东狮吼”之说。  相似文献   

19.
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所以孤独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属性.就像动物要分群居和独居动物一样,群居动物必定会害怕孤独,而独居的动物喜欢孤独.我们可以把猫科动物与犬科动物作比较,猫科动物(狮子除外)差不多都是独居的动物,所以流浪的猫可以生存得很好,流浪的狗却死得很快.美国的自然科学电视节目,拍摄到深山的一只老虎(猫科),它独自生存着,自得其乐.  相似文献   

20.
董雷 《传媒》2021,(14)
声乐艺术是一种以人声音调为表现手段,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声乐艺术形态作为表现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有机体,在题材、体裁、行腔等方面表现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内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在梳理了中国民族音乐悠久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世界声乐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发展现状,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探讨了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策略及民族化发展路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