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李志康还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还是那个在小路上匆匆行走的身影还是那所充满希望的小学还是那方讲台那块黑板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岁月走了一茬又一茬他的鬓发也白了一茬又一茬乡村教师@李志康...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     
拿教鞭的手也拿过锄头踩讲台的脚也踩过田畴注视学生的眼睛也注视过庄稼传授知识的嘴巴也祈愿过丰收乡村教师怀着泥土般朴素的愿望种植着一茬又一茬学生学校的空闲是土地的忙碌空闲的土地是学校的忙碌总是分裂出两个身影却又组成一个完整的自己送走了一批又迎来一批迎来又是为了送走可无论走出他的目光多远也会在他心里*粒归仓当尽意布满了亿的发丝他就走下讲台打开记忆的粮仓捧出*粒粒饱满的学生品味出满位的艰辛和笑容乡村教师@彭晨$新泰岙阳一中  相似文献   

3.
教室外面的阳台上,火红的玫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转眼已是三茬。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见证着一段段记忆深刻的路程。我们的成长如同这些玫瑰,从三年前的扦插小枝到现在的灿烂笑靥。有一位学生,他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4.
在沁县郭村镇池堡小学,有一位拄着双拐授课的教师——曹建社,他已经56岁,执教38年。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从青年到中年,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从双拐到助力车,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他一直坚守在这所山村小学,不离不弃,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38年中,曹老师担任班主任就有30年,带过个毕业班,他也多次被县、市两级  相似文献   

5.
在伊克昭盟达拉特旗、杭锦旗接壤的地方,有蓿亥图、塔拉沟这么两个村庄。一个是以牧为主的蒙古族聚居区;一个是以农为主的汉族聚居区。这两个自然村落隔梁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国初年,这里来了一位教书先生,他的名字叫王灵昭,当地人不知道他的身世和经历,只知他是清末光绪年间一名穷秀才,山西保德县人。他孑然一身,在这儿一住几十年,私塾办了一期又一期,将这偏僻闭塞之地的蒙汉子弟教了一茬又一茬。方圆百里,凡在外工作出息了的或过去念过书识得些字的,都曾是他的学生。 先生中等个儿,黑瘦脸,一绺银白色的胡须轻拂在胸前…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     
把一颗温暖的心已完完整整交给了一大群孩子于是这颗心变成了一所偌大的房子日日夜夜风里雨里每一个孩子都住在他温暖的心里孩子们长大了,走了另一群孩子又住进了他的心里花开花落流年似水一茬茬孩子在他心里住过他自己又不知不觉走进一茬茬孩子们的心里他老了,退休了那些当年的孩子们有时来信问候有时登门看望他总是那样高兴其实,即使他们不来他的心里依旧住着那些孩子或许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貌还是那样的清晰闲暇的时候眯上眼睛想想他们心里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充实班主任$胶南一中@苏正新~~  相似文献   

7.
佚事二则     
陈绍龙 《师道》2005,(2):34-35
点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十里沟中学做教师。十里沟在苏皖交界处,是大别山系的余脉,地处偏僻,现在那里建了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那时也是省第二少年犯管教所的所在地。九月了,天高气爽,校园里散发着青草味儿和扑鼻而来的书香。新学期开始了,又一茬新同学来了,像是枝条上刚发的芽。老师熟悉这些孩子是从点名开始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一茬茬像出巢的小鸟飞了,记住的不多,忘不了的是一次特殊的点名,一个特殊的学生。他叫丁丁,是个少年犯。我们学校离少管所不远。学校为了开展法制教育,会分批组织学生到少管所听报告。少管所也愿意和学生开…  相似文献   

8.
伊犁之美     
一条大河从我的梦中流过。水波粼粼。无数美丽的传说穿越时空,养育着我们,也养育着一茬又一茬生命。峻美的天山。辽阔的草原。牛羊遍地。四季牧歌。还有那美丽的阿瓦尔古丽,让我心存感激,永远心醉。哦,这就是伊犁吗?这就是生我养我,又让我神牵梦绕的伊犁吗?  相似文献   

9.
大海 《江苏教育》2007,(9):36-36
李老师是某重点高中的老师,是学校领导眼里的“一号红人”,工作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担任高三的班主任,而且每学期开学都由他先挑选任教班级,挑选搭班教师,这对其他学校,其他老师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平时校长,主任对他都敬重有加,同轨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高三的把关老师轮岗了一回又一回。  相似文献   

10.
点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十里沟中学做教师。十里沟在苏皖交界处,是大别山系的余脉,地处偏僻,现在那里建了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那时是省第二少年犯管教所的所在地。九月了,天高气爽,校园里散发着青草味儿和扑鼻而来的书香。新学期开始了,又一茬新学生象是枝条上刚发的芽。老师熟悉这些孩子是从点名开始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一茬茬象出巢的小鸟,记住的不多,令人难忘的是一次特殊的点名,一个特殊的学生。他叫丁丁,是个少年犯,我们学  相似文献   

11.
乡村老教师     
难以闭合 那缺牙的嘴巴 更无法数清 两鬓的银发 粉笔伴他四十载 学校就是家 从启蒙知识教起 加减乘除,横竖撇捺 混沌的农村娃 懂得了ABC 庄稼人晓得了数理化 学生长大成才了 一茬又一茬 校园内倔强的老槐树 也布满坎坷的伤疤 星辰为证 夕阳西下 昔日他那强壮的身躯 逐渐淡去 青春的潇洒  相似文献   

12.
特级教师霍懋征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总是涌现出一些“教不好”的“差生”和“问题学生”,这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学校的重视,并将其作为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可是,学生一茬又一茬,每一茬总有些“差生”“教不好”,不知有多少教育者面对这一难题而苦恼不已,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3.
从教十年,学生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绝大多数学生的样子已经渐渐淡忘,但与子源的那次冲突却久久在脑海中萦绕。子源,我班后转来的一个"硬疙瘩"他的到来,让班里调皮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大王",他的不安分无孔不入:课上说话、课下挑拨是非,坏主意一个接一个,搅得全班鸡犬不宁。更可怕的是,他对老师有很强的抵触心理,经常煽动班里的几个小刺...  相似文献   

14.
从教十几年,教过的学生一茬又一茬,早毕业的学生变化可真大!有的经商了,有的从教了,有的在深造,还有的当了点小官,不管怎样,走在大街上是很难认出来了。而我,还是身在农村,还是教着语文,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学生还记得我,偶尔发个短信问声好,  相似文献   

15.
学生发言要先举手,不举手擅自发言,教师历来持否定态度。对这种“接下茬”的学生很反感,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北京市杜会科学院上官子木先生有如下见解。教师之所以不喜欢学生“接下茬”,主要理由不外乎是:学生在“接茬”扰乱了以老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局面的固有秩序。其实,学生的“接下茬”是课堂上广泛而充分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显然是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相背离的。殊不知,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是极其有益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能按教师的“下茬”,这本身就说明他注意听讲了,学生不听…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位从教30多年的退休教师,他与老同事常常会不自觉地对比30年来学生的变化……笔者从教30余年,退休后仍坚持站在讲台上。教学中,我与老同事都有一种同感,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我们经常在一起为此而抱怨、发牢骚,我们会聊起以往的学生,20年前、10年前、几年前,得出的结论是,每过几年学生都会有差别,一"茬"一"茬"地比较,最近这些年,几乎是一"茬"比一"茬"难教。  相似文献   

17.
我耕耘在教与学的天地,撒播着一批批种子,收割着一茬茬庄稼。我用一颗炽热的心去温暖孩子们,体味他们成长的甘甜与苦乐。不失时机,用心让孩子"闪光",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学困生罗××由于父母离异,爷爷奶奶又过于疼爱,造成了他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性格。他不仅自己不完成学习任务,还故意和老师抬杠:"我就不做作业,你能把我怎么样?"对于他的缺点,我没有过多指责,而是以最大的热情,关心照顾他,做他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他的心灵,让他体验到老师的真诚。  相似文献   

18.
一轮朝阳,穿过稀疏的树林,照射着黄海之滨一所极偏僻的小学。“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几十名孩子列队站着,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也不过五六岁,孩子们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庄重地举起小手……冬去春来,孩子们如出巢的小燕子,飞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茬又一茬,而站在队列前面的,还是那位日渐苍老的男教师。他,就是盐城市教坛十杰之一、射阳县阜余乡阜中小学大滩教学点唯一的教师李荣生。  相似文献   

19.
多年以来,教辅材料一直是家长、老师和中小学生们爱与恨的矛盾统一体:它剥夺了孩子们放任天性的自由,但又是他们在高考指挥棒下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所在;它使孩子们淹没在“题海战术”中做着低效率的重复劳动,又实实在在地帮助一茬又一茬的学生跨入了大学的门槛。近日,笔者采访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出版界、教育界人士,以期在教辅材料热销的现象中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供家长和学生借鉴。家长:额外的作业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空间,我们看着也心疼,但基础不扎实,将来耽误了孩子,我负不起这个责任呀!林先生在某新闻单位供职,他…  相似文献   

20.
正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包围着田顺江的无数荣誉。但对田顺江来说,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渡口的船夫——送走一茬人又迎来一茬人,在果利河的两岸来来回回。1989年大学毕业后,田顺江被分配到龙山县里耶民中任教。学校距离县城有120多公里,当时教学设施落后,条件极为艰苦。"家离学校很远,每次回家都要坐三个钟头的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