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举格式是汉语特有的一种黏着性结构。根据对举格式中语素或词的意义关系,对举格式可分为近义对举、反义对举、类义对举、起兴对举、极性义对举等。其中极性义对举格式又可分为主谓对举式与非主谓对举式两类。对举格式的句法功能有:超越语法规则,使语素升格为词,创造新短语,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对举格式的语义功能有:确定语义角色,使语义增值。  相似文献   

2.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汉语语法学界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语义问题,语义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开阔了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和途径。分析语义分析的理论依据、汉语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等问题,表明只有将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才能使语法研究走向深入,重视语义的研究,已成为当代语法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句子的语义结构及其组成部分──语义成分,是语法研究中语义平面研究的核心,也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汉语语法学中,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存在诸多分歧,而且不系统、全面、深入。因此,很值得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今后的语法研究必须加强对汉语句子语义结构及其组成成分的研究,系统考察语义成分的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在动态中的表现和变化等。  相似文献   

4.
对举格式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着,这是其它语言所不能及的语法现象。本文首先为这种格式下了定义,并且按照对举语句中语素或词的意义关系进行分类。随后与印欧语的代表——英语进行对比,从民族心理,语音特点及语言组织形式,语义表达功能三方面来分别论述对举格式的生成机制及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可能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6.
杨旸 《语文知识》2013,(1):112-114
"V上"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结构,传统上一般将该结构看做动补结构,其中补充成分"上"的语义内涵和语法功能都比较复杂。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对"V上"的语法意义进行了分析,构拟出了该结构的核心语义图式,并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该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马庆株教授是一位立足于汉语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语言学家。在长期的汉语语法研究实践中,马庆株教授发现了很多新的规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新观念,并总结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研究体验,马庆株教授提出了语义功能语法理论,在汉语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语义功能语法的提出,不仅对于汉语的本体研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汉语的应用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正是本次访谈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扼要说明汉语语法项目序变的主要形式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着重从语素、词、短语等许位变换后结构和语义是否发生了改变,分析了汉语语法项目序变的特异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对汉英语动宾结构进行了共时比较和探讨,结论是汉语属于语义语法,而英语是形式语法.汉英语动宾结构比较研究对汉英两种语言教与学及翻译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法意义与语法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意义是语法的内容,其实质是语义关系。语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虚词、词类、结构都能用语义关系来解释。虚词只是语义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词类不过是对词按语法意义进行的一种分类。结构是词语组合去掉词汇意义后剩下的语义关系框架。语法实质是语义关系的观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建立符合汉语实际的汉语语法学。  相似文献   

11.
汉语副词的灵活性使得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存在一定难度,文章以“都”为例对200篇HSK(高级)作文考试进行了考察,归纳了留学生习得汉语副词“都”的三种偏误情况,由此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从副词的基本义项与派生义项之间的关系人手,对汉语副词的常用义项进行较全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春秋繁露》作为研究秦至汉初汉语语法的重要著作,也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时期的重要文献,其中值得研究的语法现象很多,尤其是虚词的研究。本文对其中的所有“与”字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与”字的历时演变。  相似文献   

13.
主题是属于话语层面的概念,它表示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在说话意愿形成时,首先存在于他头脑中的、并被他选定的作为评述的中心或出发点的事物;反映在语段中,主题就是上文提及过的,在当前句子中又被谈论的某一话语实体。本文从主题的概念界定入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主题的含义以及在结构和功能方面表现出来的普遍特征,以期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主题结构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李一娜 《海外英语》2012,(6):101-102
As a special construction,existential sentences(ES) are wildly used in English.However,the Chinese,having different grammatical system,master this construction with much attention,occurring different levels of mistakes during each period of learning.In this paper,the author tries to study on ES from the syntactic perspective and provide some help for English teaching through the result of an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英汉语反义举对词汇语法结构体和英汉语反义举对词汇语法化的方式、过程、程度以及形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英汉反义举对词汇的语法化机理与语法化的结构基本相同,但英语反义举对词汇语法化的形态呈隐性,语法化程度较低;汉语反义举对词汇语法化的形态呈显性,语法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别+A"祈使构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否定祈使句式,本文从语法转喻的视角探讨了该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模型"结果代动作"是该祈使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而构式义对形容词词汇义的语义压制是实现概念转喻具体操作的深层动因。"别+A"否定祈使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界定进入此构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的动结式是一种致使结构,其指示的复杂事件包含使因事件和致果事件,这两个次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关于这种结构存在的理据,很多学者从句法和语义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从认知的角度,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和语法整合理论为分析解释这一语法结构存在的理据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为复合词的内部构建提供了新研究视角,使其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语法和形态分析中.分类(type-of)以及部分一整体(part-whole)的范畴化关系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Ungerer & Schmid以此对英语复合词的内部构建展开了认知研究.基于此,文章按照词性和组成成分,对汉语N+N复合词进行范畴化研究,探究内部不同的认知图式关系,构筑不同的认知模型公式,以说明汉语复合词作为短语/句子结构压缩的产物,意合程度强,象似程度高.  相似文献   

19.
双宾兼语句是指双宾语句中带兼语的句子,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对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全面了解这种句式的特点,从而加深对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江苏泗洪县位于淮河北沿、洪泽湖西岸。泗洪方言处于北方官话方言和吴方言交汇地带,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很值得研究。论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考察了泗洪话的“给”字句,比较分析了这些“给”字独特的语法意义、与众不同的用法,以及由此构成的特色句式,为现代汉语方言“给”字句比较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