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几个不相等的数,用“移多补少”等方法,使它们每个数都相等,且保持这几个数的总数不变,这样的求相等数的过程就是求平均数。通常把这样的应用题叫做平均数应用题。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平均数的计算,一般来说,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利用平均数,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但是在有一些实际问题中,光考虑普通的平均数不是很科学,还要考虑每部分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起的作用就越大,这时我们可以考虑一组数的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当实际问题中,各项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两者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3.
代数基本不等式指的是:x+y≥2xy~(1/2)(x>0,y>0,当且仅当x=y时,取“=”号),即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为定值,当两数相等时,它们的算术平均数有最小值,这我们称为定积求和的最小值原理.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为定值,当两数相等时,它  相似文献   

4.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而总数不变,求所得的一份数是多少。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教材按两个层次分别安排了简单的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简单类型时,应注意下面几点。一、依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从问题入手     
从0、1、2、……、78、79、80这81个连续的自然数中去掉1个数后,所剩的80个教的平均数与原来81个数的平均数相等。去掉的数是几?  相似文献   

6.
十四、求平均数应用题有什么特征?怎样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或同类量、要在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数量,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解题时,先要求出这些数量的总和以及这些数量的个数(即份  相似文献   

7.
平均数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整个小学数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统计知识的视角看平均数,它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然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问里,平均数常被看作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认为算理算法就是“已知几个数,在其总和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材历来把平均数问题中的“算术平均数”称作简单的平均数,把“加权平均数”称作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认识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学习解题方法为目的进行教学的,强调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的解题技能。教师偏重于解题技巧的指导,使学生从应用题的结构上获得解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尽管教师对于较为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给予了详尽的指导和大量的练习,但仍有些学生会找错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虽然有些学生找对了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但也只是单纯地按照应用题的结构进行计算,根本…  相似文献   

9.
统计学界把平均数按照计算方式不同分为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数值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文章通过实例分析,阐明三种数值平均数并未涵盖所有数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增加一种比值平均数.同时对四种平均数的运用方法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归类,以解决实践中经常误用平均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平均数问题是小学典型应用题中的一种,解题思路是先把几个已知数量合起来,算出总数量,再分成相等的几份,求出每份的数量。它的基本数量关系式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解答,即先确定一个标准量,把其他的数量同标准量作比较,运用移多补少的思想,求出平均数。通常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课程基础训练册(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页上,有这样一道换方思考题:把3、6、9、12、15、18、21、24、27这九个数填在右图1中的方格内,使每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之和相等。这类问题是小学数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本文给出它的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解:由每横行的三个数之和相等,可知这个相等的和数为(3 6 …… 27)÷3=45。先确定中心格内应填上什么数,暂记为“?”。由覆盖原理可知,中间横行、中间竖行及两个斜行,这些数的和应为(3 6 …… 27) ?×3=45×4(中心格内的数重复了3次),由此可得?=15。此数正好是这九个数的平均数,也…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若对于两个数a、b,我们把a+b/2生尹叫做a和b的算术平均数,简称为平均数.但在有些情况下,上述平均数的概念不适用,而必须运用加权平均数或样本平均数.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所谓求“平均数”就是把某一数量(即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计算方法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其中总数量和份数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形成了“平均数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14.
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数。设有一组数据x_1,x_2,…,x_n,我们把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或算术平均数),记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化学平衡理论,要达到某一化学平衡状态,初始时可以只加一定量的反应物或只加一定量的生成物,也可以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要从已知的平衡状态求出初始状态时所加入物质间的数量关系,就要借助数学方法,结合化学知识,把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现从反应式前后气体物质分子数是否相等的角度来进行归类分析。有关这类问题的题目都与气体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有关,以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相等可把这类问题分成两类:一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反应;二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就是有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实质就是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使几个数由不等转化为相等。转化的方法有二:一是对“和”进行再分配;二是对“差”进行再分配。等分除法是解决这种再分配的基础,这是从不等中求相等的两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了解这种转化的道  相似文献   

17.
关于平均数的教学,以往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可是学生对于这个关系式的理解很困难,经常是处于混沌状态。为什么一定要用“总数量÷总份数”呢?为什么不能把总数量下的每部分的小平均数加起来再平均呢?对于这样的疑惑,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虽然学生能正确计算平均数,但是对于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还是不清晰。下面的这个课例对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课堂再现根据表格已知数据填空。人数(平本均/人每)人存书数合计五(1)班五(2)班482578124存书数(本)3.122346?2在分别求五(1)班和五(2)班平均每人存书数时,大…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但在过去,求平均数一直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的。因此,从应用题由简单到复合的变化来看,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从平均数的一般算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算理来看,通常认为平均数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虽然在各种教材或教学辅导书中把小学数学中的典型应用题分成了平均数问题、行程问题、植树问题等几大类,也对这些典型应用题采用了非常精炼的公式来呈现。但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这些典型应用题的公式应用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公式容易混淆、公式记不熟练等等。本文针对其中的植树问题进行探讨。一、对植树问题的理解所谓植树问题,是在一条线路上按相等距离植树,线路长、树的棵数及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这三者  相似文献   

20.
通用五年制五册中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典型应用题。这种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同于等分除法。等分除法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它的一份是多少,平均数问题却是求几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它含有取多补少的思想在内,这比等分除法问题要抽象一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