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玉梅 《中国教师》2013,(12):79-80
<正>"师爱"既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还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师爱"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没有"师爱",教育就无从谈起;没有"师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爱"蕴含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感情"的引导者。在教育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攵部》:"爱,行貌也。""爱"之本字本为"■"。《说文解字·心部》:"■,惠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惠,仁也。仁者,亲也……许君惠■字作此。■为行貌。乃自■行而■废。"情,人之阴气有欲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下面再来看一下"情"和"爱"这两个字的字形演变情况,来理解它们的意义。■情■愛爱"情"和"爱"二字都"从心",它们的意义都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这二字可以直接构成"情爱"和"爱情"两个词语。"情爱"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本文主要选择含有"情""爱""亲(父母)""兄弟"(含比喻)"交""朋友"(含比喻)"夫妻"(含比喻)等一类词语来谈谈"情",  相似文献   

3.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要"质疑",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耐心地听取他们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无疑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文坛上一位重要而卓越的南方作家,她的作品通过对南方小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揭露了人和人之间无法平等交流的"精神隔绝",爱无法在爱者和被爱者之间循环流通,往往只是单向所指。基于此,孤独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解读,分析麦卡勒斯作品中"精神隔绝"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对于这句话,教师们没有不理解的。如何教育好所谓的"后进生"和"问题生"是教师搞好教育转化工作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也要注意一些方法。一、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者要以满腔的热情体贴和关心后进生,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6.
谌凤山  孙秋芳 《现代教学》2015,(Z2):132-133
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懂自己的"爱",甚至误解、错怪自己的"爱",但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爱"了学生,是否给了学生理智、无私的爱。由于教师爱的方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常常遭遇学生的"恩将仇报"。因此,教师如何施以爱心,是一项重要的师德课题。教师要赢得学生"爱"的回报,必须掌握"爱"的艺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之爱,许多教师施展了自己的招术——向学生"表白爱"、"传递爱",让学生享受到教师的拳拳之爱、无私之爱、博大之爱,  相似文献   

7.
王春影 《辅导员》2013,(6):55-55
<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要"质疑",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耐心地听取他们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无疑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林英强 《教师》2014,(10):118-118
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呼吁教师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所以,对待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是尽职的"爱",对学生寸步不离问寒问暖是关怀的"爱",而适当地对学生放手也是一种智慧的"爱"。教学半途,我接手了一个"问题班级",如何才能拿扭转局面呢?面对其他同事劝我放弃管理的善意,我心中一  相似文献   

9.
杨发余 《江苏教育》2013,(23):20-21
<正>有人这样概括二中:学校似"二房",生源居二流,教师有二心。正因为二中爹不疼娘不爱的边缘角色、财不大气不粗的弱势地位、头难抬口难言的尴尬处境,另择高枝者有之,更改校名、改头换面者有之,苦求升格晋星而自求多福者有之。二中之"二",成为二中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  相似文献   

10.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充满信任,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让孩子在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呢?一、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而且应  相似文献   

11.
正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想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班主任就必须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严格按守则规范要求约束学生的行为。教师的爱是教育好每位学生的前提,教师的严是成为学生榜样的重要保证。"爱"和"严",是管理好班级的两大法宝。  相似文献   

12.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一视同仁的,每个孩子都在老师的爱的教育下成长,尤其是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和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喜欢优秀的学生是为师者都最愿意做的事,但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向"问题"学生撒播爱的阳光,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爱"字道出了教育的全部智慧。为人师者都知道关爱学生,然而不少老师却走入"以罚代爱"的误区,正在遭遇着或遭遇过不少尴尬。如何走出这个误区?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为人师者不仅对学生要有爱,更要有爱的智慧——爱不可"以罚代爱",爱不可"拔苗助长",爱是尽职,爱是尊重,爱是心灵与心灵最微妙的接触,爱是师与生都能感受得到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  相似文献   

14.
欧春燕 《广西教育》2014,(16):35-36
正"富贾,可为吾友乎""安能辨我是雌雄""甚累,不复爱也"……这是什么意思?翻译过来你可能就恍然大悟了,原来这就是网络流行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女汉子"和"累不觉爱"的文言版。近段时间,此类"白话文"转变为"文言文"的段子十分流行,甚至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刮起了一股"最炫文言风"。对此现象,各方评论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是"文言的回归",反映了人们开始亲近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可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贬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网络现象而已,类似于"恶搞",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折射了现代语言的贫乏。  相似文献   

15.
"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  相似文献   

16.
<正>"爱"与"规范",绝非"鱼"和"熊掌"般难以得兼。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教学管理,"爱"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缺失了爱,就不成其为教育,职业教育尤其如此。我们也明白,教育不是万能的,爱也不是万能的,"爱"并不能完全替代"规范",离开了"规范"的"爱"难免"错爱",离开了"爱"的"规范"难免"失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是教育管理的底线要求。当前有些学校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在取得显著管理成效的同时也常招致一些非议和诟病,其根本原因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学讲爱有"真爱"和"非爱"之分,"真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爱"对人际关系是有害的。在师生关系中"放任的爱"、"糊涂的爱"、"自私的爱"、"专制的爱"就属于"非爱",是教师应该避免的;而"理智的爱"、"‘懂你’的爱"、"无私的爱"、"真诚的爱"才是真正的对学生的爱,只有真正的爱学生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有人喜欢快生活,也有人爱慢生活。尚"快"者追求速度,向往飞驰人生;尚"慢"者稳中求胜,主张享受过程。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从前慢》对慢生活做了诗意的描摹。  相似文献   

19.
蒋力荧 《考试周刊》2013,(54):10-11
<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写文章要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庄子·渔父》载:"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1.考点《中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基础等级的第三条明文规定"感情真挚,思想健康",阅卷者对感情真挚很看重,要求表达  相似文献   

20.
我言说故我在——论《简·爱》中的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其同名主人公简·爱毫无疑问拥有自由言说的权利。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作为推进故事情节和简·爱的性格发展的人物,也享有一定的话语权。而另一关键人物,神秘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唯一重要却又被完全剥夺了话语权的人,从而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本文试图通过对《简·爱》中的话语权的探讨来揭示言说对确认人物身份和存在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