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嘯史的發展歷程中,阮籍是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但是,就過去的學術史而言,阮籍之嘯的奥秘在音樂學層面上一直并未得到真正的揭示。而對相關的歷史文獻和音樂圖像進行科學的解讀,并與現代的相關音樂文化遺存相印證,則是一條有效的學術路徑。1960年以來,南京出土的有關阮籍的音樂圖像,一幅是《阮籍嘯指圖》,一幅是《阮籍吹笳圖》,以往學術界的定名均誤。本文從文獻和圖像兩個方面對阮籍之嘯進行了還原性的闡釋,文獻中的阮籍之嘯是呼麥藝術——一種高超的喉音藝術形態,屬於聲樂藝術的範疇,而圖像中的阮籍,或者嘯指,或者吹笳,屬於器樂藝術形態,與前者在樂理上完全不同。因此,這兩幅有關阮籍的音樂圖像儘管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却不足以反映魏晋時代阮籍之嘯的本真。當然,從文獻到圖像,以音樂、繪畫爲核心實現的"互文性"建構,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其間發生的種種文化變異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 歷史上往往有一些卓有貢獻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著名學者,由於複雜的政治原因,他們長時期被歪曲、誤解,甚至其明顯的功勞、貢獻、成績也“因其一點不足而攻擊其餘”統統被抹煞,或者為並不知情者長期“爭論不休”,這是又一種“歷史的悲劇”。這種不公正,後人儘管可用簡單一句話“這是歷史的誤會”去解說,或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去評說,但是,無論怎樣,這些歷史人物他們畢竟對人民作出了有益貢獻,終將會重新被人們所認識和作出公正的評價。吳宓教授即屬於這樣的“有爭論”的歷史人物。  相似文献   

3.
引 言迄今爲止,相對於先秦、宋明以及現代,漢代儒學的研究未免薄弱,長期以來似乎缺乏應有的推進.以漢代儒學最爲重要的人物董仲舒而言,雖然既有若干研究成果的發表和出版,也有相關的學術會議召開,但董仲舒思想中内在具有的一些方面,比如身心修煉的功夫理論,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還未見應有的探討.之所以如此,大體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相關的文獻没有受到正視,二是問題意識的局限.不過,帶着某種特定的問題意識去解讀董仲舒的文獻,然後加以闡釋,固然不失爲一種研究的方法和取徑,但筆者認爲,立足於研究對象自身的原始文獻,内在於文獻固有的義理脉絡,至少就哲學思想史的研究而言,應當是必由之路.即便是帶有特定問題意識的詮釋,也不能完全脱離這一基礎.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為中國文獻之大宗,其數量之巨,門類之廣,傳承之久和庋藏之富,在文獻領域中,幾無有能與其倫比者。舉凡一地之自然環境、政事舊聞、經濟物產、文化藝術、風俗民情、名勝古迹等,無不包容,實為一百科全書式之地情書,而與文學研究尤多關聯,今擇數例而辨析之,供治文學者之參考與采擇。  相似文献   

5.
《通鑑胡注表微》是陳垣先生寫作的最後一部專著,也是其得意之作。這部著作不僅集成了陳氏在宋元史學及文獻學等領域的深厚學養,也凝結了其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長久以來,此書被視爲抗戰史學的典範,而多被民族主義話語所渲染。此種認識不能完整表出陳氏微意。本文考察《表微》的文本,結合時代背景及相關材料,對其創作歷程作出細致梳理,并由此揭示陳氏借寫作傳達的對現狀的判斷及其願望。  相似文献   

6.
蕭山來裕恂撰於清末的<中國文學史>手稿,歷經百年風雨,即將岳麓書社正式出版.可以預期,這部文學史著的問世,對中國文學史學史的研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相似文献   

7.
陳寅恪(1890—1969)是一位聲譽卓著并有開創性貢獻的歷史學家。本文主要探討他的史學思想,但也試圖從方法論的角度考察他在現代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陳寅恪的研究生涯經歷過兩次重大的轉變。第一次在一九三O年代初期,他放弃中外交通、內亞史地之學,改而專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另一次是一九五三年撰寫《論再生緣》後,逐步停止有關中國中古史的著述,全力探考柳如是、錢謙益的姻緣以及明季清初史事,終于勒成鉅著《柳如是別傳》。①陳寅恪這兩次轉變的原因和性質不甚相  相似文献   

8.
康有爲上清帝七書,不僅是其個人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也是研讀近代中國政治變遷無法繞開的重要資料。但是由於康有爲一直游離於政治與學術之間,他的一些記録既可以作爲歷史文獻看,又因其政治家的立場而解釋稍微失真。因此,仔細考訂其上清帝七書的背景與志趣,討論其原初訴求與其後來解釋之間的差異,仍具有學術史的意義。  相似文献   

9.
正胡適等前輩學者早年提倡"新紅學"的目的,原本是要耙梳出曹雪芹家族或其周遭親友們所親歷之小歷史與大歷史,以深刻體會曹雪芹在臺前與幕後究竟是如何創作《紅樓夢》的。而此一領域在過去近百年的努力雖頗有可觀,但如今許多重要課題卻也走到治絲益棼的地步,甚至連曹雪芹對這本小說的著作權都屢遭質疑!  相似文献   

10.
杨儒宾 《中国文化》2007,3(1):43-70
一、前言巫在早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早自近代國學奠基者的劉師培、王國维以下,已一再提及斯義。巫是傳統文獻中所能見到的最重要的宗教人,也是涵義最廣的宗教人。如果我們認爲在文明發展的初階,所有的知識都離不開宗教的母胎,宗教的知識總會以或隱或顯的方式滲透到所有的文化的分枝的話,那么,中華文明當也不例外。筆者相信:最早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學、戲劇等等的知識都可看到巫文化的胚胎。  相似文献   

11.
居卡爾(ZiyaGkalp)活躍於二十世紀初年,即現代土耳出現的關鍵時刻,爲其新文化運動領袖及立國思想即土耳其主義(Turkism)創始人,并爲執政革命黨"聯進會"(CUP)核心人物。本文旨在將之與中國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作一比較,全文分三部分:奥圖曼帝國蜕變爲土耳其的歷史背景;此過程中的兩個文化運動及其領導人那覓凱末爾(Namik Kemal)和居卡爾;居卡爾和胡適的比較。最後部分爲重點,分别從以下三方面展開討論:兩人封新語文運動的貢獻;封新學術運動的貢獻;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以及對國家的貢獻。總結部分指出,胡適的影響主要在語文和學術,亦即以文化和立言爲主,居卡爾的貢獻則在於爲土耳其立國指出大方向,立功與立言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2.
陳寅恪先生堅執中國文化本位的思想,以種族與文化的學説治史説詩,目的是在史中求史識,通解歷史上的文化中國.而實現此一學術目標的主要途徑,是在充分占有和甄别史料的基礎上,對攝取來作爲研究對象的古代載籍和歷史人物,進行詮解和闡釋,以重建歷史的真實面貌和歷史人物的心理結構.在這黠上所有歷史學者概莫能外.陳寅恪的貢獻,是在説詩治史的過程中,創立了一種獨特的具有現代精神的闡釋學,就中所包含的觀念與方法學的意義,足可以啓示當代,并“示來者以軌具“①,使做中國學問的人文學者取經有門而知其前路.……  相似文献   

13.
人們習慣於以"中國"的一頭一尾、即周秦之變與清民之變來建構中國歷史的宏大叙事。似乎中間兩千餘年都處於一種恒常或停滯狀態。這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解。從中國歷史的自身綫索來看,起碼應當從五大變局,即周秦之變、秦漢之變、唐宋之變、明清之變與清民之變上,才能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理解。這需要人們突破歷史停滯論,同時突破歷史進步論的束縛。前者是以後者爲歷史哲學支撑的,後者是以前者爲歷史經驗參照的。但兩者作爲現代歷史理念,都遮蔽了中國歷史的自身特點。中國古代歷史自有變化綫索與動力機制,而中國的現代轉變絶對不是一場突變。爲此,需要在五大變局中展示中國歷史的結構變化與功能調整,從而爲展示中國歷史的真實面貌奠定堅實基礎,爲中國的現代内驅機制進一步蓄積動力。這是當代中國需要確立的一種新歷史哲學,關乎中國的自身發展與人類前景。  相似文献   

14.
1918年胡適邀請鋼和泰前往北京大學任教,在胡適的幫助下,鋼和泰於1919年廣搜材料,潜心研究,1920年春講授梵文課,1921年10月至1922年5月開設印度古宗教史課,由胡適擔任譯述,前半年講授吠陀時期的歷史與文獻,後半年講授佛教與耆那教。鋼和泰爲此編著了《北京大學印度古宗教史》講義,經本系學生谷源瑞、趙健等人整理,由北大出版部印刷。該講義可與《胡適日記全集》《北京大學日刊》以及北大檔案館相關文獻進行比照,是了解鋼和泰的學術思想與方法、鋼和泰與胡適學誼的新材料。鋼和泰語言文獻學研究不僅對胡適利用敦煌文獻考證早期禪宗史有一定啓發,而且契合20世紀初佛教研究從"信仰的詮釋學"到"懷疑的詮釋學"的轉向。  相似文献   

15.
進入21世紀,我們處在一個壓力明顯增長的時代.歷史學界面對着創新的挑戰,出現了許多新的探索和嘗試,"數字人文"是其中重要的路徑之一.這些年來,學者根據各自不同的硏究實踐,提出過多方面的建議與質疑,體現出對於"數字人文"走向的高度關注. 一 新的學術活力 最近二三十年來,海內外人文領域、信息領域的諸多學者持續貢獻心血與精...  相似文献   

16.
曹操高陵出土"香囊卅雙"石牌。可以推知曹操高陵應有"香囊"隨葬。東漢魏晋時期社會上層用"香"風習普及。對西域"珍香"的向往,與《續漢書·五行志一》 "服妖"條所謂"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爲之"記述的社會習俗傾向相關。歷史文獻所見"持香囊"、"繫香囊"、"帶香囊",以及"著""香囊"、"懸" "香囊"、"垂" "香囊"習俗,形成值得重視的社會風俗情景。絲路西來的文化影響,也通過這種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的消費形式有所表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璽印文化與中國史研究的關係爲主要研究對象,首先對璽印研究的歷史進行簡單的梳理;然後從新資料、新思路和新方法等方面,討論了璽印對於中國史研究的作用;最後結合古璽印相關集譜、專著以及工具書,探討中國史研究對於璽印研究的影響。本文指出:從商代到清代,中國文字璽印是從未中斷的地下出土文獻在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歷史的研究離開了這部分的應用和探討,將是不够完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從《泰州志》的文獻着手,發現紀念胡瑗的安定書院與王艮的異時空交會,分别對於明末泰州學派的誕生與宋代以來泰州儒學典範中的胡瑗,提供了新的解析與觀點。先從地方史、書院史的角度剖析地方儒學,再分别從三次并祀現象説明胡瑗與王艮的事迹,最後從後現代史學的觀點討論了歷史上兩種泰州學派若即若離的關係與各自的發展。  相似文献   

19.
學人寄語     
正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浙大馬一浮書院這艘剛剛啓航之舟,自然會問:她的遠方在哪裏?在人類文明史上,文明的火炬在時間的隧道裹燃燒,在一代一代人的傳遞中留下火種,也總是會在燃燒中產生灰燼。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看到,有人默默地保存着文明的火種,也有人卻炫耀着文明的灰燼。中華文化的火種在哪裏?就在中華傳統學術思想的主脈——經學之中。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歷史文獻累積之六藝,賦予新意,而成儒門之六經。馬一浮先生說:"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  相似文献   

20.
古書形制由卷子本轉爲册子本的過程,在中國書史上意義甚大,但在學界仍未有定論,尤其是所謂"旋風葉"問題更是争議的焦點。此文基於《"旋風葉"問題的新解釋》一文對古書形制發展的雙綫解釋,鈎稽唐宋文獻中前人未見徵引的零星史料,在論證細節上作出更詳實的補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