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清时期对地方儒学教师的考核是明清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持地方儒学基本的教学水平、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明清地方儒学教师的考选及试用、在职考核、俸满考核、大计考核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明清地方儒学教师考核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明代地方儒学主要是指府、州、县学,还包括都司卫学。主要以明代方志为基本史料,从教官俸廪、生员的廪膳、儒学日常经费及其他辅助经费等方面考察地方儒学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明代府州县儒学的教育经费(下)赵子富二、教育经费的各项支出明代地方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大致有以下几项:1.教官的俸粮与生员的庞膳明代地方学校教官、生员的凛粮或凛银按规定由各地方存留田赋中支付。各儒学规定,府儒学设教授1员,训导4员;州儒学设学正1员,训...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对地方儒学教育的管理,明王朝设立提学官,建立督学制.文章对明代提学官的设置、主要职责和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从明王朝对地方教育的重视和控制这一视角了解明代地方儒学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地方儒学,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区域的涵盖上都远远超过前代,而探究兴办和维持如此众多儒学的经费投入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考察了明代地方儒学经费的来源,分析了田赋、徭役、捐助、学田在地方儒学经费筹措中的地位,也论述了经费的各项支出。研究的结果表明,地方儒学的兴办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私人捐助为辅的办学模式,而且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呈增长趋势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河南儒学与方志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河南儒学是本省方志编纂的核心力量。儒学师生不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方志编纂思想 ,而且全方位参与了全省上下的修志活动。儒学修志是中国方志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客观要求 ,也是明代儒学教育发展兴盛的直接反映 ,同时还为地方政治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举人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儒学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明代永昌地区举人数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分布不均衡。地理位置、儒学建立的先后、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地方官员的执政措施、重大历史事件、生源质量、经济能力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了举人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然而,永昌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于洪武时期的大姓移民和谪戍移民,本身具有儒学素养,在开科以前就有一定的儒学成就,不能仅以科举人才数量来衡量儒学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8.
贵州土家族经济社会发展快于其他少数民族,原因可追溯至明代这一区域的土家族土司以及儒学教育。明王朝在西南土司阶层推行的文治教化,以及黔东北土家族土司掌控地方政治、经济带来的民族交融,构成了儒学教育的语境。通过学校教育、祀仪影响及贤达引导三种主要途径,儒学教育培养出大量各级人才,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催生出乡绅阶层,为土家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明代儒学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对云南乃至整个明朝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地方人才的培养,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及风俗习惯的变迁,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以往关于明代地方教育管理的研究中,大多认为明正统年间设立"提学"以后,参与明代地方教育管理的主要是"提学"和各儒学教官,由地方守令充任的"提调官"则负责校舍修建等后勤事务.考察新发现的<八闽学政>①和其他相关文献可以看到:"提学"的局限性决定了"提调官"不仅限于负责后勤事资,而是负有更多、更重要的职责;"提学"与"提调官"分工合作,共同构成明代地方教育管理体系的领导层,他们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地方学政兴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