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的关系,原本无所疑问.自有学者发现宋元以来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以后,〈诗品〉的著作权问题就成了悬案.从学理看,没有著述纪录只是缺失了"出生证明",兼不能由此说明〈诗品〉与司空图再无关涉.故有学者从意象和用韵方面证明〈诗品〉与司空图的诗歌有密切关系,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不能轻易否定.〈诗品〉是诗学理论著作,宜在意象和用韵之外,从义理方面为〈诗品〉做一番更有针对性的"亲子鉴定",或可重新认定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2.
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偕"的诗歌形象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唐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古代"韵味说"的继承和发展,从追求"滋味说",再到追求"味外之味",这是古代诗人努力追求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最大化的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是检验中小学日常教育成效的创新形式.它主张在体验中弥补经验缺失,在表达中丰富个体精神,在反思中理解生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体验、表达、理解等三者是狄尔泰生命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狄尔泰生命哲学为切入点,探讨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在体验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在表达中尊重生命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体"和"面",现在再来认识"线",体现出对图形认知的发展。如何使学生深刻体验、自主建构,掌握线段的特征?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丰富、立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与工具对人性的操纵造成人们精神上的空前危机。狄尔泰,作为19世纪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精神领袖,率先冲破传统哲学的思想禁锢,从人的知、情、意三方面探寻人与世界的关系,凸显人作为人本身的生命意义。狄尔泰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提出了体验、表达和理解三个范畴,对三个范畴的概念与意义的把握对教育者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将审美的超越理解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新观照和品味,并借助此观照实现由一己身世之感向"人类全体之感情"的飞跃,使其"境界"说抓住了文学之"本",即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生命体验,从而真实地描绘生活和现实人生,表现了对人类、自然的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7.
如何引导学生表达个性的体验感悟?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谈话场景",即可以创设"生活"场景,可以创设"实践"场景,可以创设"问题"场景,也可以创设"想象"场景,从而引导学生表达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失真的语言,来表现着对失真生活的"感受"和对失真情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可见,学生认"真"习作,"反映新思维、新体验","面向生活,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情境教学模式立足情与理的互动交融,强调价值引导与意义生成的统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性和真理性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景、情、理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情境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情境体验"在学生生活世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搭建起"桥梁",抽象原理与生活体验实现沟通,从而达到对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原理所蕴涵的价值取向的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狄尔泰精神科学教育观是从理性和非理性结合的角度去理解人,人是具有知—情—意的完整生命结构,体验是教育的生命起点;表达是教育的生命过程;理解是教育的意义生成。这种"体验—表达—理解"的教育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教育应该投射到人的心理生命之中,回到生活世界,追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诗歌意境理论史上,司空图的地位无人能比。他是诗歌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就他的整个理论来讲,他像前人一样认为意境是诗的本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界定了意境的内涵,开创性地划分了诗歌意境的类型。这三方面奠定了他在中国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司空图著的《二十四诗品)所体现的哲思美是《诗品》在整体内容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贡献。(二十四诗品》的哲思美主要体现在它对“体”和“用”、“形”和“神”,“真”与“素”等几对关系的探讨上。司空图现实生活中儒家诗美理想的无法实现是他转向追求玄虚诗美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唐末著名文论家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唐代,特别是王、韦、柳诗歌创作的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为核心的"韵味说"理论,其影响深远。文章就从"韵味说"的意蕴内涵、"韵味说"的具体要求、"韵味说"的评析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思与境偕”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提出的中国诗论的一个命题,“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论中的命题。这两个命题分别探讨了在中国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艺术想象的特点,体现了诗歌和绘画在想象技巧上的不同,以及在艺术理想上的共通。“思与境偕”要求诗歌创作中的想象收得更紧一些,而“迁想妙得”要求绘画中的想象放得更开一些。这表明了想象不是无法控制的心理活动,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和操控的心理能力。“思与境偕”的目的是营造“意境”;“迁想妙得”追求的是“传神写照”。在强调意与境、形与神的融合方面,二者产生了共鸣。诗、画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想象方式,最终却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诗集现存较早版本是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中的"《戊签》七十四”,辑录司空图诗365首,其中6首在《全唐诗》本中注明为"互见”诗.本文依据多种资料对这6首诗逐一考订其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清初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的《枝指生书宋人品诗韵语集》是传世本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另一传本.其中祝允明与冯梦祯跋语表明:一、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之说在当时(万历三十一年)尚不流行;二、文献标题说明《二十四诗品》是由宋代流传下来.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初诗家多认定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之说,与他们维护钦定《全唐诗》权威性相关.他们虽见过祝允明这个作品,但多有意回避这则文献.  相似文献   

19.
特兰斯特罗默主张把自然当作与人一样的主体,反对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立场。他的诗歌蕴含着丰厚的生态主体问性思想,并通过简约、凝练、生动的自然意象表现了人主体和自然主体之间的和谐联系和平等对话,传输着诗人渴望人主体与自然主体的和谐共存,期盼在感悟自然的生命体验中实现精神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