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赋”是指扬雄入仕后所作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杨赋》。文章就“四赋”的写作时间、旨趣和表现手法分别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证和评述。“四赋”的创作,证明扬雄是一个关心民瘼、以天下治乱为己任的文人;而这正是他“三世不徙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浏 《天中学刊》2011,26(4):48-50
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关于"赋"的评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但是"诗人之赋"涵义隐晦,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揣测。通过分析《史记》、《汉书》和扬雄本人作品中的"诗人"一词及《左传》中"赋"的用法,可知扬雄所谓"诗人"指《诗经》作者,"诗人之赋"即为《诗经》中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影响着国人的性情,还渗入了文学的创作。在文学作品中,邹阳的《酒赋》被认作是最早写酒的赋。但若深入考究则会发现,真正在写酒类赋文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应属扬雄的《酒赋》。扬雄的《酒赋》不但开启了后世作家写酒的先河,且对周边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以往学者研究扬雄的作品,对此赋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多有忽略。探讨扬雄《酒赋》与邹阳《酒赋》的先后,继而分析扬雄《酒赋》对文学创作题材的拓宽、俗赋的创作风格以及接受和影响,可一窥此赋在写酒类文学作品中所处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4.
扬雄“四赋”的写作年代,迄今为止.学术界最为统一的权威意见是作于元延二、三年间,其实这并不符合汉成帝“方郊祠甘泉”这一根本事实以及相关记载.只是简单地采用纪传相合的方式加以的印证。现经综合考证,知四赋中《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作于成帝永始四年.《长杨赋》则作于第二年,即元延元年。  相似文献   

5.
两汉是赋论的发轫期。由于受经学这个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两汉赋论必然会打上经学的烙印。春特点是:一、赋、《诗》结缘,为赋体注入“经学”血统。二、从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赋的“讽谏”功能。三“站在经学立场上,评价赋家和赋体。四、受墨守成规的经学思想左右,扬雄提出摹似赋论。  相似文献   

6.
孔臧其人及其作品,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其事迹及作品今存于《孔丛子》中,其中的四赋二书当是可靠的。他的《鹗赋》是纯粹的四言诗体赋,确为西汉早期的作品。而四言诗体赋产生也较早。非起于扬雄。从西汉初年到扬雄、刘歆,四言诗体赋呈现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的扬雄主要有两种形象,一为献赋入仕的宫廷侍从,一为闭屋著述的草《玄》者。扬雄献赋本为讽谏,但因“劝百讽一”的矛盾,其讽喻之义往往淹没在华丽的形式中,所以唐诗称引其献赋时,多与入仕或宫廷侍从相联系,而较少注意其讽谏,称引草《玄》事时则看到了扬雄的不得已与高尚的人格。对扬雄的吟咏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出与处的思考,献赋入仕是他们用世思想的反映,而白首草《玄》则是他们对人格的追求,是兼济天下理想无法实现时的一份固守。  相似文献   

8.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相如《大人赋》借鉴了《远游》原作的首、次韵而自铸伟辞。  相似文献   

9.
扬雄的述志赋指的是他早期的《反离骚》和晚期的《逐贫赋》《太玄赋》《解嘲》《解难》五篇赋。在这五篇赋中扬雄表达了对诸多人生问题的看法,可以总结为"名"、"富贵"和"纲常"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扬雄、左思《蜀都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蜀都赋》作于出蜀前的汉成帝永始二三年间,左思《蜀都赋》作于晋惠帝初(292年)左右。两赋皆以描绘蜀都为题材内容,铺陈夸张,未出汉人樊篱。但前者重在模仿相如,展示才华,为都城赋的先声;而后者重在讽谏,旨在表明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为都市赋的绝响。  相似文献   

11.
从扬雄《自序》考察他的立身行事与思想著述,发现他晚年悔赋之语并非其真实想法的表达;而是反映他在目睹道之不行和赋之不用的情况下。对辞赋接受者的失望心态和对自己辞赋创作的回环自释。  相似文献   

12.
两汉讽颂赋是俗称的以游猎、京都为主要内容的散体大赋。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巨大的影响一直被人们视为汉赋的正宗,成为人们赞誉或批评的直接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两汉重要的赋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以讽颂赋传名,它的兴盛促进了两汉其他赋的的发展,在与其他流向的赋并驾齐驱中,显现出独自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历代学者对于扬雄《甘泉赋》中的玉树理解颇多分歧,或以为真玉树,或以为槐树,或以为似槐树,或以为人造玉树。此问题的产生与赋既以方志为基础,又有在此之上的夸饰、虚构关系密切。古人或以征实为标准评判赋,对其虚构之笔大加责难,或因文会意,深得赋家用心。  相似文献   

14.
论赋的叙事功能与中古赋家对事件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有叙事功能 ,至西晋时左思又进一步论证了赋叙事要征实 ,但汉魏六朝赋真正做到以真实之人叙真实之事 ,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程。枚乘、司马相如以虚构人物叙虚构事件 ,自扬雄以“群僚”之一员叙事 ,刘歆诸人以普通人物身分叙事 ,至庾信《哀江南赋》,才真正将叙事与叙时事、叙自我参与时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赋的叙事有较强的情节与较多的细节 ,有人物刻画 ,赋的叙事达到了时代高峰  相似文献   

15.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卒无讽谏",抑或是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讽谏"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选》所收哀伤赋.除《长门赋》外,都是魏晋六朝时赋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重“情”是哀伤赋的重要特点。可以从个性化、哀伤赋文本、咏物赋的比较和赋的转变四个方面来认识哀伤赋的主情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先秦辞赋并非如前人所述是辞赋的萌芽期。它结合了诗、文的特征走向完善与成熟,并具备了三大类赋体格式:以《赋篇》为代表,已露诗体赋之端倪;以《离骚》、《九章》(《桔颂》除外)为代表的骚,于抒情言志、哀怨讽谏与诗无异,而其句式、结构、韵式等与汉骚体赋一致,因而身兼诗、赋双重特质;而《高唐》、《神女》开散体赋之先河。同时,在此之前,《卜居》、《渔父》、“二招”等作品,初具赋体特征,称之为“准赋”  相似文献   

18.
历代赋论赋话对范仲淹赋作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探讨本事,比如对《灵乌赋》、《荠赋》的评论,即属此类;二是观察用意,比如对《金在熔赋》、《水车赋》、《用天下心为心赋》等的评论,即属此类;三是赏析佳句,比如对《自诚而明谓之性赋》、《天道益谦赋》等的评论,即属此类。范仲淹由于早年于赋体文学用功甚大,因而在其他文体尤其记序文类写作时常常带有赋体笔法,采用了首尾是文,中间是赋的结构方式。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跨文类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史记》《汉书》与扬雄《法言》记载,扬雄对汉赋的批评有两种认识,一个是"壮夫不为",一个是"劝百风一"或"不讽则劝"。前者是说扬雄悔其"少作"及"风少劝多"之赋,后者是说扬雄以为赋的本质应该是以"讽谏"为主,而"劝"成分的增加,改变了赋的性质和作用。这实际上是扬雄从赋学理论批评的角度,对此前汉赋性质与功能的理论性总结。扬雄后来又提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的概念,是对刘向、刘歆父子赋学思想的继承,进一步将汉赋纳入汉代主流的经学轨道,是从理论上对汉赋的第二次改造。  相似文献   

20.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赋”在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前者指假物取类、长于修饰的文饰之语,后者指“不歌而诵”或“不歌而诵”的诗“。辞赋”的得名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了解“辞”“、赋”的特殊涵义,对扬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划分就不可能有一个透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