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2.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3.
庆祝儿童节     
下面的算式中,“庆”“祝”“儿”“童”“节”代表1~9中不同的5个数字。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代表什么数字时,竖式才能成立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对“神”“鬼”文化的追踪溯源及对汉语言文字的解剖分析入手,探讨“神”、“鬼”等原始观念文化在汉语中的渗透和积淀。  相似文献   

5.
最近,幼儿教师体罚、虐待幼儿成为社会焦点话题。“虐童”事件频繁发生之后,社会舆论共同指向幼师资质,认为幼儿教师“无证(教师资格证)上岗”是引发此类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然而,“虐童”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是成人对儿童基本权利的剥夺和人格尊严的践踏,是“成人本位”儿童观的极端体现。屡屡发生的“虐童”事件所带来的反思是深刻的,它需要全社会对“成人本位”的儿童观做进一步的反思和再启蒙,需要积极向上的幼儿园教师文化对其职业实践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左沁姝 《湖南教育》2005,(22):10-11
“神六”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举国欢腾,全世界瞩目。中小学生更是雀跃欢呼,如痴如狂。一时间,“飞天”、“宇航员”、“太空飞船”、“火箭”等成了校园的热门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透过这场“航天热”,我们不能不有所思考:“神舟”六号与我们的基础教育有没有联系、挂不挂得起钩来?我们该如何把“神六”引入课堂?我们的教学怎样渗透有关的科学知识?“神六”飞天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孕育着一个充满奇趣的飞天梦想,这个梦想也许将伴随他们走过童年、走过青年,直至走向他们理想的航天事业。中小学校抓住“神六”飞天的大好时机,加强科普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好奇心,让他们在自己的奇思妙想中动手动脑、探究摸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如果我们的学校、老师在这方面真正努了力,做出了成绩,则学生幸甚,教育幸甚,民族幸甚。可怕的是,有的学校、有的老师并没有这么做,甚至没有这么想,反而以为“神六”与考试成绩无关,与课堂教学无关。如果这样,则孩子们的飞天梦想终会湮灭殆尽,更遑论创新和创造的激情了。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本期我们特邀请科普工作者和部分教师、学生,就“神六”和科普、和基础教育这些话题作了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7.
“神”“妙”“能”“逸”自唐开始便作为中国绘画的品评标准,从这个体系内部来看,前三者的关系更为紧密,且有递进关系;“逸”则游离于法度之外,有自身的特殊性。关于“神”“妙”“能”,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对其进行理论溯源,索求各自特征,或者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从个体角度分别对“神”“妙”“能”进行讨论,而没有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若联系中国艺术的体道观点,就会发现三者对“道”的体悟是在逐步逼近的。以“道”为旨归,愈能见其高下。所以从横向看,“神”“妙”“能”是中国画三个不同的品评标准,有着各自的内涵;从纵向看,“能”“妙”“神”的一步步推进体现着中国画对体道的逐级向往。  相似文献   

8.
周伟翼 《现代语文》2005,(12):44-44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  相似文献   

9.
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是日本首部文学作品《古事记》上卷神话中出现的一对兄妹神,二神奉天神之命生成日本诸岛和诸神.从“二神结婚”至“黄泉国”之战,二神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反映出父权和母权的某些冲突和特征,并从侧面流露出二神性格中的“罪”与“恶”.  相似文献   

10.
一天,妈妈忽然头痛得厉害,迷信的奶奶立即叫来了我们村号称“再世观音”的一个神婆来驱鬼。这个神婆来到我妈妈的床边,口中念念有词。随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只“神碗”,在我家米袋里舀了一碗米,装模作样地在桌子上使劲摇摆了一阵,随手又从那只“神袋”中取出一双“神筷”,狠狠地刺进米中……她尖着嗓子叫道“:鬼就躲在米里,现在我把它刺中了!”说着提起筷子。奇怪的是,这碗米真的被那“神婆”提起来了!吓得奶奶一个劲地念“‘:观音菩萨’保佑……”可是,神婆驱“鬼”并没有治好妈妈的病,最终,妈妈还是吃了医生开的药才得以痊愈。但神婆“驱鬼”…  相似文献   

11.
“一口田”旁边有神的保佑,是“福”。 “一口田”上面加个屋顶,是“富”。 “一口田”长了脚.要你行动,要你进取,去得到那一口田,是“逼”。  相似文献   

12.
我班有四大“神仙”。“笑神”于秋雨,不知愁是啥滋味,整天嘻嘻哈哈的,立志要当滑稽大师或小品演员;“动神”许鹏程,没有一刻安静的时候,可谓动感十足;“痴神”刘正杰,你和他说事他老是走神儿发呆,似乎总在琢磨着什么,想要发明什么;“歪神”嘛,就是鄙人啦!我喜欢对别人、对各种事情作出评论,我的理论总是很独到,但他们总认为是“歪...  相似文献   

13.
大师谈翻译     
总体评价:翻译原作大体而言质量较高,能够忠实于原文,较为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但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高,译者不仅要译“意”,还应当移“神”。后者最为困难,因为所谓的“神”往往“深藏不露”,寓于“字里行间”,容易被忽略。所以,多见只译“意”而不移“神”者,译文“忠实”但“生硬”,  相似文献   

14.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以形写神”的基础上,着重说明“以神写形”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家要寻找新新的艺术手段,常常不满足原来的“形”而强调为神写形;当他们找到新的“形”之后时,又完成了新的“写形”,而达到更高的境地,成了更高一级的“以神写形”,这时的“形”则是更为生动,是经过加工、概括、夸张,达到变形,这种“形”可称为最能反映作品的“神”,因为要求作品达到一种“神韵”,把作品变形、深化,这样只要达到“求神”那形就更有生气更感人。  相似文献   

16.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2,(1)
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项特征呢?  相似文献   

19.
彭丽嫒的演唱风格既有西方审美追求的“通畅、集中、宽泛、有穿透力”,又具有传统民族唱法的“质朴、柔美、亲切、传神”,她的演唱具有典型的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现代民族唱法的特征。笔者以为,中国传统书画品评中的“能”、“神”、“妙”、“逸”是对她的演唱艺术的最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20.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则很有名的寓言,叫“庖丁解牛”。庖丁刚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经过三年磨炼,“未尝见全牛也”。他已然能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自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