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教学是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UMU互动平台可很好实现教学信息化,教师可利用UMU平台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学生可方便获取教学资源,可以课前学习微课,课前自测,课堂拍照上传学习成果。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可以精确把握学生做题正确率。UMU平台可使教学高效进行,可大大加强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2.
汤俊  杨浪萍 《文教资料》2021,(1):182-184
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基本特点,将国开学习网与课程钉钉群相结合,设计了三"课"四"学"的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钉钉群直播开展导学课、答疑课、复习课,通过教师导学,学生开展自学;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互学;教师根据直播课堂、课程讨论区的学生反馈信息进行精准助学。将四"学"融入三"课",满足了需求多样性,增强了师生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思维规律、认知基础等学情起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向前推进。学情分析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主要策略为:课前通过设计自主预习单进行前置性学习,了解学习起点,预设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课中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的信息,合理取舍,顺势引导,将教学引向深入;课尾应关注学生的总结,优化拓展内容,促进课堂向课外延伸。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时刻掌控教学进程,才能达成高效的教学目标。互动反馈技术能使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情和学情,并针对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策略。它既可以及时纠偏,实现因材施教,又能让教学行为行稳致远。教师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能力点,使情境创设和梯度练习都实现有的放矢;可以具体分析学生发音偏差,渗透文化元素,标本兼治,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通过自主选择信息、补充关联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运用平板电脑的初中地理课堂中,应当依据学科特点以及学情特征,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优势,指导学生依托平板电脑进行课前深度预习,掌握学生预习情况,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起点的选择;发挥平板电脑的交流互动立体化和评价反馈即时化的优势,精准干预、调控课堂教学;借助平板电脑进行分享交流,实施精准辅导,从而构建精准地理课堂,实现地理课堂的精准化教学。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进行新内容的学习时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储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呢?可以课前了解,或者利用课堂生成,或利用作业反馈,也可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预设到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体育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评价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将评价理论的基本形式应用于排球普修课的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前进行"诊断性评价",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初始水平;课中的"形成期评价",可以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控教学,改进教法,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期末评价",可以为下一轮的教学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进行新内容的学习时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储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呢?可以课前了解,或者利用课堂生成,或利用作业反馈,也可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预设到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寻找学生认知起点的方法,以便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开展有针对性、高效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两次备课一次反思”即是教师精心研读教材、梳理教材,找出需要学生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各个知识点,灵活利用课余时间以提问题的形式在上课前向学生提出来,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再次找时间走近学生,聆听他们所思所想,聆听学生反馈的情况,在实施课堂教学环节前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资源整合研讨活动。尔后,教师结合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第一次反思(课前反思),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材、课程要求备写教案。在上完课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反思(课后)。这样既能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师生共享,又能根据课前的设计及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多次教学整改,获得学生信息与资源,促进自身知识生成,强化临场教学操作实践性,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教师在教学关键环节上,通过问题设计,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进行评测反馈,以及互动引导,可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及时收集全体学生的反馈信息并统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调控,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讲授效率,从而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选择应用互动反馈技术作为课堂反馈的工具,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使学生人手一个具有测查、统计和记录功能的遥控器,方便实现即时反馈与互动。这种反馈技术对于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大作用。新课之前设计检测,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起点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如果教师只是凭借着主观判断进行授课,势必会使一些起点高的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3.
精准教学的实施需要以一定的信息和数据为基础。网上阅卷系统数据收集的过程就是学情反馈的过程,数据分析的过程就是学情诊断的过程。利用网上阅卷系统对命题质量、学生成绩、教师教学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是实现精准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网上阅卷数据及其分析技术的精准教学不但提高了试卷讲评、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答疑辅导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促进了优质校本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有效地实现了教师“精准教”和学生“个性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上完一节课 ,希望了解学生对这节课内容掌握的程度 ,学生也希望知道这节课学得怎样。为了便于及时反馈、矫正和完善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课前提问和布置课外作业来了解 ,但提问的面太小 ,而布置的作业往往不能及时的批阅 ,因而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反馈情况知之甚少 ,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用“信息反馈卡”让教师和学生当堂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 ,通过实验 ,研究信息 ,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二、用信息论控制课堂教学的模式  课前自学 :通过学生自学在大脑中对课本要学的内容初步形成知识轮廓。…  相似文献   

15.
曹健 《广西教育》2014,(25):70-70
正"先学后教"的"学"即学生自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目标的自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有效地组织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自己的教学呢?一、课前准备,调查摸底(一)课前师生交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即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起点可以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前谈话中获得,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二)生活数据收集数学教材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提高《新闻评论》课的教学质量,互动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按照"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疑难点——重点讲解疑难点——利用案例组织互动讨论"的教学步骤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障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IRS反馈系统结合的学生学习数据的跟踪分析,省却了过去课堂上众多费时、无效的中间环节,解决了诸多传统学习环节中无法监控和实施的教学死角。本文通过分析互动反馈系统在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开展基于互动反馈开展数学课堂的应用,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课中展示、演练、讲解,课后跟踪补救,三大环节的精准无缝整合,促进知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而学生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如今在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前还要从"学"出发,正确设定学生学习的起点,从"设"出发,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在尊重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学善导,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发展,在主动探究中得到成长,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及特点,进行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设计。从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原始的互动、到微课教学先学后反馈的互动、再到网络教学环境下实时互动进行了探讨,并详细介绍了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利用雨课堂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网络互动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科技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互动式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确定性的问题,基于学情报告的教学评价和反馈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文章以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大冲学校某个班级为例,探讨智慧纸笔在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将智慧纸笔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课前"预案"、课中评价反馈和课后优化等策略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