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寻根》2016,(4)
正明清以来的厚葬之风影响甚广,即使在西南的偏僻山区,如川东、川北地区,亦有较大数量的地上石质仿木结构民间墓葬建筑遗存。据其碑志铭文可知,这些墓葬主要是"湖广填四川"以来的移民家族墓。如今这些墓葬的形制规模、碑志铭文、装饰内容和雕刻工艺等成为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家族变迁、民风民俗和民间美术的重要档案。作为模仿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性建筑而修建起来的这些地上石质墓葬建筑,尽管保留了中国传  相似文献   

2.
寿山石,俗称“腊石”,因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乡而得名。其雕刻历史源远流长,石质脂润,柔而易攻。据考古发掘证明:福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寿山石雕,乃是1954年在福州仓山桃花山师范学院工地,挖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石刻猪”一只,高1.1厘米,长6.4厘米,同年在福州仓山乐群路速成中学工地的一座南朝墓葬中。也出土“石刻猪”一件,高2厘米,长6厘米,1965年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一座标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公元445年)纪年墓砖的贵族墓,出土“石刻猪”一对,高1  相似文献   

3.
“瓶插花”在中国不同时期深受不同阶层的热爱与追捧,以“瓶升三戟”“童子抱瓶”为主题的瓶花一直都是人们喜闻乐道的装饰纹样,及至明中晚期,“瓶插花”已从不染尘俗的象牙塔中走入民间,呈现出生活的通俗化、世俗化趋势。笔者在四川地区清代墓葬建筑考察中发现,瓶花雕饰各种造型样式的墓碑建筑数量有百余件,尤其是形制高大、雕饰复杂的墓碑,多个构件装饰上有十几幅造型不一的瓶花,极为精美。  相似文献   

4.
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延续至今。民间工艺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土归流带来的汉文化很快在水族地区得到应用,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工艺精湛的水族墓葬建筑。以干栏式石板墓为代表的墓葬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族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认知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其特有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水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牛达生 《寻根》2010,(6):58-67
<正>我国的古代建筑,如东汉的阙、北魏的塔、隋代的桥、唐代的佛寺,尚有保存至今的,而与西夏同时的两宋、辽、金,有更多的建筑保存至今。西夏立国近两个世纪,在其境内兴建了许多宫殿、衙署、寺塔、驿舍、店铺、民居等。清吴广成《西夏书事》载,西夏开国皇帝景宗李元昊,除  相似文献   

6.
冯小禄  张欢 《中华文化论坛》2023,(1):58-67+186-187
深入汉赋各体类的创作实践及发展脉络,可见汉赋的创作思想具有较显著的体系特征,分别体现为经典模拟、抒情而作和“缘事而发”的创作意识,整体性、具体性结合的整具性思维和文字学、经学、阴阳五行、历史评鉴等知识学谱系的创作倾向,以及将实用与审美、理性与感性兼容苞括的创作精神。而其根柢在于重视政治道德和实用理性的“汉型文化”和汉赋特殊的密集象类式铺陈方式以及汉人强大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7.
都兰县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东南隅,50年代末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该县热水乡、夏日哈乡、香加乡等处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吐着墓葬群。墓葬主要分布在夏日哈河、察汉乌苏河、柴达木河流域,绵延百里,有近千座之多。1982年始,青海的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葬区进行了科学的发掘研究。截止目前,已累计发掘墓葬60余座,出上丝织品、金银器、漆器、木器、石器、陶器等文物2500余件,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普遍关注。都兰吐着墓葬的分布一般依山面河,往往几座和十几座集中在一起,一座大墓的周围也往往有数十座小型墓葬,这表明当时存在着“聚族而葬”的…  相似文献   

8.
黄俊傑 《中国文化》2023,(1):110-118
本文分析儒家與佛教的時間觀之同異及其現代啓示,指出儒家時間觀以“循環時間觀”爲最重要表現,儒家從“時間性”之中萃取“超時間性”的道德命題,發揮“反事實性”論述的作用。佛教則主張“時間”之無獨立實有性及其虚妄性。儒家的時間有其具體性,是一種“生活所體驗的時間”,具有樂觀健動精神;佛教的時間觀是“概念化的時間”,人不應受此虚妄的時間所系縛,皆能對受到疏離與欲求所苦的現代人有所啓示。  相似文献   

9.
金爱秀 《寻根》2008,(2):18-22
中国艺术史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它深埋于地下,得以较好地保存,更由于它的艺术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等不可或缺的资料。这颗明珠就是汉画像。这些画像主要依附在汉代墓葬中的建筑构件——画像石、画像砖及壁画上,属于墓葬艺术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海外一直存在着有关中国“金字塔”的种种传闻,就像海外仙山,缥缈在云雾之间,却又乍隐还现……(一)早期的西方“目击者”。(1912年)弗烈德·麦耶·斯克洛德是一个美国商人,他于1912年赶着大篷车从中国长城向内地贩卖东西。除了贩卖香烟、烟草、蜡烛等零杂物品,他还向蒙古人贩卖枪支和弹药。有一次当他经过内蒙与陕西的交界处时,他的中国旅伴——一个饶舌的老和尚对他说:“我们将经过金字塔。”“什么金字塔?”“就是陕西的金字塔。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但你说的是墓葬。”“不是墓葬,它们是跟天一样高的山。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