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质之辩是儒家政治哲学中心议题之一。孔子明确以"与文""尚质"之微妙方式探寻丈质中和之道。董仲舒继承这一主题,并在政治哲学领域将之自觉展开,力倡“文德为贵”“任德不任刑”,为儒家文治、德政主张寻求天道观和经典论说的支持。在强调“质文两备”的前提下,更突出“先质后文”“承周丈而反之质”的时代文化精神走向和政治变革要领。董子更进一步提出“三代改制质丈”说,指出文质更替或忠、敬、文演替是主导历代文化精神特别是政教原则变化的核心法则。董子文质论对理解儒家政治哲学和人类政治生活本质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虽然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是本体性的治疗哲学或快乐主义的伦理学,但是他也有很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伊壁鸠鲁的政治思想是围绕“社会契约说”展开的。文章主要从“社会契约说”的理论基础、思想内容及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伊壁鸠鲁“社会契约说”政治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4.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并加以具体化."温柔敦厚"说涉及人格、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方式三个层次:主张人格为先,这是"温柔敦厚"说的前提与基础;在诗歌内容方面要求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在诗歌表现方式上,主张含蓄蕴籍、渊涵婉曲.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说,是清初以来诗坛重倡诗教、重整儒家诗学传统的必然结果.此种学说之所以招致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5.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先秦时期儒家诗论的总结。儒家的“诗教”说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启示后人用诗歌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诗歌”说指出的诗歌对政治的影响和社会教育作用,今天亦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金英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3-135
《毛诗序》系统地阐述了先秦儒家的文艺观,是先秦到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我国诗歌理论的总结。它继承了儒家诗教思想,并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解诗的依据,采用“关”“刺”的方式解诗说诗。《毛诗序》较之儒家诗教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即对诗的解释更加具体、更重视史实、更强调政治性。它将诗篇与特定的时代盛衰联系起来,有“《风》《雅》正变说”。《毛诗序》解诗说诗也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增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的历史深厚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理论与党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增强这门课程讲授的历史深厚度非常必要.其基本方法是使"论"与"史"相结合,将逻辑论证与历史分析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既指向结合的"过程",也指向结合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二重性".在认识这种"二重性"时,有人形成了所谓的"区分割裂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集政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并且政治和学术之间本来就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二者须臾不可离分;同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文化"两个结合",而不是"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理论成果,它还有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是"三个成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气”和“道”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从“气”和“道”的角度论述写作活动是古代写作理论的主要特征,“气”说,“道”论构成了古代写作理论的主要理论生发点。  相似文献   

11.
文质理论作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包含着两种基本含义:一是就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言,主张内容决定形式;二是分别代表“华丽”*与“质朴”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强调以“质朴”为本。动态地考察文质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儒家的文质观不但经历过一个由政治伦理范畴向文艺美学延伸的转变*过程,而且文质理论上述两种含义的确立,也是在《礼记》这部儒家经典中最后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文化"视角来梳理甘阳近30年来思路中的不变与变化:不变的是他将文化放置于"古今中西"之争的架构下的讨论方式;最根本的变化则是由哲学到政治的转变,此政治是原初性的现实的政治世界.如此对于政治的理解又是与质疑全球性普世化的特殊主义联系一起,这同时也使他对于"古今中西"之争的理解深化,其中的张力得以展开.他由此提出"通三统"说,再进而以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在排序上优先于自由主义,而社会主义又优先于文化保守主义.由于甘阳个人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某种特殊位置,通过对他个人的解读,自然也试图理解中国思想学术界晚近30年来的变迁及其背后内在的历史动力,理解中国知识分子重返政治以及何谓真正的政治成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考查西方哲学理论"白板说"与"天赋说"的起源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做了简单介绍和对比,试图探讨两者在语言现象解释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洛克与莱布尼茨之间的论争将"白板说"与"天赋说"的对立推向了高潮,本文着重介绍和对比他们有关人类认知的哲学观点及其对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和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太极学说是易学哲学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学说。汉代易学以太极为元气,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由此太极学说也就与中国哲学的宇宙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明道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继承这一学说,更提出了一个简明而系统的宇宙形成理论。而王弼玄学派易学则以虚无实体为太极,宣扬“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朱熹以程颐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说改造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又将其宇宙生成论转变成为宇宙本体论的体系。气学派的张载以“一物两体”为太极。王夫之又提出太极阴阳说,将宋明以来本体论思潮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气学本体论体系,为中国古老的宇宙理论作了总结,对易道宇宙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仆"的概念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界现有的关于“社会公仆”这一概念的“比喻说”、“对象说”和“关系说”均程度不同地误读了这一概念的本来意义。“社会公仆”的发展历程表明 ,“社会公仆”是一个具有明显政治伦理取向的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理论视角的、以社会公共权力为内核的、展现了马克思社会公仆理论内涵的“权力说”基本恢复了“社会公仆”应有的政治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近30年来有关“文气说”研究的渊源论研究,内涵研究,价值论研究,美学意蕴研究,理论演变研究,综论研究等诸多等情况进行了考察、总结和概述,以期为日后曹丕“文气说”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言词”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众多思想家探究的哲学命题。“言词”从其发端以降,就被纳入不断地注解和阐释中,从而导致了多种“意义”的生成。“意义”作为对对象价值的把握,因为“言词”的介入而得以明晰。“言词”与思想、观念一样,都是一种存在,它们在彼此构架和创造。文章从分析“言词”与“意义”的关系出发,通过探讨“话语”、“文本”和“时空历史”,认为:理解者的偏见、先在、前结构、不同视角等造成了解释的多样形态,每一种形态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理解者解释“言词”、“话语”、“文本”、“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解释自我的过程。但说与不可说浸透于整个解释过程中,人类将永远面临“说不可说”的尴尬。  相似文献   

19.
理解黑格尔悲剧理论必须结合他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主义矛盾学说是其悲剧论的哲学基础。其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伦理实体冲突论”可以从他的”实体即主体”的哲学思想得到解释 ;“永恒正义和解说”显示了他用乐观主义的生存哲学来解脱悲剧性境遇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单纯地解释为现实主义文学观,这是前苏联马列文论家的片面解读。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原貌,有必要澄清它的历史哲学视角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恩格斯将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说成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也是其历史哲学用语在文学理论中应用。此外, 澄清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历史视野,我们还可以描绘以“世界文学”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及其主要理论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