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瞿林东 《寻根》2008,(2):96-99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历史.中国的长城,也有自己古老而年轻的历史.说它古老,不仅是它开始修筑的年代久远,而且还因为它最初的性质、作用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说它年轻,不仅是它越来越成为世人崇敬的历史遗迹,而且还因为它自上个世纪中叶起已成为矗立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心中的支柱和脊梁.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文中有"(芥)"字.其与"往"并非一字.专家们对其释读有不同的看法,但皆有未谛之处.实际上它就是"(苓)"的异构,即"桎"字.它在甲骨文中有"给……戴上足械";"执捕"、"被执捕"、"被执捕的人";"攻伐"、"进攻"几种含义.  相似文献   

3.
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四川西部重镇雅安出发,经康定、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邻国不丹、尼泊尔,有一条历史最悠久,道路最艰险的茶马古道.它从唐代开始延续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时间.这条茶马古道称之为"川藏茶马古道",这是一条充满神秘和布满奇险的古商道,同时也是一部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边茶文化的大书.千百年来,它曾为促进藏汉贸易的发展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它曾在我国古代的"茶马互市"、"茶土交流"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铸就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它一直就像是一条坚实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走进城市     
我现在所栖居的这个县城,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城市.这并非是我在有意地贬低它.我怎么会贬低它呢?它是我儿时的一个梦境,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港湾.况且,我的祖祖辈辈一直都在那个被重重大山包围着的小山村里耕耕种种、种种收收.父亲虽然是教师,但也一直都在那个不大的山区乡的几所小学中转来转去、转去转来.我能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算是一种幸运,一种福分.我应该感谢这座小县城才对,因为她毕竟也默默地接纳了我那沾满泥土气息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1 槐子已经是第三次看到这匹白马了. 这是一个暴雨如注的早晨,古城沧浪路全段塞车,这个时代的标志性机器全都老老实实地趴在那里.在中段红灯口,一匹白马,旁若无人地在雨幕中左冲右突.它的头高高昂起,望着近在咫尺而又遥不可及的山峰.它的皮毛,雪一样的白.鞭子一般的暴雨,并没有在它身上留下抽打的痕迹,雨珠纷纷从它的身旁滚落. 雨鞭恣意抽打,大街一片寂然.唯有这匹白马,高蹈阔步,左右穿梭.  相似文献   

6.
游花橋古镇     
天上有鹊桥,地上有吊桥、石桥或钢架桥,谁曾听说过还有花桥? 幼时,听到"花桥"之名,便不能忘.想象中,它是一座由五彩缤纷的花朵编织的桥,在青山绿水间,在蓝天白云下,鲜活灵动,飞架人间. 后来才知道,花桥非桥,它是西南丝绸之路上最有特色、最有文化意蕴的古镇之一,就坐落在博南山下.  相似文献   

7.
心理碎片     
这人,也宛若是一台电脑,运作久了,内部会产生许多心理碎片.如果你不去适时地整理它,它就会在你的思想中不时作乱,迷惑你的心志,模糊你的思维,颠倒你的判断,甚至让你彻底瘫痪.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它时时在提醒我别忘了去整理心理的碎片.  相似文献   

8.
绿野海云居     
海云居去过多次. 有一次踏着泥水而去,在秋雨中,一步步用脚丈量着对它的向往.菌子的气息弥漫着,松针的香味很浓.走出密不透风的雨帘,石钟寺和宝相寺的禅意渐渐远去,脚步最后落入一片静穆中.这所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最年轻的石宝山寺院,已斑斑苔痕,在高大的松柏下如一位一声不吭的老者.我们轻轻踏入二院三重的院落里,在老尼轻声问候中,下榻在它古老的安然里.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与城市文化生态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是一种存活于大众生活中的通俗文化,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它在对社会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它以自己拥有的促进价值认同、精神凝聚和品格塑造的功能,为当代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支撑,对城市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社会转型,经济浪潮的冲击,民俗文化渐趋衰微.因此,切实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我是雕王     
义龙 《大理文化》2002,(6):7-10
一 "我是雕王!"那头大雕的一对眼珠子中射出刀片一样的光,它在空中向我拼命地嘶叫,那声音就像铁丝一样尖厉.它那像小牛犊般的身子在空中打着转转,翅膀扇起一股风.山顶上的长草也在拼命地摇摆着.  相似文献   

11.
咪咪     
在饲养过的动物中,给我印象最深且具有深刻感情的便是那只叫"咪咪"的金丝猫.记得母亲把它从集市带回来时,它是那样的赢.弱,才离开"母亲",全天就不吃不喝,声嘶力竭,还时常"提出"抗议,但最终它还是适应了我们这个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12.
可乐果,产于非洲,是一种梧桐科属树木结的果实.果实成熟后呈暗红色,味苦,含有刺激性生物碱.自古以来,古老大陆的各部族人民普遍食用它,并成为传统非洲最早的商品之一.人们钟爱这种果实,并赋予它许多象征意义.要了解非洲各部族人民的生活、信仰、风俗、礼仪,可乐果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由于可乐果味苦,人们常常用它来代表生活的苦难.人们每当在生活上屡遭艰难时,总是用“一夜饥肠辘辘,天明仍食可乐”来比喻.所以,在传统习俗中,可乐果是成人的食物,未成年的  相似文献   

13.
三尾鱼     
这是一个有关三尾鱼和我之间的故事. 先讲阿彩吧!阿彩是第一个进入我私人空间的小生灵,它是我在一次野外的踏青中意外获得的小青鱼.它的模样较相同种类的鱼来说很不一致,仿佛它那与众不同的可爱身形和身上五彩的鳞片就注定了要跟我相识相知一样.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物,洋洋大观.它是一部书,一部记载中华民族几千年岁月沧桑的宏幅巨著;它是一幅画,一幅显示我国人民勤劳智慧的历史长卷.同时,它作为中国连绵不断历史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明史的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中国各地屡有考古新发现.这些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物宝库,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的研究,也提供了许多无比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唐宋间儒学的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一个与时俱变的开放系统,这从二千多年儒学演变史中可清晰看出.在儒学演变过程中,唐宋间的儒学转型最为典型.它为适应当时社会转型需求而出现,在思想层面则是中国本土价值系统对异域文化挑战做出的创造性回应.唐宋间儒学转型经历了四个世纪,从对外"攻乎异端"、对内"拨乱反正"两个层面展开,最终成果是宋明理学的诞生.儒学转型的成功是人类史上一个典型的文化交流及文明对话双赢的例证,它能否为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记得趣味数学中,有一道简单的算式"1-0.1n=?"变量n无限地增加,计算结果就从小数0.9至0.99、0.999……无限地向"1"靠近,却永远无法达到"1".这样的意境和算式,似乎很让人感觉苍凉,然而把它放置在人生长河中去理解,它与生命的求索何其相似啊!它蕴含的哲理就好像生命的旅途.  相似文献   

17.
姚静 《大理文化》2008,(3):40-41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大漠风沙,戈壁荒滩.西北丝绸之路举世闻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中国境内还有一条西南丝绸之路,它的开辟甚至要早于西北丝绸之路,在汉代这条"丝路"被称为"蜀身毒道",它从四川出发,经云南的大理、保山、腾冲出缅甸直至印度.它曾穿越大理的漾濞县境,留下了许多的遗迹散落在漾濞的崇山峻岭中,或是古村旧寨旁,仿佛一个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只要拾起它们,就能让其中一段往昔鲜活地复原…………  相似文献   

18.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姚静 《大理文化》2005,(6):38-943
那棵树,就长在对面的街道旁,站在我家的阳台上就可以看到.它是一棵被砍伐过的树,它的主干被迎头砍去了一半,只剩下三米多高的一截树干立在那里.但从那粗壮笔直的树干上不难想象它原来的高度,显然它曾经是顶天立地的.是它的高度妨碍了从它头上越过的密如蛛网的电线,它因此招来了伐戮之灾.  相似文献   

20.
董越 《大理文化》2005,(5):56-57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土生土长、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说起源于唐代,有的说起源于明朝.在大理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有极其深厚坚实的群众基础,传说"三斋不抵一曲".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妆相不着色摹拟出忠奸孝悌;有弦声有音调听来有生、旦、净、丑."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用"口技"的特点一人串演多个角色.它说唱结合,说的是讲评书似的"念白";唱,有自身的音调又吸收白族调中几种调式形成自己的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类的独特调式.它有一定的规矩和表演程式,道具是扇子、醒木和手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