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于400年前的伦勃朗有一专门绘画肖像的爱好。他的自画像是一个卷曲头发,脸颊宽厚,充满自信的年轻人,他的创作使史学家发现,伦勃朗颇具抱负和理想,然而,更多观众通过荷兰举行的大型伦勃朗艺术展认为,这位艺术家更像一位荷兰老大叔。[编按]  相似文献   

2.
访伦勃朗的故居田土摘译画家伦勃朗(Rembrandt)的一生正处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他生于1606年,卒于1669年,享年63岁。伦勃朗的“伦”字,源于莱茵河,德语的“莱茵”(Rhein)在荷兰语里读成“伦(Rijn),Rem-brandt用东方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渴望大师的出现,一旦大师真的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其不理解带来的各种非议与责难远胜于渴望的心情。——作者手记传为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的油画《戴金盔的人》,据现代科学的鉴定研究表明,并非是伦勃朗的画作,  相似文献   

4.
伦勃朗的《夜巡》伦勃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特别是他的《夜巡》最为出色。此画现悬挂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一楼正面画室靠里的地方,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彩,吸引着所有前来参观的人。英国评论家查尔斯·弗克斯在《伦勃朗生平》一书中介绍了《夜巡》的创作背...  相似文献   

5.
在纽约的一家美术馆,我的目光被伦勃朗的一幅蚀刻画吸引住了。画面上一个乞丐在暖手盘上搓着手取暖;紧挨着的另一幅则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亡者。伦勃朗创作了大量类似的蚀刻画和素描。当时荷兰境内到处充斥着乞丐,他们多是席卷欧洲大部分地区的“30年战争”的牺牲品,另外也有一些是因战争之外个人不幸所致的贫困。作为画家,同时也作为人类的一员,伦勃朗不由得被这些人深深所吸引。从早先他在莱登还是一个青年画家时开始,到在阿姆斯特丹以致以后的时期,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贫困潦倒,乞丐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微笑     
伦勃朗的作品《亚里士多德》,从最初于1654年由阿姆斯特丹至西西里,到1961年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举行首次展出,历时将近3个世纪。1652年,西西里贵族安东尼奥·鲁福收藏若干幅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作品,他在遗嘱中说,将其珍藏的百幅绘画作品交给其后裔的每一代长子保管,永远不得分开、出售或以任何其它形式处理。1743年,鲁福家族的长子死于瘟疫,其所有的兄弟亦染病相继去世。这一家族于1750年分为两支后,《亚里士多德》的命运也就不难想象了。1815年,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1989年为穆索尔斯基年。音乐界庆祝他诞辰150周年。当代著名作曲家格奥尔吉·斯维里多夫说:“穆索尔斯基同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伦勃朗一样,正走进具有良心的文明世界。”莫斯科大剧院恢复上演《霍万希那》。在克里姆林宫庄严的广场上,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把俄罗斯作为祖国历史的一部分再现给大家。1989年3月,在普斯科夫地区卡列沃村竖起作曲家的纪念碑。穆索尔斯基出生在那里,他非常喜爱那为他展现了绵延原野美妙景色的高山。  相似文献   

8.
夜间咖啡馆     
提起梵·高的<向日葵>,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世界名画,但对这位仅仅活了37岁的画家究竟画了多少画,除美术界这外,恐怕一般人知之甚少.这位被誉为伦勃朗以后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一生坎坷、穷困,没有家庭、没有儿女、没有幸福和生活的保障,但他的激情使他短暂的一生不停的作画,直至患了精神病以后,还在不停的创作他那追求个性的不朽之作.他当过店员、小学教师,也做过福音道者,梵·高一直生活在劳动人民之中,他深知劳动者之苦,所以他的画多是歌颂劳动者和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9.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0,(10):F0002-F0002,1
<正>从古希腊的哲人到东方的诸子百家,无不倾心于真正的快乐这一话题。勋爵在结尾处说道:"在这里,我并没有提到精神上的愉悦,它不同于人们理解的感官的快乐,是更为稳固、更为持久的快乐。"显然在这封信中,他简单明了地告诉年轻人如何顺利穿越感官快乐的迷航。勋爵没有自命清高,也无意去纠正他人,而是借自己年轻时的轻狂往事,感叹若有岁月倒转,他如今的选择,便是送给儿子最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提起梵·高的《向日葵》,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世界名画,但对这位仅仅活了37岁的画家究竟画了多少画,除美术界这外,恐怕一般人知之甚少。这位被誉为伦勃朗以后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一生坎坷、穷困,没有家庭、没有儿女、没有幸福和生活的保障,但他的激情使他短暂的一生不停的作画,直至患了精神病以后,还在不停的创作他那追求个性的不朽之作。他当过店员、小学教师,也做过福音道者,梵·高一直生活在劳动人民之中,他深知劳动者之苦,所以他的画多是歌颂劳动者和大自然。1866年,33岁的梵·高离开了荷兰,奔向巴黎,他结识了高更、卢俊等一批专业画家,在…  相似文献   

11.
《滇中文化》2007,(4):54-55
过去各行各业都有行活,而戏曲界的行话多得难以胜数,大都为他人所难理解,现摘取常用的十种“包”,简释以下其各具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他无论何时,都不持一成不变的定见,所以永远不能彻底理解他。”“你象大家一样,也想把他说成是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人吗?”“不,决不是这个意思。我想说的是,直至如今,人们并未真正地理解他……”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画家列宾在论伦勃朗的绘画时曾经这样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艺术作品所谓人文意味,属于作品的深层意蕴、哲理品格,是藏在具体的观念和形象后面的更具普遍性的意义,对人生况味及永恒价值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14.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文明之城。这里有凡高描摹的金灿灿的"向日葵",亦有伦勃朗捕捉的"夜巡"中的光影。优秀的文学渗透到这样的城市,比城市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历史更能抗击岁月的步伐。被公认为英国"国民作家"的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便凭借一部"小  相似文献   

15.
在遭遇"詩的風險與機會"之時刻,在面對"不可能的命名"這一使命之時,德里達和德吉之間的關係,讓柏拉圖虚構的"由來已久的詩哲之争"偃旗息鼓。德里達的解構哲學和德吉的哲學解構面對着一種絶對的責任,一種不可能的責任,即爲他者之名、對他者之名、以他者之名詩意地見證他者之獨一無二的呼唤。無論在哪種意義上,Salute都是一種責任行爲,喻指面對他人、朝向他人以及爲着他人擔負起一種絶對的責任。所以,命名就是致意亦是拯救,還是責任以及回應。命名的詩學或者行動的詩學同時運行在命名、簽名和行動三個層面上,而指向了存在、他者和上帝。  相似文献   

16.
时装设计大师和他们的模特儿妻子戴仕熊,曹美娟画家总离不开模特儿做原型,否则人体比例乃至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失去依据;服装设计师也只有借助模特儿的形体,才能准确表达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给服装赋予新的生命,就像鲁本斯拥有伊莎贝拉与海伦娜,伦勃朗拥有萨斯基亚和...  相似文献   

17.
有那么一对姐弟,他们克服了生活中的不幸;予他人以欢乐,从而获得了自己的幸福。查尔斯·兰姆对伦敦的喧嚣总是感到分外亲切。他热爱那座大城市里的人们,喜欢那里灯火通明的商店、书亭和剧院,甚至对伦敦城的尘土及噪音都饱含着感情,因为他在那儿几乎度过了一生。1775年,他出生在伦敦四法学院的内院。他家  相似文献   

18.
书籍万万不可借给他人,因为大家都是有借无还:我的藏书都是别人借给我的。——阿纳托尔·法朗士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家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一个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我们书架的客人了。倒不是怕他指摘我们的趣味:因为一个人的藏书反映出他的鉴别能力;相反,多数人倒宁可看到那位来客先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艺术长河中,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以及莫奈、梵·高、高更、雷诺阿、伦勃朗、毕加索、列宾、塞尚等艺术大师,为后人留下众多不朽之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都是流芳百世的杰作。  相似文献   

20.
1810年,肖邦生于华沙附近的泽拉佐瓦—佛拉村。他幼年时赢弱多病,一家人只注意他的身体,生活平淡无奇。也许从那时起,肖邦逐渐养成可亲可近、默默忍受痛苦的习惯,以免惊动他人。肖邦从九岁起学习音乐,不久师从巴赫的忠实弟子基佛纳。贤明豁达的安东尼奥·拉齐维尔亲王对艺术家和才华初露的青年素来欣然相助,慷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