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库恩的"范式"理论对文学理论研究的一系列演变与转换具有重大意义,文学理论研究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思维逻辑和不同的范式,以自由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学理论现代范式,用同一性逻辑的思维彰显出一种启蒙的理性精神;而在后现代范式中,则出现了文学理论研究的颠覆性思维,即:差异性逻辑,其与同一性逻辑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是以质疑为特征、批判自由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表征。这种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范式转型,使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其中,记忆范式、空间范式和文化政治范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多元化的视角启发。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政治以不同的存在形式始终在场。政治以“参照物”的身份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理论人性论、主体论的第一次转型,以“蕴藏物”的身份存在于“语言论”转向过程中,以“价值物”的身份彰显于“文化论”转向中。从政治维度考察三十年文学理论的转型,可以清晰地发现政治或从外部,或从内部纠缠、影响着文学理论的形态变迁。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文学理论>教材存在理论体系不科学,理论阐释无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脱离实践等问题.要提高<文学理论>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应加强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使其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实现理论阐释和学生的审美体验相结合,并从"文学研究"扩展到"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一直是文学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界从未停止过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上。有人欢呼文艺学研究终于找到了文化研究这一丰富的源头活水;也有人担忧文艺学研究一旦走入文化的旷野,就会失去独立的学科品格,成为自我放逐的不归者。本文拟就近些年来国内针对这一问题所发表的一些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一番爬梳,以求将问题的讨论引入更深的思考层面,并对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几点不足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5.
海内外学者因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不同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有独到见解,文章对海内外诸多学者就张爱玲研究的同一视角的各自看法和观点进行比较,从政治因素、"苍凉"风格和女性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综述。随着文学理论的更新与发展,不同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模式都促使张爱玲研究不断地前行再前行。  相似文献   

6.
在影视网络日益占据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除师范院校和有意深造者外,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存有困惑。实际上,文学研究任何时代都是人文学术和文化传承的核心,文论知识则是追求高雅审美趣味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如何使文学理论的讲授变部分有用为全体有用,变忍受教学为享受教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团队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从多个角度论析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使命与策略,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很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在影视网络日益占据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除师范院校和有意深造者外,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存有困惑。实际上,文学研究任何时代都是人文学术和文化传承的核心,文论知识则是追求高雅审美趣味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如何使文学理论的讲授变部分有用为全体有用,变忍受教学为享受教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团队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从多个角度论析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使命与策略,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很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大陆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出现的种种尴尬与困境,除却理论本身固有的特殊性("理论"的抽象性、缺乏直接实用性)之外,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可称"角色的迷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应从政治权力的文学代表转到常态的文学立场、从学者专家的文学理论转到普通读者的文学理论、从为作家的文学理论转到为读者的文学理论。一句话,当代文学理论教学摆脱困境的方向应该是走向普通读者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是一部富有开拓性的文学研究专著.她以文学发展的历史客观事实为依据,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考察"十七年文学"的基本视角,在历史的政治逻辑、文化法则相连通的语境中对研究客体作开放性的把握与思考,从而使"文学性"含量不高的"十七年文学"话语实践获得了空前的丰富性.作者摒弃了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批评观念和模式,而立足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角度对"十七年文学"进行时代性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同时,积极、合理地吸纳了包括新历史主义在内的多种先进的文学理论,既破除了陈旧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又避免了新的狭隘和偏执,成功地完成了双重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的探索与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视网络日益占据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除师范院校和有意深造者外,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存有困惑。实际上,文学研究任何时代都是人文学术和文化传承的核心,文论知识则是追求高雅审美趣味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如何使文学理论的讲授变部分有用为全体有用,变忍受教学为享受教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团队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从多个角度论析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使命与策略,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很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在影视网络日益占据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除师范院校和有意深造者外,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存有困惑。实际上,文学研究任何时代都是人文学术和文化传承的核心,文论知识则是追求高雅审美趣味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如何使文学理论的讲授变部分有用为全体有用,变忍受教学为享受教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团队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从多个角度论析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使命与策略,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很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无非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支 ,所以批评必然具有政治性 ,这种政治不是狭隘的党派政治 ,而是我们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及其所包括的权力关系 ,因此政治批评的视野必然是整个文化 ,但政治批评又不等同于用文化解释一切的文化批评。这对纯粹文学批评、庸俗社会学批评及泛文化批评都进行了一定的反诘。伊格尔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政治批评 ,论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所在 ,对我们关于文学批评困境问题的研究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反思中国文学理论是当前的一个学科热点问题,但是,反思中国文学理论是为了使文学理论成为具有文化指向和精神指向的能动性的生命有机体。因此,中国文学理论就不仅指涉一种知识体系,还指涉一种"知识生态",从"知识生态"着眼,中国文学理论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所以,文学理论的创新就不单单是知识创新,首先需要一种"维新精神",即与"性"、"命"的融通,这种维新就是"生命创新"。文学理论的"维新"超越于文学理论自身,以"天下之公器"的公共意识接受"天下之公理"的"变"的激发和重建,从而使文学理论对内与对外都充满着生机.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史反思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学术史的研究,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十年来,我国文学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总体上讲,是一步一步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形态迈进.这是可以从多方面得到证明的结论.目前,新时期文学理论"学术史"或"理论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太过主观和片面性的倾向,用自己的理论去"化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以及过分张扬"审美化"的倾向.这是不符合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科学性"诉求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大问题。新时期文学理论在指导思想的选择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也相一致。学界有种意见,认为当今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应以"‘现代性’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现代性文学理论"为目标,这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张是很不一样的。"现代性"是个多义的、模糊的、理解分歧的概念。以"现代性"来指导文学理论建设,其根本缺陷是丢弃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丢弃了文学理论价值系统的先进性质。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自诞生以来的漫长时期中,从属于政治理论、伦理观念及各个时代的道德观,处于他律状态;20世纪初,随着语言论转向的出现,相应地催生了符号学以及俄国形式主义等回归文学文本的理论体系;但是近50年来,受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等的冲击,文学逐渐式微,文学理论也不得不重回他律。这一过程就像一只钟摆,摇摆也许就是文学理论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转型的现实对文学理论相关课程在文学研究及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再认识的要求,从文学理论的现实处境分析入手,结合学界对此问题的反思,联系现实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矛盾,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对科学和科学性的实质的理解上存在问题,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18、19世纪实证科学的求真尚实规范理解为所谓的科学精神。文学理论之所以是科学并不仅仅在于它具有求真性、客观性、逻辑抽象性,而更在于它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实质。文学理论这一学科与现代科学、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今天讨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必须正视科学自身兼具有效性和有限性的事实。必须警惕欧美现代性、人文性的文化陷阱。  相似文献   

19.
"动态地理论"即理论自身并非一个完备自足的固态体系,而是一个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自身原有理论改造、颠覆,并且重新生成的动态系统。"动态地理论"不仅可以还原文学学科问题意识的独特性,还可以对文学理论固有的理论、学派提出质疑与批判,为不断探索、创新文学理论提供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理论走过了30年的路程。经历了一个以主体性话语和审美主义话语为底蕴的理想主义言说,到文学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建构,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如何可能的追问,再到元理论与反思性成为普遍的文化症候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对文学理论合法性的诉求。而文学理论也在回应时代的"急难"中发出了应有的声音。透过纷繁的现象表层,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理论30年从文学观念的拓展、思维方式的变革,到研究领域的深化、研究资源的丰富,特别是知识讲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事实上,文学活着,理论依然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