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西方文明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和政治革命的发生,出现了以资产阶级的进步价值观为指导,更新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追求婚姻自由的状况,推动着我国婚姻观念向现代化方向演进.另一方面,中国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纲常仍很强大,继续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婚姻习俗方面新旧并呈,中西揉合,多元发展的新局面,构成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一个特殊环节.  相似文献   

2.
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清时期,由于传统、西力和政治变革三个要素的互动作用,沿袭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与家庭观念发生了脱旧开新的历史性嬗变。它们的前后衔接、汇通与超越,实际上展现了婚姻家庭变革和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共同趋向,构成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一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近代湖南、湖北两省为时空背景,重点考察传统订婚习俗的变迁以及新式订婚习俗的兴起,试图从婚姻文化史的视角解读近代中国社会订婚习俗的变迁与婚姻纠纷之间的互动关系。新旧订婚习俗的冲突是婚姻纠纷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同时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婚恋题材小说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些作品对当代国人婚姻观念的关注与思考。这些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期国人的生活状态与文化心理,同时也折射了人们婚姻观念的种种变迁。婚姻观念的演变折射了当下中国人“合则聚,不合则散”的婚姻态度。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婚姻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新的婚姻观念正在形成,传统的婚姻观念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婚姻。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精神,启蒙了中国婚姻主体的自我意识,对近代都市读书人的婚姻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婚姻权的下移是其最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框架下的妇女理伦,解放了传统社会等级和婚姻关系中的妇女,对革命政权区域内乡村群众的婚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自由权利一直被漠视,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仍无改变。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为发动妇女参加边区建设,将妇女从传统的封建伦理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实施《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等新的婚姻政策,彻底改变了旧的婚姻制度下无婚姻自由、男女不平等、包办买卖婚姻等封建陋习,女性的自由婚姻观念得以确立,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7.
近代广西壮族民间存在的多样化婚姻形态是壮族独立的民族文化习俗的体现。本文从宗法制度的全新角度出发,考察分析了近代壮族民间聘娶婚、转房婚、入赘婚、不落夫家等婚姻形态中所反映的宗法性实质和特征,证明了近代壮族社会与其他民族一样,仍然存在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封建的宗法制度和思想。因而,宗法制度在中国各民族中的存在是有普遍性规律的,但在个别民族中又有特殊性的特点。正确地对待及批判继承包括宗法在内的民族文化习俗,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说法是把《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归结为封建家长专制,是焦母这个封建家长活活拆散了二人的幸福婚姻,把青年男女逼上了死路。这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作品进行架空分析,以偏概全,进行抽象政治观念的说教,往往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僵化在一种固定的模式里。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虽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人物活动的文化背景,但决定命运、  相似文献   

9.
张家口婚俗所显现的地方特色,在近代中国又衍生出某些新的特征与形态。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张家口婚俗虽然仍以传统的婚姻价值取向为主,但在近代中国新思潮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新式婚姻习俗。这种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新变化反映出某些近代中国内陆婚俗流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时期 ,社会的变动引起了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婚姻主权的变动、婚姻礼仪的删繁趋简、封建家庭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淡化 ,则是这一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变迁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2.
鲁迅郭沫若爱情婚姻对其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婚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受着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形态中,人们通向婚姻的道路是“父母之俞,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实质就是包办婚姻,男女婚姻不能自主,只能依父母意志,而男女双方的感情、个人的选择是不必考虑的。鲁迅、郭沫若恋爱婚姻的青年时代,中国正处于的晚清社会,人们仍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传统。在不具备现代婚姻的历史条件下,鲁迅与郭沫若都与家庭包办的婚姻对象成婚。1906年,留学日本的25岁的鲁迅被“母命速归”一纸电文,诳其回到绍兴,奉母命与一个旧式的小脚女…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肇始于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科学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反叛,初步动摇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力地冲击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培养了时代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同时,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最初阶段,科学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化转型时期的意大利,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受到冲击,性道德观念发生变化,人们私生活混乱,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14、15世纪之前意大利妇女普遍早婚,夫妇年差较大;随着精英妇女参与宗教、政治、文化活动,中下层妇女参加社会化生产,男女尤其妇女初婚年龄上升,夫妇年差缩小,到17、18世纪,晚婚晚育成为近代婚姻模式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来的近代社会,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婚姻缔结观念的封建性与离婚再嫁观念的不自由性两大方面,成为近代婚姻自由观念演变的历史背景。近代婚姻自由观念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引入、发展、顶峰等三个阶段。在近代婚姻自由观念的影响下,民众日益将之付诸实践。近代社会婚姻自由观念的演变及其实践,具有新旧杂糅性与不平衡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生着急剧转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辛亥革命对旧世界的摧毁,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五四"运动对青年思想的解放以及较为宽松的社会风气,使长期受封建思想压迫的青年一代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婚姻作为人类发展的最基本形式,首先受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视。他们要求夺回婚姻主权,打倒封建婚姻制度,不再相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社交公开、男女平等、婚恋自由、一夫一妻成为青年男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新式学堂的分类、新特征和意义。认为新式学堂虽是一次较低层次的教育近代化运动,但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的出现毕竟把近代科学技术引进课堂,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动摇了封建教育的制度结构,客观上促进了封建教育的解体进程,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中越边境跨国通婚数量逐年上升,越南女性通过婚姻迁入中国现象突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云南边境跨国婚姻主要是由经济差距的推力和拉力、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婚姻观念转变、传统习惯等原因导致;越南女性的进入对云南边境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改变了两地人口结构,形成新的移民文化,对户籍、婚姻、生育管理制度形成挑战,并引发某些社会和公共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闫连科的中篇小说《大校》是军旅文学创作上的又一次突破。小说从文化视点上审视了当代军人从军的生活原因 ,透视了当代军人在婚姻问题上所面临的困惑和苦恼。传统的滞后的婚姻文化观念是造成主人公婚姻不幸的主要原因 ,社会和家庭在婚姻观念上的变革仍是现代社会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婚姻自由、择偶观、晚婚、离婚、再婚和军婚等方面.其中,婚姻自由作为这一时期婚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婚姻的家长决定权,弘扬了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成为新中国婚姻观念的主流.这一时期人们择偶更注重政治思想一致,追求互相爱慕与情投意合,逐步改变了以金钱、相貌取人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同时,倡导晚婚、尊重和保护军婚等观念逐渐形成,离婚、再婚成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