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中央电视台1993年实现新闻滚动播出,开播《东方时空》,1994年开办《焦点访谈》、《晚间新闻》,1995年开办《新闻30分》,1996年开办《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上海东方电视台自1993年开播,在全国首先推出了滚动播出新闻的方式,1995年推出《百姓话题》、《东方广角》等栏目,1998年推出早间新闻栏目,形成了包括《东视早新闻》、《东视午间新闻》、《东视财经》、《东视新闻》、《东视夜新闻》等在内的更加完善的“滚动体系”。其它各地方台也纷纷视新闻节目为龙头,各具特色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场。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中国电视人的观念变革,也使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在90年代的今天显露出了全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多姿多彩的主持人风格 东方电视台最近似乎是在有 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我 指的是《东视广角》和《东方视点》 这类专栏。《东方视点》的视野比 较开阔,时代性和知识性结合得 比较好,有时颇能使我开些眼界, 主持人邵滨鸿是学者型的,有时 稍带些洋气,不很重,可以说是洋 为中用,也许这较合青年人的口 味。她大约是一位从中央台请来 的客座主持人。《东视广角》带有 舆论监督色彩,我是它的经常性 观众。姜澜主持这档节目,比较介 入而显得有某种英武之气,这和 中央台的《焦点访谈》显出了某些 区别。《焦点访谈》的多数主持人,…  相似文献   

3.
何婕 《新闻大学》2000,(1):76-77
《东视广角》是东方电视台的一栏深度报道节目,诞生于东方电视台开播之日。该栏目诞生至今在节目形式上发生过诸多变化,但是最近1999年8月31日的一次改版却体现了电视从业人员对于电视深度报道的思考和探索。 深度报道原来是报纸的强项,而电视深度报道的崛起当首推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东方时空》的“时空报道”。这几个栏目充分运  相似文献   

4.
孙愈中 《视听界》2004,(3):49-50
现在,许多城市电视台都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评论节目,它们各具特色,五花八门,有的名义上是评论性节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评无论,不伦不类,漏洞百出,成了“四不像”。误区之一:节目内容有述无评电视评论与其它媒体的评论相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须要有鲜明的观点、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和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目前与观众经常见面的电视评论大多为电视述评。形式上有先述后评、边述边评或先提出论点,再用事实来印证。而不少城市电视台开办的评论性节目,名称虽然取得很好,什么《今晚热点》、《社会透视》、《新闻广角》、《焦点评说》等等,内容却往往是有述无评,甚至通篇  相似文献   

5.
白锦屏 《视听》2012,(5):36-37
以《新闻深呼吸》为例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在内容上,它信息量大,鞭辟入里;在语言上,它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却又不失调侃幽默;主持人不再西装革履,一副亲切的邻家大伯形象……这是快餐文化时代的产物,也是受众地位中心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浙江经视的《新闻深呼吸》为例,尝试分析这快餐时代下兴起的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安徽经视《第一时间》栏目从2003年7月创办以来,已经走过8个年头。该栏目坚持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人文叙事为宗旨,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资讯、最周到的服务为方针,在民生新闻宣传方面  相似文献   

7.
岳萌 《传媒观察》2006,(2):51-52
《社会大广角》是南京广播电视台开办的一档夜间10点开播的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自1994年2月28日开播已经12年,它以其“说你身边的事,说你关心的事,说你想说的事”赢得南京市民的喜爱。该栏目2004年获全国百佳栏目之一。《社会大广角》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节目中的叙事艺术功不可没。本选取《广角调查》中《较量》一档节目来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一般叙事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故事,即“什么人遇到了什么事”(是怎样);二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怎么说)。而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不仅仅只是回答“是怎样”,更要回答“怎么说”。  相似文献   

8.
《检察日报》注重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其新闻评论专栏《每周观察》经过多年的编辑实践,尝试把“对话”的表现手段引入新闻评论。他们以多种方式拓展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空间,培植栏目的“个性化”评论风格,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参与意识,从而在与其它媒体的竞争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舆论环境和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视内容为生命的报纸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严峻挑战,新闻评论自然也成了纸质媒体在新一轮新闻竞争中有所作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而社会的发展进步,媒体的竞争加剧,受众的需求变化,都要求新闻评论不断创新。从本期起,本刊和嘉兴日报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新传播格局下评论创新笔谈》,欢迎广大读者来稿。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后,在期刊行业整体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学术期刊生存出现困境的情况下,《艺术广角》积极转变办刊意识,创新办刊理念,在逆境中寻找自我发展的出路,在困境中突围。结合自身的实际问题,《艺术广角》分别从打破学院派论文的僵化局面、凸显刊物自身特色,推出中青年学术群体、打造70后学者,加强艺术理论评论力量、增强刊物的艺术影响力方面入手,有所作为,开创了《艺术广角》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本刊为提高质量,进一步发挥刊物服务和促进出版改革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接力出版社大力支持下,自2000年起,重金设立《出版广角》接力佳作奖。一、每年春季评选,从上年度《出版广角》月刊发表的优秀作品中评出,以有关出版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时评、个案,出版物评论,出版人、出版史研究以及重要资讯等为主。二、每届评奖9篇,分三等:一等奖2篇,每篇奖金1万元;二等奖3篇,每篇奖金  相似文献   

12.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我所在的栏目是一档名叫《新闻广角》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个栏目开办已有五年的时间了。五年,对于任何一个电视栏目来说都可以称之为“老栏目”,要想继续让它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我们选择的创新主攻点就是节目的形式。通过几年以来不断的形式创新,栏目不仅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1日起改版的《新闻广角》,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深化新闻改革、强化精品意识,推出的首个新闻评论性节目。这是一个以热点类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对象,将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与评论的导向性、说理性有机融合,并以此作为节目定位原则的评论性新闻专栏节目。从开播到7月18日整整二百期的《新闻广角》,以其新闻性强、题材广、主题深、评述活得到了社会不同层次听众的欢迎。这些节目中有十二期节目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有的节目反映的问题甚至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有作为才有地位。在多种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江西台《新闻广角》依靠过硬的精神产品,赢得了独有的受众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听众在新形势下对广播的新需求,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奥运期间的《中国青年报》言论版《六方说法》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分析新闻评论的选题原则、评论视角和评论风格。《中国青年报》的奥运言论版在选题上遵循重要性和接近性原则,侧重人性化的评论视角,评论的稿件来源由读者、本报评论员和专家学者三者构成,这三个群体依据不同的文化资本和话语空间形成了差异性明显的表述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业务广角》是今年《新闻战线》推出的新栏目,面向一线采编人员,采、写、编、评尽融其间。设有《采编一线》、《新闻幕后》、《记者思考》、《编辑一得》、《评论评析》、《好栏目推介》、《采访心语》等子栏目。该栏目开设以来,受到新闻界特别是一线采编人员的广泛欢迎。从本期起,本刊与钱江晚报合办这个专栏。希望一线采编人员踊跃来稿,与我们一起共同把《业务广角》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从档案资源叙事性开发要素理论探讨出发,对以《国家记忆》栏目为代表的档案资源叙事性开发实践进行综合考察,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受众以及叙事目的五个方面总结《国家记忆》栏目开发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加强专业合作、调整内容结构等相应优化策略,旨在为我国档案资源叙事性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超群 《今传媒》2006,(1):56-57
目前,专家言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几乎成了报道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成“专家热”现象。记者不但在新闻性强的消息报道中引入专家的观点,还热衷于专家访谈或特约专家参与新闻评论,针对时事新闻背后的纵深与时局,独立撰写分析、评论文章,像《南方周末》的“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罗时嘉在《出版广角》撰文说:专业大学社要深度涉足数字出版,要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坚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以个性化、特色化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和产品品牌塑造,推进专业大学社的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19.
高臻笛 《视听》2016,(1):67-68
作为一部以饮食文化为主线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而且,《舌尖上的中国》以普通国人饮食文化的叙事内容展示中国国家形象获得成功,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对隐藏在视觉背后的叙事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归纳出《舌尖上的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旨在思考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启示。  相似文献   

20.
程玉 《新闻世界》2012,(6):70-71
新闻调查报道具有新闻时效性和评论价值性,在选题立意、表达形式、处理手法上郝与普通新闻类节目有所不同。本文以天津电视台《视实》节目为例,探讨了如何做好新闻调杏I}生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