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诗人和理论家提出了有关诗歌创作发生的"感物"说。"感物"的"物"是指自然物候,"感"是诗人受到自然物候的刺激而引起的创作心理活动和审美情感反应。只有当自然物候与诗人的主观精神相感应、感兴、感发的时候,诗歌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物感"说,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为哲学基础,包容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主客体的对待关系,在创作上通于"比兴"手法,而在创作主体条件上,则要求做到"虚静"和"静观",保持创作心态对现实的超越性。在文学理论上,"物感"说具有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内容。艺术直觉是其思维的形式,作家感物生情,具有悲感和喜感两种趋向,但艺术情感常以悲为美,抒发悲愤情感的作品,常常更具有美感魅力。  相似文献   

3.
"物感"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之一。汉末时期动荡的政治生活使得诗人更加关注个体生存的价值,他们把自己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自己的情感投之于自然外物,形成了《古诗十九首》鲜明的"物感"特色。  相似文献   

4.
“感物”说又称“物感”说。感物观念最早见于《易经》,感物说真正进入诗学理论始于《乐记》,而发展成熟为中国古典关学范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人合一是它的哲学基础。感物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开启了“言志”和“缘情”的诗学传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围绕着曹氏父子聚集而成的邺下文人集团直接承袭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其"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形成了后人所称道的"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掀起了第一个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所以说建安文学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占有一席独特的令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自曹丕提出"文气说"把"气"移植到文学理论中开始,"气"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很多文人学士将它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以增强文章风力,显示自己的文采。而建安时期的曹操更是典型,其作品中所蕴含之"气"更为丰富:雄壮豪霸、悲悯感伤、吞吐往复等,显示了他的才华同时也彰显了一代伟人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7.
曹氏诗风与北方物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者解读曹诗慷慨悲凉的风格之成因,多注重社会时代的因素,而人与物候之关系则较少论及。曹氏父子及建安诗人多为北方人,又主要活动在以邺下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其耳濡目染,感物兴怀的自然帚物无不具有北方属性.北方偏凉的物候在建安文学中留下痕迹。带有更多苍凉的人生悲感之建安诗人。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同北方的物候紧紧熔铸在一起,构成了极为慷慨悲凉的境界,使其诗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建安颂文在颂美传统的影响下,虽然仍是"廊庙文学"中政治话语的一部分,但也出现了一些美细物和托物言志的平民化、日常化作品。作为一种四言为主的韵文形式,建安颂文仍有较强的拟古、崇古风尚,但其语言上的骈俪化和颂序的大量出现,体现了颂文文体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文体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人和作家们来说,建安时期一直是被认作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时期、文论家们都把建安时期说成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把建安文学的主要活动舞台邺下文坛说成是作家们的创作乐园。在这个乐园里,作家们被安排在最有利于发展他们才能的环境中,从而实现了创作的最大繁荣。首先提出这种看法来的是晋宋间的  相似文献   

10.
曹丕是帝王身份的文学家,作品多有流失。《古诗十九首》至今未定时间和作者,然其中有与昔日建安文人在西园聚会相似的描述,且与曹丕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多有相通之处。通过将部分“古诗”与曹丕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其中有属于他的风格烙印。以往学者猜测《古诗十九首》为曹植、王粲等建安诗人所作,而今“建安说”和“感甄说”混淆,根据曹植是部分“古诗”作者的情况推论不存在的“植甄隐情”。通过逻辑分析,可撇清“建安说”和“感甄说”的关系,论证“建安说”的合理之处。结合“古诗”相关“数据”,从词汇和语境上综合分析,其中几首或为曹丕所作。  相似文献   

11.
《乐记》总结了先秦“物”、“情”关系在哲学及创作上的认识,体现了汉代哲学和创作关照下的“物”、“情”的关系特色,并率先在理论上阐释了“物感”说,对“物感”说的发展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诗是马利坦诗学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理论命题。在马利坦看来,诗是发生在精神无意识领域,以事物自我的内在隐秘交流为形式,对存在意义的一种特殊的深层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不是逻辑理性的而是诗性直觉的、同一性的、创造性的认识。辨析诗的含义,既是我们准确把握马利坦诗学理论精髓的关键,也为我们进一步揭示文艺创造精神活动深层奥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起点是对于新诗"形式失败"的焦虑,他认为新诗在学习西方诗、旧诗、民间诗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学到"本色行当"。朱光潜认为诗的"本色行当"是声音、节奏及韵律,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模型",其诗论具有浓郁的"音律中心主义"色彩。他提出新诗"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的基本原则,号召新诗人大胆艺术实践,创造新诗的新形式,达到"从心所愿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文学功用很多,情感抒写则是其本色行当。对于诗歌抒情方法的分类历来争论不休,总体来说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中国古代文论、诗歌案例以及抒情方法主要特点将间接抒情细分为六大类,即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相似文献   

16.
建安公宴诗思想复杂深沉,它体现了建安诗人因时代、人生而产生的慷慨之志与悲凉哀思以及通过及时行乐来实现生命价值的思考。其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无论是对曹氏政权的喜悦、感恩之情,还是因自己不被重用的忧伤烦闷之情都流露于诗的字里行间。它是建安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文学价值不可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17.
朦胧诗呈现出个人化倾向。主体自我的确立铸造了诗歌个人化的灵魂。感觉思维方式的新异敞开了个体心灵的律动。语言形式的狂欢宣泄了个体独特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8.
韩愈诗歌里的情惑意蕴,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首先,韩诗反映了韩愈一贯倡导的"舒忧娱悲"、"不平则鸣"的诗歌理论 韩诗情思广厚,韩诗抒情运用了借古人抒情、托物咏怀、写景言情、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韩愈诗歌思想情感大气磅礴,韩诗诗旨情感基调为昂扬.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为我们阐释他的诗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新的理论又为我们阐释杜甫诗提供了新的路径。杜甫的诗以"仁民"、"爱物"两个向度展开,表现为对一切生命的关注。在当代"生态美学"观念理论背景下观照杜甫的诗,其生态美学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罗大经《鹤林玉露》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诗“兴”进行了阐说:一,提出“兴”重“观物”,且要做到“静观”与“活观”的统一;二,强调“兴”意乃“赋”、“比”之归宗,去“兴”则“赋”、“比”无所归依。上述两方面,为古典诗“兴”理论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