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是密切相关的:读是基础,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而讲则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读的重要手段。怎样搞好“精讲”,促进“多读”,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以“读”为主,并非排斥教师必要的“讲”。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是密切相关的;读是基础,而讲则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更好地读的重要手段。因此,必要的讲,重点的讲,在关键问题上的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实在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阅读教学中的“讲”。  相似文献   

3.
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甚至以讲代读,只讲不读.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读”的训练,束缚了学生“读”的能力发展.这好比满桌摆上佳肴,教师只是在介绍各种菜肴的风味特点,大谈烹饪方法,就是不让学生亲口品尝.这样学生怎么能体味出佳肴的滋味呢?阅读教学不让学生“读”就失去了阅读教学应有的教学功能.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呢?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引导以读学文,鼓励参与评说,培养动口学习的习惯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去读。少讲多读,精讲细读,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体会,使“读”与“说…  相似文献   

5.
自读、指导、练习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似乎没有多谈的必要。但是,对此恰恰未能形成共识,以致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诸多失误。主要表现为三个“满”:一是“满堂灌”,教师讲得太多,挤掉了学生读书和做课堂练习的时间;二是“满堂问”,课上不断提问,问者不得要领,答者穷于应付,靡费时间,收效甚微;三是“满堂练”,上课以练代讲,东一本练习册,西一套试题集,练得学生昏昏然。因此,正确认识“读”“导”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手段。以读为本,以悟促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上学生“读”得轰轰烈烈,“说”得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的“读悟”是在同一平面上滑移,根本没有读出层次,悟向纵深。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的误区随处可见。一、读悟结合的误区误区一“:急于求成”式的读悟案例:《生命桥》教学片段(学生初读后)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生:主要讲了老羚羊…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改变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教学状况,这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这一指导思想,通过“多读、多思、精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多读 阅读教学贵在让学生“多读”,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有的学生读完一篇课文,还不能正确、流利地读,谈何实现教学目标呢?目前,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由于“多读”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随意性比较大,加之教师没有明确的要求,所以…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阅读教学可谓耗时最多而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太少。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听讲的从属地位。阅读,关键是要“读”,怎么读。教师代学生读,不行。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读”上。下面以初中语义《白杨礼赞》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导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就学生自读一篇阅读教材的理解程度而言,不外乎有已懂的部份、半懂的(似懂非懂)部份和不懂的部份。由于今天的阅读教材极大多数是反映现代生活,用现代汉语写成的现代文,已懂的部份无疑应是主要的。而传统讲读教学的“讲”,如果主要是指“讲解”的话,是否有这个必要就值得研究。何况现在阅读教学的严重弊端还是讲风太盛。假若我们能变“讲”为“导”,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导”,调动学生用“已懂的”去消化“半懂的”,  相似文献   

10.
讲必须精,究竟怎样理解“精讲”呢?我认为“精讲”就是讲的“精确”。“精讲”可以是“少讲”,但不是一切“少讲”都算“精讲”。是否“精讲”不取决于讲得多少,而取决于讲得是否“精确”。“精讲”应该准确地把握教材实质,切合学生实际,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能突出重点难点,恰切地讲解字词句篇。所有这些,都要求精确,而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则是基本的。我们不把“精讲”解释为“精细”,是避免造成烦琐;也不把“精讲”解释为“精深”,是惟恐失之穿凿。“精讲”可以讲得少,越到高年级可能越少,但不是为少而少。它是从大量的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最关紧要的、最切合实用东西,既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又注意到在训练的过程中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要做到“精讲”。在备课上就必须花费精力,不是轻而易举的。  相似文献   

11.
精讲、多读和勤练,包含着“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精讲,是要求教师运用少而精、启发式的方法来教学的问题;多读和勤练,则是使学生把教师讲基础知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目前低年级讲读课教学的现状,我以为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精讲多读和活记乐背上。一、精讲多读低年级课文很短,内容又大都浅显,生僻难懂的词语、句子不多.儿童把课文读熟了,就能大体上懂得意思,我们提倡精讲,就是要求抓住重点、难点来讲,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来讲,不必面面俱到。现在的讲读课似乎形成了这么一个不成文的定规:不管学生懂不懂,总要从第一节讲到最后一节,力求讲得“全面”,讲得“系统”.讲每一节大致都要问:这一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只要数一数句号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在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要“精讲多练”。这种提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产生一些副作用。“精讲”,是针对“满堂灌”、不分主次全部细讲而言的。“精讲”,并非少讲,而是有些内容少讲,甚至不讲,重点和难点教材则要细讲,透讲,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不理解“精讲”的含意,不顾教材和学生实际,而浓缩教材,讲得过于简单,并不是“精讲”,这样少讲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如果把“多练”理解为让学生动脑、动手,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为此适当多做一些练习,熟能生巧,本来是无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愈来愈得到教育前线教师们的认可。如何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读得人格;②读得人情;③读得入境。  相似文献   

15.
梁臻 《贵州教育》2005,(20):42-43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在教学中我认识到突出“精”字,即精讲、精问、精练,以实现“精读”,应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现象的关键。下面谈谈我在近年来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对课文内容的精讲所谓精讲就是针对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科学艺术地对课文作要言不烦的讲解,把比较难懂或复杂的问题讲得通俗、简单、鲜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使学生接受,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如何进行呢?首…  相似文献   

16.
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辨识力和驾驭力。而目前在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的状况。因此,我们设计以读的训练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照“感知读——品味读——入境读”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带写,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培养语感,带动写作。下面以《草原》一课为例,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学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专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教师的讲不应是满堂灌,什么都讲,而应是精讲。精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绝不意味着少讲,也不单纯是讲深、讲透,而应是教师抓住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好一些,学得扎实些。如何做到精讲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胸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相似文献   

18.
要使阅读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入境———动情———明理———品味”这一认识规律,采用“读、思、讲、议、练”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达到感之以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品之有味的要求,真正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和教育,受到语言文采...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改革上花了不少力气,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以讲挤读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村小学。于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朗读、默读的基本技能差,普遍地厌恶读书。阅读教学中之所以出现了“讲风不停、读风不兴”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是一部分老师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时间得不到保  相似文献   

20.
一、讲读教学的目的“讲”与“读”的关系,实为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讲”要创造“读”的恰切情境,激发“读”的心志与情趣,帮助“读”定向与深化。而“讲”最终是“为了不讲”,通过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达到“读”有所得之目的。以上是本课讲读设计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