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常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判断某种结论(如数或图形)是否存在的命题称为存在探索型问题,其常用的句形有“是否存在……使……(成立)”,或“是否有……满足……”,或“是否能找到……使……成立”等。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以……为……”结构,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动词“认为”,从它的用法来看,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在这里,我们从“以”动词性出发,来分析“以……为……”这一结构。 首先,“以”作为动词时,“以……为……”当“认为……是……”或“把……当作(看作)……”讲,宾语部分是主谓词组或句子形式。如: (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列传》) (当王的认为老百姓是不可缺少的.而老百姓认为粮食是不可缺少的。) (2)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史记·秀宴列传》) (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贪财…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句尾的“焉”字,有的为代词,有的为兼词,有的为助词,有的为纯粹语气词。为代词时,用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为兼词时,在句中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代替或指代的内容翻译出来;为助词时,用在形容词、象声词或“如……”、“若……”后面,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译为“……的样子”、“象……似的(一样)”;为纯粹语气词时,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用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有的可以不翻译。这样,在分析句子成分或翻译时,就需要把“焉”字的词性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27课)中,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笔者过去听课,曾发现有的老师把其中的“或……或……”视为连词,解作“或者……或者……”,用来表示选择关系,即:人总是要死的,或者死得比泰山还  相似文献   

5.
“Before”一词在英语中是个常用词,它可作连词、介词,也可作副词。作为连词和介词时,其最常用的意义是表示在时间或顺序方面“在……之前”、“在……前面”。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把它译成“在……之前”、“在……前面。”例如:①I must finish my work before I go home.  相似文献   

6.
嵇康“意足”、“任心”、“优游”的玄学个性 ,返归“自然”、心与道冥的人生追求 ,反映于他的诗文 ,则以“真”、“情”为根本 ,或清远超拔 ,或率真旷达 ,或思慎辨明 ,或困惑而徘徊……他把庄子的理想境界人间化 ,把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 ,演绎了与严酷现实对立的悲剧。他虽常以玄理入诗 ,却无意于诗的玄化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四年多的时间了,但有的教师上课还采用传统的导入新课方式。例如,用“上一节课我们讲了……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种方法,把师生互动的双项学习活动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活动,学生变成了听众。还有一种方法是翻书法,即“上一节我们学到……页,这一节请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画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  相似文献   

8.
关于"假言命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泉清 《江西教育》2003,(14):21-21
把命题P、q用联结词“若……则……”(如果……那么……)”联结起来的新命题,称作P、q的假言命题或蕴涵命题,记作:P→q。P称为前件(假设或条件),q称为后件(结论)。其中蕴涵“如果……那么……”(若……则……)的意义,与日常生活语言中“只要……就……”,“要是……便”等是相当的。这种形式的命题在数学中是常见的,学生也比较熟悉。但是其真值表在教学中难以解说,同时对其否定,学生也不易理解。下面就对假言命题真值表和其否定的教学谈点个人认识。一、通过“数学建模”来理解“假言命题”的真值表教育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试验本)对…  相似文献   

9.
征解回音     
1.“二十一”为什么能写成“二一”?自然数有“基数”、“序数”两种意义。“共21课”的“21”为基数,而“第21课”的“21”为序数。利用其序数意义,它可作“编码”,用于编号,如005、021或21等。当数字作为“编码”时,有人把它读作“第五号”、“第二十一号”……(不读前面的0),也有人把它“念”做“零零五号”、“零二一号”或“二一号”。因此,《自然常识》第21课中的“21”,可写成“二一、……”。此外,根据十进数的“位置值原则”,这也无  相似文献   

10.
1.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本注为:“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有两个错误。把“无乃……与”译成表反诘语气的“难道……吗”是第一个错误。“无乃”不是表示反诘语气,而是表示委婉语气,作用是用委婉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意义相当于“恐怕”、“只怕”等,它常和“乎”或“与”构成固定句式。“与”通“欤”,用法与“耶”相似,“稍微带些测度的意味”(人教社《古代散文选》中册附录)。“无乃……与”应译成“恐怕……吧”。把“尔是过”译释成“你的过错”是  相似文献   

11.
“做……不着”是宋元以来白话文献中一条较为习见的惯用语 ,目前各家说释分歧不一 ,大可商榷。本文在对大量用例进行考察、分析、审辨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 :“做……不着”可作的随文释义虽貌似纷繁不一 ,但其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思完全可以归纳为“把 (或拿 )…不顾惜 ,不在意”。对“做”与“着”的基本义考释的结果是 :“做”用犹表示处置的“拿”或“把” ;“着”的基本常义是“在意”、“顾及 (惜 )”。  相似文献   

12.
一、文言文中判断句辨析 以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主语与谓语之间构成一种判断关系,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中,常用“是”表示判断关系,而在文言文里较常用是语气词“者”、“也”,有双用“……者……也”;或者单用“……,……也”;“……者……”。另外也用“为”、“乃”、“则”、“皆”来表示的。在鉴别是否判断句时必须注意,文言文里有用代词“是”作主语的句子,不要把“是”(这、这个)误会为判断词。下面是常见的几种格式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八四年十一月期上载方武同志《“如果……”和“也……”不能搭配吗》一文,列举了五个例句,用对比分析法说明“如果……也……”绝不能被“如果……就……”或“即使……也……”代替,并分析了“如果……也……”与“即使……也……”的区别,从而说明“如果……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把‘如果……也……’作为一组关联词语搭配是没有什么不妥的,算不得什么语病;传统的语法书把它划到规范的语法圈子之外,试图‘即使……也……’来代替它,是不够妥当的”.此种看法值得商榷.我认为:语言现象中貌似的“如果……也……”,其本身就不是“如果……”跟“也……”在发生关系.换言之,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如果……也……”.试从本文最后一个例句谈起——如果王书记来,我们开会;如果李书记来,我们也开会。在这个例句中,“如果”和“也”似乎并存于一个假设复句(全句第二个大分句)里,但这仅仅是  相似文献   

14.
嵇康“意足”、“任心”、“优游”的玄学个性,返归“自然”、心与道冥的人生追求,反映于他的诗文,则以“真”、“情”为根本,或清远超拔,或率真旷达,或思慎辨明,或困惑而徘徊……他把庄子的理想境界人间化,把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演绎了与严酷现实对立的悲剧。他虽常以玄理入诗,却无意于诗的玄化。  相似文献   

15.
李秘秘 《高中生》2011,(3):36-37
【易错点】同学们很容易受中文思维“虽然……但是……”的影响,习惯把although或though与but连用,因而误选A。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现实中学生的称呼也多起来.如“留守学生”“学团生”“腺形儿童”……一些老师们在今天把很多学习表现不佳的学生说成“问题学生”。他们或疏懒,或学习习惯差,  相似文献   

17.
徐华军  魏琴 《辽宁教育》2005,(11):29-31
语文,历来就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进入课改以来,许多教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把语文课上成了或虚化的“感悟课”,或忘却文本的“概念课”,或七拼八凑的“杂烩课”,以至于渐渐迷失了语文自我。笔者  相似文献   

18.
真题再现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如果早点努力学习,我就会……”、“如果我学会弹钢琴。我就可以……”、“如果把机会给我。我也会……”、“如果不是我贪玩了点,我早就……”等。  相似文献   

19.
“粪土之墙”的“粪土”是一个动宾结构,义为“掉落或扫除尘土”,由此引中出“脏土、秽土”,进而引申为“鄙贱下劣的事物”或“形容恶劣的环境”;“粪”指“粪便”义,是汉代以后才产生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不能理解为动词“鄙视”,它只是名词的意动,即“把……当作粪土”。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有所……”“无所……”“何所……”句式的分析 在古汉语中,常常看到由“有所……”“无所……”“何所……”构成的习惯句式。关于“有所……”“无所……”句式,大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有”或“无”是动词,“所”字词组是“有”或“无”的宾语;一种是说,“所”字词组其语法作用是作定语,用来修饰一个中心词。但此中心词经常省略,其作“有”或“无”之宾语者,乃此省略之中心词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