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小小善意”运动是以原东京大学校长茂诚司为代表的日本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倡导的,目的是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教育。该运动开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日本社会影响广泛。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原东京大学校长茂诚司为代表的日本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倡导了“小小善意”运动,目的是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教育。该运动开展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在日本社会影响广泛。  相似文献   

3.
信息道德教育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提出信息道德概念为重点的概念形成阶段;以明确信息道德教育目标及现状为重点的探索阶段;以信息道德课程与实践体系化为重点的体系构筑阶段;以信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完善为重点的充实阶段。体现出三大变迁特征:理念层面从“客观禁律”到“主观参与”;路径层面从“零散化”到“体系化”;机制层面从“单科本位”到“协同育人”,构筑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环境影响、师资保障、认知培养等多方面挑战。借鉴日本的经验,反思其不足,我国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需要充实课程教学体系,完善质量和师资保障机制,营造“家、校、社”一体的信息道德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小小善意"运动是以原东京大学校长茂诚司为代表的日本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倡导的,目的是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教育.该运动开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日本社会影响广泛.  相似文献   

5.
当代国外道德转型比较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仕林 《教育探索》2005,3(9):79-81
从分析国外道德转型比较入手.探讨国外道德教育的发展模式.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很有必要。据此提出学习借坚国外有益经验,加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五点建议:一是注重突出德育的发展改进与完善;二是建立完善的高校德育体系;三是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目标;四是崇尚“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模式:五是注重以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6.
家庭道德教育在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先贤不仅重视家庭德育,教子立志成才、做好人;教予节俭戒奢、诚实守信、去恶从善;不遗财产,而留清白品质。而且讲究家庭德育的方法与艺术,如及早进行道德教育,言传与身教结合,寓道德教育于家庭生活之中,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等。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德育,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7.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班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代表了班华先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德育发展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德育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准确剖析。“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人化、对话、解放和融合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注重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目标观;涵盖激励教育、个性教育、终身道德学习及心育和德育一体化契合的多样化教育原则;涉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德育与心育结合、规范与能力结合、说理与践行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德育方法体系。“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对班级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关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实践、德育教材的编写和“心理—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陈桂生 《中国德育》2007,2(1):96-96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课程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处于频繁的社会变动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道德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这一课程总的演变趋势是:第一,从原先自初中三年级开始开设,到仅在中学开设,再到今天中小学各年级普遍开设;第二,从以政治教育为主,到兼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道德成分逐渐增加;第三,从无视学生需要与能力,到适当关注学生的积极需要。这种频繁变动证明我们对现时代的“德育”与“德育课程”缺少专业理论支撑,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育”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德育课程”只是追求时髦,那么“德育”与“德育课程”的频繁变动便不可避免,甚至也很难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德育经验”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行的德育理论不管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还是强调德育回归生活都忽视了中小学的基础性质,很难有效地指导实践,同时也造成了日益轻视系统知识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我国教师长期受“师道”观念的影响,在道德教育中注重“灌输”,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忽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知行分离、行信分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考察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可见:临时教育审议会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丰富的心灵”;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倡培养“生存能力”,特别是“丰富的人性”;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力主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丰富的人性”的方针,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如此,日本的德育方针貌似变化多端,实际上是以一贯之并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简要回顾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经历了逐渐完善、丰富的过程。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1947年,日本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增设社会科,承担了战后初期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1958年,日本设置了专门的道德课,确立了德育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1977年,日本颁发了《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确立了德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的三方面共28个条目的教学内容,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1989年,日本修改了中小学教学大纲,将原来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还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自此,奠定了德育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观点集萃     
《中国德育》2007,2(5):93-94
大学德育低效与制度伦理的缺失;论清末民初新旧德育观的博弈;道德教育目的的实践生存论解读;知识人与道德人:敌人、盟友抑或其他——《论科学与艺术》的现代教育意蕴;“比德”与现代高校德育  相似文献   

13.
杜婷 《陕西教育》2008,(10):79-79
一、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竞争、创新意识的形成 学校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在学校中人们听到或者看到最多的是.“德育为首”“德育第一”“德育主导”等的口号或标语,这些都足以说明道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那么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有哪些呢?实际德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当前的形势和青少年的品德水平确定的。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日本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文化传统差异和社会制度不同,中日两国中小学道德教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两国的道德教育有呈现出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趋势。本文试从德育的地位、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对我国和日本的中小学德育作些粗浅的分析比较,以期给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孙蓉 《文教资料》2010,(4):122-124
品格教育是当今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托马斯·里克纳是品格教育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的品格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道德教育理论,成为美国当今最新的道德教育理论。本文力求从托马斯·里克纳进行品格教育的一些做法中发现其特色。针对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现状.结合德育理论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日本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文化传统差异和社会制度不同,中日两国中小学道德教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两国的道德教育有呈现出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趋势.本文试从德育的地位、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对我国和日本的中小学德育作些粗浅的分析比较,以期给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好 《湖南教育》2002,(19):18-18
道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头戏”,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相当大的,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中小学德育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重德育知识的灌输,轻德育能力的实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化,尤为突出的是道德实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显得十分薄弱。笔者认为改革德育实践模式有助于道德教育实效的增强。一、当代道德实践模式的理论探讨重视道德实践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被动灌输”。德育工作必须是一种主动的教育过程,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2007年6月1日,日本政府教育再生会议在首相官邸召开总会,向安倍首相提交了第二次报告大纲,建议在学校间导入竞争机制;保障学校预算分配更合理化;进一步提升教师资质;有效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时间,增加学生的课时数。报告还特别建议将目前日本中小学普遍实行的“道德时间”学科化,将道德教育提升到与国语、算术地位相同的学科层面上来,成为德育科目。  相似文献   

19.
(一)道德教育概念的困惑。道德教育简称德育,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是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这四种理解都是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德育仅指道德教育,这是第五种理解。道德教育包括的内容如此之多,真是一个“大德育”。由于对道德教育概念的模糊认识,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更是一个难解之谜。理论上的困惑导致实践中的茫然,不足…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德育方法又是关乎道德有效性的关键。因此,中小学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要对方法进行创新与突破。总体上说,日本道德教育走了一条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已开始显示出其巨大影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和日本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日本道德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一、日本中小学德育的方法日本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到首位,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德育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