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当我们老师能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时,学生就能感悟到老师特别的情感,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ol)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果然使这雕像“活”了起来,两人终于相聚一起。我们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引伸到教学活动中,则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沐浴在被赏识和赞美的阳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出发,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自尊、自律的  相似文献   

4.
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寄以良好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在现代心理学中把皮格马利翁效应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呢?  相似文献   

5.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有的意译为“西施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相应于这种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  相似文献   

6.
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主人公的名字。传说皮格马利翁是一个国王 ,擅长雕刻。他曾用象牙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在雕塑过程中 ,他倾注了全部心血 ,因而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帝 ,终于使这个姑娘获得了生命。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发现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他把这种效果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中 ,而且还广泛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 ,是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进一步说 ,在教育过程中 ,只要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  相似文献   

7.
皮格马利翁的需要认识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用皮格马利翁的需要认识理论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塑造自信自强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刘思明 《教育文汇》2009,(11):32-34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曾经轰动了教育界,无数教师为之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教育的真谛,纷纷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大加赞美和鼓励。但多年来,不少教师在尝试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并没有大的改变,甚至出现优生骄傲白大、后进生变本加厉的情况。“皮格马利翁效应”怎么不灵了呢?  相似文献   

9.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赞美、信任和期望所赋有的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大学教学中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必须充分重视信任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学教学中信任的广泛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系统各自的主导、主体与主管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过程,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充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效应,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对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教师对学生所期望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当我们老师能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时,学生就能感悟到老师特别的情感,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为人父母的,自己的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也不会抱怨责备  相似文献   

12.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赞美、信任和期望所赋有的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大学教学中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必须充分重视信任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学教学中信任的广泛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系统各自的主导、主体与主管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位塞浦路斯(Cyprus)国王,同时也是一位雕刻师。他用象牙雕刻一美女雕像,久久依伴,竟对其产生爱恋之情。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为其深情所感动,将雕像激活成人,皮格马利翁遂与之结成伉俪。这则美丽的神话广为流传,它的引伸意义多指迷恋自己的创作的人。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在他的喜剧《皮格马利翁》中首次提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概念。本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把这个概念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借以表明教师的关心和期望也能激发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产生重要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教师期望效应”,因它与这则希腊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4.
学会运用期望心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家庭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是,如何将家长的“期望”变成孩子前进的动力,却是往往被忽略了的。所谓期望效应,在心理学上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年轻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被他的专注和深厚爱心所打动,就给雕像以生命,使两人结为伉俪。这种因高期待而产生的积极反馈的因果关系,被西方社会心理学演化为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这虽是一则美丽动人的神话,但“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已被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得到充分证实。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合作者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之后向有关教师提供了一份“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并叮咛“不  相似文献   

15.
皮格马利翁的需要认识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用皮格马利翁的需要认识理论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塑造自信自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暗示、感染、激励和信任等方式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达到教师所期待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俞芹 《文教资料》2011,(35):123-124
文章借鉴“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暗示、期望和激励作用,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听障学生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及在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师爱浅论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仰心于自己雕塑的一尊少女像,他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久而久之,那少女竟活了,与国王幸福地结合了。人们把这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爱的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情感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意向效应”,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增强人的自信心,从而促其不断努力,取得成功。教师对学生适度的期望值,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一种表现。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能够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心理换位,以产生积极的移情体验。即像对方那样地体验对方的所见所闻。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应当表现在不带任何主观臆想的框框,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地以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单凭经验判定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一、话题导读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塞浦路斯岛上的一位雕刻艺术家,他用象牙雕了一个肖像,雕像栩栩如生、美丽动人。雕刻家每天对着美丽的雕像看,竞渐渐地爱上了她。他把雕像当成是理想中的美丽姑娘,对她说话,给她穿美丽的衣裳,还送她许多珍贵的礼物。他真挚的感情感动了爱神,于是爱神让雕像变成真人,让Pygmalion如愿以偿。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在教育心理学上指如果教师相信某个学生有过人的禀赋,并不断地给予正面的赞扬和鼓励,这个学生就能发挥出自己的自信与潜能,最终会有过人的表现和成就。  相似文献   

20.
也许难以令人置信,一个人未来的智力发展、性格成长、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永远与他学生时代教师看他的眼光相联系。然而,心理学家严谨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期望或教师如何看待学生,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点直到1968年心理学家以严谨的科学实验揭示了“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从1968年开始,以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