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4-1快九十岁的郝奶奶病得很重了。我去看她,她躺在床上,身上盖着被子,她看见我后眼睛放亮,嘴唇剧烈地抖动,我以为她要说什么,但最终我发现,她是在对我——笑。是的,我的郝奶奶在用力地对我笑,她,她本不必这样的,但这就是她的……习惯。我坐在她的旁边,她艰难地和我说了几句话,"我盼着,盼着能像妈妈那样。"大约一个多月前,每次去看她,她都要  相似文献   

2.
倪萍 《新闻天地》2011,(2):74-76
五十年了,心跟着姥姥一起走。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多少个艰难的时刻,都是姥姥用她那大白话点拨着我,支撑着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一个个鸡毛蒜皮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姥姥的宽容、姥姥的良善,不断地修正着我的缺点,改正着我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可是姥姥要走了,这一切她会带走吗?即使都会留下,我怎么还是那么无助、那么害怕呀?  相似文献   

3.
踏雪寻梅     
站在窗前远眺外面的风飞风舞雪开雪落是我生活在这日子里的全部。我知道这是冬日。我知道这个季节在以一种浓浓的挚情爱着他的所爱,就似我爱着那遥远的梅。 很久了,我不知梅是否还在以那种姿式站着,站成冬日里的一片绚丽和满眼的生机。我只知梅很独特,独特得让这个日子对她束手无策,只有任她开,并给她敞开所有的空间让她飘香  相似文献   

4.
门卫打电话告诉说有一位姓俞的阿姨找我,我迅速地在大脑里搜索,突然想起20多年前的一个邻居叫俞阿姨,不知是否是她?当我怀着疑惑的心情到了大门口,看见一个白发苍苍、有点驼背的老人,我简直认不出她是谁,她叫着我的小名,听着她的口音,  相似文献   

5.
从美国归来数月,笔下走过的 人物已有若干,但有一个人 总是欲写又罢,却又时时在眼前闪现。她就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美国洛杉矶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说起来认识她纯属偶然,一位友好多次向我提及她,并介绍我们认识。我去拜访她的那一天,她给我讲了几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讲着讲着,她渐渐地沉浸进去,我也被吸引住了。我感到她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我将这种感受表达了出来,岂料,这却又引出了她30年前的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6.
昔衣今裳     
8岁那年,祖母生了场大病.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祖母便开始给子辈孙辈们分送遗物.我是女孩子,珠宝、银元什么的与我无关,我得到的是一件旗袍,藕荷色织锦缎滚着桃红的边,胸前绣着一只凤凰,桃红色的身子,五颜六色的翅膀,翅膀的末端打开来正好落在髋部,华丽又端庄. 我对祖母一直敬而远之.那年祖父刚刚丧妻,祖母是祖父长女的同学,就成了填房.她身材娇小,皮肤白皙,说着一口好听的外乡话.在我印象里,她不同于别家的祖母.她不许我们上她的床,不留我们在她那里吃饭,更不准在她怀里撒娇.所以她临终前赠送的这个礼物,既不能让我感激或依恋,也不能引起我的伤悲或怀念.  相似文献   

7.
王晟  刘琼 《新闻天地》2010,(5):19-20
对于夏达来说,眼睛和手是她最大的财富,因为她要用这些去创作。她曾说:"等我老了那一天,假如我还可以在一个小角落里,慢慢地画着故事,那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只是想画漫画而已。"  相似文献   

8.
读到铁凝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比我机灵。每次同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我都是被母亲‘率领’着上车,总是母亲比我‘忙乱’而主动,比方说,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领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她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乘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我去坐。”  相似文献   

9.
踏雪寻梅     
闵凡利 《湖北档案》2009,(12):32-32
站在窗前远眺,风飘雪舞。我知道这是冬日,这个季节飘洒着漫天的爱,就似我钟爱着,那遥远的梅。 很久了.我不知道梅.是否还在以那种姿态站立,站成冬日里一片绚丽的生机。我只知梅很独特,独特得让这个日子对她束手无策.只有任她开,敞开所有的空间让她飘香。这个日子,她是开在雪地里的唯一花儿。虽然这个季节还有许多的花儿在抒情,比如娉婷的水仙。只是她的清香开在屋里,走出屋子,她的香就散了。花就败了。可梅不同,梅是开在风里的,如刀的风儿舞着撞着,可梅不怕,默然绽放.和雷一样。  相似文献   

10.
读解宗璞     
宗璞说话的时候,始终微笑着。她坐在三松堂的书房里,和我随意地聊着过去。我问她的业余时间喜欢什么,答曰:音乐。这让我十分兴奋,话题也自然多起来。可问起她散文中较注重的是什么的时候,有一点却使我大为惊异:还是音乐。她和音乐纠缠上了。可过去读她的作品,竟未发现丝毫的痕迹。于是我和同行的朋友叹道:读解透一个作家的文本,是很难的。散着古老的中西哲学气息的三松堂书房,原来一直缭绕着欧洲的古典音乐,我对冯友兰与宗璞的世界,一下子近了多层。  相似文献   

11.
杜华赋 《新闻三昧》2008,(12):50-50
掐指算来,如今和《新闻三昧》打交道已经20个年头了。20年来,我时刻关注着她的进步,和她的感情也愈来愈深厚,她成为了我学习、工作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创刊十周年了,而这位良师益友与我的关系却是已有二十几个年头。 是她和她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把我从一个插队知识青年引上新闻道路;又是她二十几年陪伴、引导着我,帮我不断  相似文献   

13.
“准确地说,(周琳使)我获得了一种恩宠或者祝福。每天晚上,当我看着她入睡,亲吻她的额头时,我都觉得我享受着恩宠和祝福。”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觉得我和母亲是有隔阂的。她是医生,最重要的是她的病人,我的记忆里,她永远在医院,或者随时准备着有人打电话来就走,我什么时候梳成了小辫子,什么时候来了月经,什么时候和男生有了  相似文献   

15.
刘君 《网络传播》2009,(9):96-96
前不久,单位来一个学通信的实习生,坐在我西边的座位上,由我带她。她来的第二天,东边和我隔了一个工位的同事,通过MSN问我,“晚上我请大家吃饭,请代问一下新来的实习生去不去”。我给实习生耳语了几句。“你们离这么近还MSN啊?”她半自语的嘀咕着。不久,她也开始和我MSN了。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报业版图上,新民晚报无疑是一盏航标灯,几乎没有哪个吃报纸饭的人不关注她、学习她、乃至仰望她。尤其像我这样的年轻从业者,更是从她的版面上汲取着丰富而实用的营养。我当时非常迷恋杂文,而新民  相似文献   

17.
吴春华 《大观周刊》2012,(32):287-287
下班的路上,碰到了前年毕业的学生晓雯,看到她一脸灿烂的微笑,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她告诉我,她在班级担任班长,替老师分担着许多工作,在同学中很有威信,学习成绩也很好。和晓雯的谈话又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四年前。  相似文献   

18.
我和乌拉在一家杂志社共事仅两个月,她年龄比我小一轮还多一点。她是个很有故事的女子。第一次和她在办公室见面,她就叼着香烟和我开玩笑,虽觉得她是有些名气的才女,可我却不是很答理她。她直呼我名字,去掉了姓,使我觉得亲切,脱口秀得很睿智,我渐渐便喜欢起她来。乌拉是个恋烟的女子,曾怂恿我也吸,我没“上当”,可每当一起聊天,她仍是习惯性的递烟给我。乌拉是20世纪80年代后生人,少年大学生,19岁硕士毕业,河南籍,现定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个女友,遭遇很不幸,失业、离婚,之后又得了子宫肌瘤做了手术,但我看到她的时候她总是一脸阳光,灿烂的笑容让人以为她是那种春风得意的女子。大多数时候,她在微笑着对待每一件事。下岗了,她没有哭丧着脸怨天尤人,而  相似文献   

20.
1995年的6月,我的胞妹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罹难。她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同我一样年轻,也从事着新闻工作,而且十分敬业。我们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她是在我的呵护下长大直至上大学并走上记者岗位.可以这样说,对于她来讲,我一直是在行使着父亲的职责,虽然我仅仅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