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老师要选一个手机号码,营业员为老师提供了三个号码:13912576409、13948612593、13955665566,老师选择哪一个号码比较合适?学生回答:选择第三个号码合适.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好记.  相似文献   

2.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老师要选一个手机号码,营业员为老师提供了三个号码:13912576409、13948612593、13955665566,老师选择哪一个号码比较合适?学生回答:选择第三个号码合适。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好记。  相似文献   

3.
[案例]"小数的意义"一课的导人片段. 师:认识小数吗?你能说几个小数吗?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根据回答有选择地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一位小数、一个两位小数、一个三位小数)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种材料:一张正方形纸,一把米尺,一条线段.请你选择一种材料表示出黑板上的其中一个小数.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巧设悬念导入,让学生出题考老师: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20个9相加呢?……看到老师回答得又对又快,学生非常惊讶。教师因势利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课堂上,老师提问:“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它看见了什么?”好几个学生回答:“小猴子看见了玉米。”这种回答,应该说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呢?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读懂这一个句子:“它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这一句话有四个分句。第一分句是结构完整的句子,第二、三、四分句都是承前省主语的句子。第一分句是回答老师问题的依据所在,其结构是: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设计】一、情境导课(一)课件出示下图,这是小熊超市的一个货架,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二)自由提问,并指名回答。(三)出示研究问题: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关于减法、加法、乘法等一步计算的问题,那么老师这儿也有一个问题:2包花生和1个蛋糕一共要付多少元?(四)齐声读问题并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信息、一个问题)。(设计意图: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新课上课一开始 ,邱老师就开门见山说 ,数字只有十个 ,但是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编排起来 ,就会有千变万化 ,能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 ,这堂课就来学习“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接着邱老师问学生 ,课前调查哪些地方用上数字编码 ,学生纷纷回答 :汽车牌照号码、自行车牌照号码、门牌号码、电话区号、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商品条形码……邱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把调查中遇到的疑问提出来 :①电话区号是怎样编出来的?为什么最前面一位都是0?②身份证编码都是18位很难记 ,为什么要这么长?是怎样编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上,实习老师请五年级的同学用“自从”这个词造句,一位同学脱口而出:“自从有了‘六合彩’,就有了特码。”一节想象作文课上,实习老师问:“奥运五环像什么?”在“像运动员跑步”“像运动员游泳”的一片回答声中,有稚嫩的声音冒出:“像特码。”三年级的实习老师课堂上教小学生“怎样给远方的朋友回一封信”,讲到信结尾的祝福语怎样写时,一个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祝你中六合彩。”语文课上,教学生写信封,实习老师讲到要写上邮政编码时,一个小学生喊道:老师,我写“六合彩”的号码行不行?上述情况是南宁民族师范学校99级学生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一个数学教学情境中,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便很快地回答了出来,并且回答得很流畅,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是热闹过后我们重新来反思这节课,却发现并没给学生留下多少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数学课堂上,是不是老师提出了问题,就等于设置了"问题情镜"?是不是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得学生踊跃发言就算是设置了有效的情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一次数学公开课上,王老师给六年级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分数应用题:张华有12个奥特曼,李明的奥特曼个数是张华的2/3,李明有多少个奥特曼?为了创设情境,王老师问学生:"你们都很喜欢奥特曼,对吗?""是的。"教室里只有稀稀落落十几个声音在回答。她看到这个场面很不满意,于是又问:"请喜欢奥特曼的同学举手!"这时,仍然只有十几位学生举手。王老师虽然显  相似文献   

11.
寻觅知音     
从前,有一位老师和他的一个学生。一天,他们躺在一大片草地旁的一棵大树下。忽然,学生问老师:"老师,我很困惑,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知音?您能告诉我吗?"老师沉默了片刻,然后回答:"嗯,这是个既难又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微格情境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看图作文课. 老师说:"今天我们上看图作文课.平时,看图作文课我要求大家回答老师的问题要做到三点,哪三点?请一位同学先说一说."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启蒙》2013,(8):56
造句语文课上,小明趴在桌子上睡觉,这时老师向他提问:"小明,你造一个疑问句。"小明不知所措地回答:"老师,你是问我吗?"老师:"很好,再造一个祈使句。"小明回答:"老师我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再造一个感叹句。"小明低着头说:"太难了!"老师:"回答得很好,大家学习下。"抽象画向美术教师交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纸说。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生:"牛吃草。"老师:"草呢?"学生:"吃光了。"老师:"牛呢?"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里干什么?"  相似文献   

14.
评价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估算和其他知识不一样,它的方法是开放的,结果是多元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对老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估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评价时,教师要关注什么,才能充分发挥以"评"促"学"的功能,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一、关注具体情境《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方  相似文献   

15.
正在学校的教学比武中,有三位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的《我是什么》一课,更加凑巧的是,三位老师都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这引发了我对这种导入法的思考。【案例回放】A老师出示了一幅图画,图画上显示的是被遮住了一半身体的孙悟空,但大家能很明显地看到孙悟空的一半脸、一个胳膊和半截金箍棒。A老师神秘地问道:猜猜我是谁?学生的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当得到学生的回答后,A老师再问:你是怎  相似文献   

16.
诸向阳 《教师博览》2006,(12):45-45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请第二位;第二位也回答错了,立刻请第三位……直到回答对了为止。老师为了追求正确答案,有时要请到十几位学生回答。一旦有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立即予以肯定并长嘘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呢?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一教学《听》一课,请李明读课文。当他读到:“大妈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一句时,读得结结巴巴,很不连贯。这时,几…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把握好数学信息【案例】这是一堂校级一年级数学公开课。在教学"九加几"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运动场"这一生活情境,教者用多媒体打出了一个生动的体育场画面,并且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发言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小朋友把手举得高高,嘴里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我,我……"老师先后叫了8位同学(全班40人,占五分之一)回答,而回答却总离不开:我看到运动场跑道是红色的,篮球场上的篮球架高高地竖立着,许多同学在练习投  相似文献   

18.
吴友智 《中国德育》2007,(12):47-48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教育学老师问我们:"上课时,假如有学生突然问你所不知道的问题,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如果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那么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从何谈起?于是老师传授我们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复学生另一位老师则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说说看?"转移回答对象,然后老师在学生众多答案中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我们都抚掌称妙,这两种方法既掩饰了老师的"无知",维护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  相似文献   

19.
胡耀云 《广东教育》2007,(12):149-149
教学片段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教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听说:咱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今天生日,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接受大家的祝福,好吗?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送给你(卡通小图片),喜欢吗?为了庆祝这位小朋友的生日,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相似文献   

20.
最近看到一个报道:在美国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4+5=8"的结论,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个评价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个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第三个评价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如果类似情况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又会作出怎样的评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