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型糖尿病(T2DM)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可导致大血管、微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中,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高尿酸水平增加了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以及脑卒中的风险.有研究证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较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有明显升高,提示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关.本文就血尿酸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大疱性疾病包括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及表皮松解型药物疹等,是皮肤科较重而顽固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皮疹,水疱形成继而出现表皮松解,破溃,渗出及结痂。临床多需要从静脉输入激素,抗菌药物及输血治疗。由于大疱性疾病患者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P-PLA2在初诊断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住院或门诊初次诊断的糖尿病患者156例(糖尿病组),按照有无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分为非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A组),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B组),其中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包括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选取14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为正常组(C组);分别检测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指标外,同时测定体重指数,腰围、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胱抑素、β2-微球蛋白、尿ACR等,分析LP-PLA2在初诊断2型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患者LPPLA2水平较正常组相比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A组)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B组)相比,LP-PLA2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胱抑素C、LP-PLA2、病程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保护因素。结论LP-PLA2检测在早期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与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健康对照组105例以及119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并发大血管病变者51例,无大血管病变68例)检测血清Hs-CRP、TC、TG、HDL-C和LDL-C。结果:Hs-CRP健康对照组为1.05±0.59,与糖尿病无论合并大血管病变与否均有显著性增高(P<0.01)。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TC、TG、LDL-C比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HDL-C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TC、TG和LDL-C与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有密切关系,而HDL-C与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没有关联,因而血清超敏CRP与TC、TG及LDL-C联合检测对大血管并发症的检测、预防和治疗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往往不会单打独斗,糖尿病患者除血糖升高外,常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疾病。如果糖尿病及其合并症长期得不到控制,还会发生多种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部溃疡、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包括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本文就1985年3月至1990年12月我院门诊及病房经治的14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及植物神经病变48例加以分析,重点讨论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其受体VEGFR1和VEGFR2含量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31例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且没有明显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0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同期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VEGF-A、VEGFR1和VEGFR2含量,并加以比较和统计学分析。重要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VEGF-A及其受体VEGFR1和VEGFR2的含量和健康志愿者基本一致,两者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显示血糖水平的合理控制能延缓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VEGFR2含量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而血清VEGF-A、VEGFR2含量和甘油三脂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也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紊乱可能参与了血管生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溃疡、肢端坏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因糖尿病足而被截肢者占了非外伤性下肢截肢患者的50%。  相似文献   

9.
高血糖环境下内皮细胞的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 ,如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脑血管功能障碍等 ) ,是预后不良及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重要特征高糖血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高血糖除可引起代谢障碍外 ,还可引起内皮损伤 ,增加细胞死亡 ,引发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病变的关键部位 ,Ross的损伤反应学说认为 ,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高糖血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改变而形成。近年来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致盲性并发症,其发病率与发病年龄、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以及遗传因素有关.笔者采用激光光凝和高压氧联合应用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总有效率87.3%,有效挽救了患者视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足部病变是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和不良的卫生习惯等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据国内资料表明,糖尿病发生足坏死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约占截肢患者的66%,是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糖尿病足发生后预后差且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患者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足部病变,而感染则会使糖尿病加重,导致恶性循环,致使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有报道: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60%~70%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周围血管性病变的亦占相当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糖尿病治疗仪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71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对照组34例,只以常规治疗加用弥可保,治疗组37例,给予常规治疗及糖尿病治疗仪联合治疗,共4周.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的有效率也有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 糖尿病治疗仪应用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l例使用血液灌流治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过敏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做好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的护理,20d后患者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15.
<正>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主要有酮症酸中毒,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眼病变,感染等。软组织感染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一般临床换药病程长,愈合慢,且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我院自1993年采用胰岛素外敷治疗糖尿病合并软组织感染15例,获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5例中,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75岁,均为Ⅱ型糖尿病。感染部位:足跟部8例,趾端7例。结果15例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 42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CAA组 ) ,40例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非CAA组 ) ,检测其血浆胰岛素及血糖、血脂等指标并相比较。结果 两组间InS、LDL、CHO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InS水平与患者LDL、CHOL间存在正相关。结论 HI(高胰岛素血症 )可能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 ,发挥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系带状疱诊病毒所释放毒素侵害肌体所致,属中医“缠腰火丹”范畴。笔者曾用刺络拔罐法治疗部分带状疱诊患者,通过对疱疹的好发部位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带状疱疹除具有延神经走行分布、单侧发病,超越前后正中线等特点外,绝大多数患者其疱疹分布多与少阳经有关。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21例糖尿病(DM)患者进行眼底检查,按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再将DR组分为单纯型DR组和增值型DR组,对相关因素如病程、血压、空腹血糖(FBS)、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R与病程、血压、UAE密切相关,而与FBS、TG、CHO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CD62p及hs-CRP水平,探讨这些指标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测定100名糖尿病患者CD62p,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SysmexXE2100测定血小板参数,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2DM组MPV、PDW明显增大,PLT计数降低,CD62p表达明显增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P<0.05).PDR组MPV、PDW、CD62p、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NPDR(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高糖作用下血管内皮的损伤而引起血小板过度活化加速血管病变、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合称为全球4大健康杀手。我国患糖尿病的人近年猛增。为了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早日恢复健康,有必要对糖尿病的饮食、用药等方面的误区进行纠正,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糖尿病的目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