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的网络诗歌时代,横行胭脂作为当下博客诗歌写作中引人注意的一位女诗人,其坎坷的身世为其笔下诗歌铺上浓烈的冷峻笔调。她擅长女性视角的凝视获取独特生命体验。她的诗以口语化取胜,往往能在细碎生活场景的刻画之外找寻到新鲜的诗意。人生自省、爱情重构、民间情怀三个诗歌母题是其博客诗歌中的闪耀点。  相似文献   

2.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焦虑的因素寻常可见。她作品中的焦虑因素,既与她早年的个人身世经历有关,也与当时动荡的乱世背景有关。张爱玲通过作品对焦虑进行排遣,这既是她作品的特色,也是她作品的一个局限。本文主要就张爱玲及其作品中的焦虑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走红的女作家,其特殊的身世和经历使她的文学创作独树一帜,她笔下的女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本文试从白流功追求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婚姻的真正目的入手来分析女性在婚姻中的状态与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熟悉和痴迷,使她将其中种种与个人经验有关的印象内化并整饰,从而表现在自己的小说中。从张爱玲小说中所表现的俗与雅以及二者的融合探索张爱玲小说中的《红楼梦》印象。进而了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历程和风格,以及她的身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她虽然有着凄凉的身世,却能乐观对待生活,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本文首先介绍了史湘云的身世,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描述她的性格,最后揭露了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史湘云也逃不出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6,(1C):78-78
1998年10月7日,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在上海病逝。其艰苦的身世中,有许许多多不幸之中大幸的故事,尤其是她与小说《百合花》的风波。更令人嘘唏。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以其极具才情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她的身世和文化认同角度看,其作品极具特色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她独有的“孤女情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崛起于中国现代文坛。特殊的身世、经历,使她用其特有的方式把男女之间所谓的“爱”变得透彻起来,平凡男女曲折、跌宕的悲欢离合成了生命底蕴。亲情、爱情的失落,成为她小说表现的内容。她于轻描淡写中,勾勒出人性的本质,透露出作品中较为浓厚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她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流逝的时光之水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寻。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  相似文献   

10.
林敏 《教学随笔》2013,(22):127
桃花意象在《桃花扇》中成了一个表现末世繁华又饱含身世伤感的符号,描绘了萧条的景色,叙述了剧中人物的身世、命运、情感,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桃花意象是李香君这个女子和她悲剧命运的象征,也是她理想爱情破灭的象征,渲染了全剧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苗族婚俗,女性始终是一个自由的主体,不管是恋爱、结婚还是离婚,女方既自由主动又受人尊重,她们同男性一样平等地享有婚姻的自由。这种女性文化观与苗族较少受汉族文化影响和自身的历史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是调查家庭背景对苗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点思考。方法是以班级为单位,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228名苗族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家庭背景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结构、收入、用语、教养方式及不同父母职业苗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而不同家庭氛围、家庭来源地、母亲受教育程度及是否为独生子女苗族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或某些因子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是家庭背景对苗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影响,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这种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铁凝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的主人公白大省是一个天性善良、仁义的女性,她的核心性格就是善良。如果说白大省的善良是人性光辉的体现,铁凝在此也毫不犹豫地彰显自己对善良的推崇。铁凝把白大省放置在爱情经历、与同性交往和家人关系中,诠释彰显她本真的善良本性,以及在现在和未来的生存角逐中无所适从的悲剧,在白大省的生存悖论和困境中诠释了她丰富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苗族史诗是苗族口传经典,它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对苗族史诗所反映的苗族社会历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苗族史诗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以纵深的笔触来刻写矿工生活一直是刘庆邦小说创作的一大主题。其新作《黑庄稼》在继续延伸这一主题的同时力求突破,摹写了一个遭遇死亡的矿工家庭的悲惨境遇。围绕着对抚恤金和孙子小本的争夺,作者成功的刻画了作为多重身份的公爹苗心刚这一人物,完成了一个关乎人生的苦难与人性欲望的深层透视。  相似文献   

16.
苗莉为邢台文坛有成就的女性散文作家,她的散文充满了"情"味,亲情、友情,对祖国河山之情,对人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空灵、柔软、细腻,如云似水,如歌如泣.她的写法是传统的,却创造了优美的散文意境,其散文的可贵,在于她写了人性、人生,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她的特点是把散文的意境美和人性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7.
山江地区苗族妇女由于传统习俗,妇女活动的小群体特点等因素不自觉地传承了苗绣。并且苗绣能与妇女的家庭角色很好的兼容,所以妇女可以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进行一些生产性劳动,不自觉地将苗绣传承下来。妇女对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18.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从上海的白公馆毅然出走,从小说内她在白公馆的两段对话中也可以得见原因。试用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相关理论对这两段参差的对话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家庭中的尴尬地位和出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的半自传体作品.该书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新女性"的出现,逐步"威胁"动摇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意识.劳伦斯一方面欣赏"新女性的独立、大胆、智慧,另一方面受传统的男性至上意识的影响,又惧怕女性的这种变革会危及男性的地位.本文从小说人物关系的角度入手、剖析劳伦斯在定位女性社会角色时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清水江文书的大量发现,使清代以来苗侗社会史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分家析产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分家文书中可知,苗族侗族民众因为“家务纷纭、难以照料”而分家,通过“生分”与“出分”,他们不断地表达着“姜不分不辣,家不分不发”这一民谚所蕴含的朴素的分家析产思想。同时,也由此建立了易于操作的家庭财产划分制度,他们遵循着“品搭均分、拈阄为定”的“诸子平分”原则,当然也不断地呈现出其不同于汉族地区分家析产的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