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研究的传统课题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把”字句的语用意义和构成条件 ;二是“把”字句与相关句式的变换关系及“把”字介引的对象———“把”字宾语的语义类型。近几年来 ,不少语法学家还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角度对“把”字句作了考察。文章对“把”字句的语用价值———即“把”字句主语的施事性和事件的原因性 ,“把”字宾语的有定性及其谓语部分的复杂性作一点浅层面上的探讨 ,目的是让更多的语法爱好者及初学者认识到“把”字句是现代汉语句子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句式。  相似文献   

2.
咸安方言中“把+NP+VP+上”结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句,有其确定的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对《搜神记》“有”字句的语用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有”字句的特点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汉语句子的结构分析,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把句子置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来进行分析,也就是对句子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结构进行分析,分别确定如下成分:主语,谓语(句法);施事,受事等(语义);话题,述题(语用)。本文讨论有关“把”字句的语用结构分析的若干问题,谈谈如何检验、确定“把”字句的话题成分,以及话题成分在话语活动中的实质功能。  相似文献   

5.
副词“还”义项繁多,其中有些义项在特定语境中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也就是说,“还”所嵌入的句子传达“与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所以“反预期”的“还”具有主观性。根据“反预期”功能实现条件,我们发现以下6类义项和用法的“还”具有反预期语用功能:用于转折复句中、用于“比”字句、用在褒义形容词前表主观评价、用在“X还VP呢,别彤不用影何况Y”和“还VP/NP呢”两种句式中、作为一种语气词、“持续义”的“还”不负载句子重音时。“还”从动词虚化为副词,副词又主观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意象-图式”结构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其源义仍然滞留于副词“还”.正是源义滞留使得副词“还”具有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句子分析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就是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这是基础。动态分析就是对句子进行语义和语用分析,语义和语用只有通过句法结构才能体现出来。但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它必须依靠语义、语用的分析才能自足。“只有抽象的句法关系,而无语义语用的句法结构,不可能成句;只进行句法分析而不进行语义和语用的分析,也不是缤密的句子分析。”①语法分析的目的是说明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法必然会涉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在折句时,我们要使三者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  相似文献   

7.
"被"字句按照标记度大小可以分为无标记"被"字句和有标记"被"字句。这种标记性不仅体现在句法上,也体现在语义和语用上。"被"字句(A被B+VP)句法标记度大小取决于"A""B"和"VP"三个成分:当A为原型受事、B为原型施事、VP为二价或三价动作动词时,"被"字句是无标记的,其句式语义为"施受/被动关系"。随着句式标记度的提高,A不再是原型受事,B也不再是原型施事,此时VP往往为心理动词或性状谓词,句式语义强调的是"使因—结果"。像"被授予"类承赐型"被"字句和"被自杀"类新兴"被"字式,它们都属于高标记的"被"字句,这些句式中不再凸显"施受/被动关系"和"使因—结果"语义,转而凸显的是一种情态语用义,表达主观态度、价值或情感。"被"字句并不是历来被认为的"一个特殊句式",而是一组具有共性特征的句式的集合。标记度的引入解决了以往关于"被"字句句式语义的纷争。  相似文献   

8.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典型句式,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句式语法理论看,被字句是一个完型。由于施事N2的作用,受事N1以VP的方式运行,使N1实现了变化,整个句子存在着受动性和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较详细地分析了“得”字句 A段的词语。分四个部分论述 :1 .A段词语的词类性质。指出 A段一般是名词性词语 ,但有时也有动词性词语。 2 .A段词语的句法功能。认为 A段词语主要作句子的主语 ,但有的也可在句首作状语。 3.A段词语的语义功能。认为 A段词语主要用来表主事(包括施事、准施事、系事 ) ,有时也用来表客事 (受事、准受事、成事、使事 )。 4.A段词语的语用功能。认为 A段词语在语用上主要用来作主题 ,一般是有定的 ;并指出 ,因语用表达需要 ,A段词语可以省略或隐含  相似文献   

10.
临夏方言的“是”字句除与现代汉语“是”字句用法相同外,大部分“是”字句结构复杂,用法特殊。这些句子“是”字的前、后分别是谓词性短语,所构成的单句表达了复句的内容,并且因主题不同,强调的焦点和侧重点不同。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分析了临夏方言中的这类“是”字句。  相似文献   

11.
“着”字句是表示静态位置的位置句中的一种,“着”字句根据内部隐含的语义的不同,可以分为着1句,着2句和着3句。本文着重讨论这三种“着”字句的内部差异:1.不同的“着”字句中的动词语义特征的差异;2.不同的“着”字句句式在空间位置系统中表现出来的语义特征的差异;3.不同的“着”字句中的语用功能的差异。最后,还将对与“着”字句有对当关系的“了”字句进行考察与比较。  相似文献   

12.
重动句的语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句法结构是语篇结构语法化的结果。重动句来自“背景—目的”语篇结构。VP1引入背景事件 ,VP2说明语用目的 ,是小句的焦点。重动句的语用价值在于引入VP1,而不是同时引入动词V的宾语与补语。“背景—目的”关系在汉语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一动量VP”的语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VP”是常规焦点,是说话人提供的新信息,“一动量”是对比焦点,往往强调“动量”的“量”为“一”;它反映动作的快捷,强调“一动量”对“VP”的影响;它还凸现说话人的情感。“VP一动量”的常规焦点在“一动量”,对比焦点在“VP”,它只有单纯地描述动作次数的作用。“一动量VP”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这正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语气副词是表达语气的语法成分,也常常跟语用因素直接关联。语气副词既可出现于动态句子中,也可以用于静态短语中。本文援引“小句中枢说”和生成语法的“X-阶标理论”讨论不同位置上的语气副词的句法特征和语用功能的差异。我们进而认为,按照最简方案下“广义左向合并理论”,语气副词一律都是在语段生成时左向附加上去的,可以附加于VP,vP和TP等多种不同的句法节点,并非必然地附加于句子的最外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出发,以“让”字句的四种情况:简单意义的“让”字句、表使令意义的“让”字句、表被动意义的“让”字句,歧义“让”字句分别予以了概括分析,重点考察了歧义“让”字句,提出了分化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把“VP 过(动态助词)”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在“的”字短词、“把”字句、承接复句中的句法和语义功能。“VP 过”经常出现在“的”字短语中,构成“VP 过 的”,主要用来修饰NP,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代替整个偏正结构。“VP 过”可以构成“把”字句,以“VP 过”前后有附加成分为常见,但也有不带附加成分的用例。“VP 过1”经常出现在承接复句中,构成它后面的VP所表示的动作的时间参照点,而“VP 过2”没有这种用法。  相似文献   

17.
0.1.本文全面考察《金瓶梅》中的“是”字句及相当于判断词“是”的“乃”字句“系”字句,但不包括诗词曲赋等韵文及文牍中的“是”字句。本文着重讨论“是”字句的语法结构形式及其语义关系,同时也适当地进行历时比较。0.2.为行文方便,本文把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分别记作NP、VP、AP,把主谓短语或小句都记作NP·VP或NP·AP。  相似文献   

18.
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对《搜神记》"有"字句的语用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有"字句的特点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用语法中的三个平面理论,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近代汉语中表情态的“得”字句。在句法上,这类“得”字句可以分为“V得C”式和“V得OC”式。在语义上,这类句子常由两个动核结构构成,补语的语义指向可指向主事、主事的一部分、客事、客事的一部分和述语。在语用上,这类“得”字句有主题句和非主题句之分。  相似文献   

20.
媒体中“被”字句的新用法越来越多,“被”字句出现了新的用法而其他表被动的形式却没有这种用法“,被”字句的这种用法已不仅仅表示被动,它还有语用上的特殊含义。本文将从被动句和“被”字句的发展“,被”与“叫”“、让”“、给”的对比“,被”字句新用法的语用价值等角度分析媒体中“被”字句的新用法以及其他标志词没有出现这种用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