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03,(7):29-29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9日载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的文章《纪思道的中国观》(节录)]最近在法国埃维昂举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首脑对话时,国际舆论界出现了 G8集团应有中国参加的论调。其中喊得最响的要数《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即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本报注)。他认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法国聚会讨论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G8集团居然没有中国的份,实在是“荒唐”  相似文献   

2.
《星火》周刊和《论据与事实》周报是俄罗斯很有影响力的两家全国性媒体。作为俄罗斯目前的主流杂志,其设计理念和风格为俄文《中国》杂志的办刊人所借鉴,以吸引广大的俄罗斯读者。本刊选编原载于《星火》的一篇文章《俄罗斯人与中国人》,我们并不赞成文章涉及的一些观点,其中不乏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如何校正“邻居”之间的种种误解,值得我们思考。选自《论据与事实》的文章则审视了俄罗斯的经济制度,从中不难读出俄罗斯人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一定要杀掉艾玛·包法利》是朗西埃表达其独特文学观与政治观的文章。朗西埃认为,《包法利夫人》中存在着以艾玛与福楼拜为代表的民主的两面性,他通过分析福楼拜对艾玛的处死阐明了他对真正的平等以及应该以何种方式在文学、在政治中对其加以表达的理解。本文将从朗西埃的文学政治观入手,通过比较艾玛与福楼拜呈现出的两种民主,阐释现代语境之下的民主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4.
苏霞 《文化学刊》2022,(4):174-177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都有所不同,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终身都在为此进行探究与总结。庄子作为古代中国历史上对生命有特殊见解的哲学家,他对于生死的见解犀利而深邃,冷静中不乏玄妙。他所著的《庄子》一书中更是对他的生命观进行了宏观、微观的阐述,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德育教育都有着巨大的引导与借鉴价值。本文就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结合《庄子》生命观,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面对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埃德加·斯诺的《远东前线》《活的中国》和书信集入手,梳理斯诺参观苏区并写作《西行漫记》之前对中国的认识,以及他对共产主义从怀疑、反对到同情、支持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变化。斯诺对苏维埃政权的褒扬和对共产党的肯定并不是从他去陕北参观以后才开始的,更不完全根源于共产党领导人对他的影响与教育。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的立场,是建立在他独立的判断之上,这与他的冒险精神、他八年来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观察判断有关,也与他翻译编辑《活的中国》、与左翼作家和共产党"同路人"的密切交往有关。  相似文献   

6.
记忆姚平     
2011年,姚平去世五十周年。他是湖州方志人物,也是中国文化人。笔者从网上买到冯亦代写的《龙套集》,是三联书店1984年的旧版书,其中有《哭姚平》一文,丁聪配姚平肖像,文章后附姚女珠珠的《祭父文》。《哭姚平》是1979年11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期间,冯亦代参加姚平追悼会后写下的纪念老友的文章。文章写道:  相似文献   

7.
近来,中美关系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96年10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为什么说不》一书,这本书由几名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执笔,对冷战后一波三折的中美关系作了详细的剖析。书中的第七章《谁误导了美国公众》,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了美国新闻界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所起的不光彩的作用。这也值得中国同行从中吸取有益的作用。这一章共分3节:《透过墨镜看中国》、《从“CBS 的中国间谍故事”到“NBC 的奥运会”》、《吴弘达事件与吴弘达现象》,本刊分3期连载(本期连载完),以与读者共警醒。  相似文献   

8.
近来,中美关系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96年10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为什么说不》一书,这本书由几名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执笔,对冷战后一波三折的中美关系作了详细的剖析。书中的第七章《谁误导了美国公众》,用大量无可辨驳的事实,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了美国新闻界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所起的不光彩的作用。这也值得中国同行从中吸取有益的作用。这一章共分3节:《透过墨镜看中国》、《从“CBS 的中国间谍故事”到“NBC 的奥运会”》、《吴弘达事件与吴弘达现象》,本刊将分3期连载,以与读者共警醒。  相似文献   

9.
近来中美关系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96年10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为什么说不》一书,这本书由几名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执笔,对冷战后一波三折的中美关系作了详细的剖析。书中的第七章《谁误导了美国公众》,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了美国新闻界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所起的不光彩的作用。这也值得中国同行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这一章共分3节:《透过墨镜看中国》、《从"CBS 的中国间谍故事"到"NBC 的奥运会"》、《吴弘达事件与吴弘达现象》,本刊将分3期连载,以与读者共警醒。  相似文献   

10.
一 进化论在本土的萌芽与外采传播 进化论是戊戌变法至五四前后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思想潮流。但在严复译介赫胥黎的《天演论》之前,进化的观念在本土已经开始萌芽,只不过由于持有这一观念的思想家理论上的朦胧和论述的缺乏系统性,没有、也不可能造成理论的冲击力罢了。 中国近代哲学的先驱人物龚自珍在哲学思想上就具有了进化观的雏形,他变易的社会历史观已经很接近进化论了。他说“古人之世,倏而为今之世;今人之世,倏而为后之世;旋轻簸荡而不已。”这是对历史演化之快的悠长喟叹。“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便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是对《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进一步阐释,虽然带有实用性很强的经世致用之风,为他的变法革新提供理论依据,但它毕竟体现了早期历史变易的进化观。  相似文献   

11.
本刊《西藏之窗》栏目,自开办以来,读者的关注度一直在走高。《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格勒博士:我从藏区走来》、《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等文章,读者反馈热烈,尤其是《真实一定胜于谎言》,几乎在每份“读者调查函”中都名列三甲。读者认为这么明确的观点,这么雄辩的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格外感到厚重。  相似文献   

12.
甄海娟 《文化学刊》2022,(12):175-178
《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而在这部著作当中,老子将自己的“得失观”划分为辩证存在的关系,认为“得”与“失”既是对立的,又存在相互依存、制衡的关系。在老子看来,人生在世的“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而如何看待一时的“得失”,关键在于人的“心态”。他也尝试通过疏导和引领,帮助人们摆脱内心短暂的困惑,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用平和的眼光看待“得失”。老子《道德经》中表现出的“得失观”不仅在当时具备超前性,即使是在辗转千年的现代,对于人们也仍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老子《道德经》中的“得失观”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当代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详细分析了《道德经》中“得失观”对当代人的启示,旨在从思想和心态上帮助当代人解开疑惑,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8月的一个艳阳天,我们如约来到了孙战科老人居住的北京海淀区稻香园。就在我们左顾右盼的时候,孙老已经迈着稳健的步伐来迎接我们了,已近八十高龄的他虽然身材不高,但身体特别硬朗,精神矍铄,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觉到一种特殊的英气。 他一生中有40年在《人民中国》杂志做记者,《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毛泽东》、《民主改革的新起点——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采访记》、《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留在外宣史册上。他曾受冤被打为“右派”,在北大荒下放22年,但他心里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却从不动摇。记者通常用一支笔写天下,怛他手里却比别人多了一支画笔,20年来,他手握“双桨”在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摆渡着友好交流之船。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今文经学解释观的全部精蕴在于一个变字。不管是他的名号论、辞指论等言意观,还是他从变而移的《春秋》解释思想,以及他的经权常变理念和具体的引《诗》活动,都直接孕育并促成了《诗》无达诂这一显赫命题的生成,或者说,《诗》无达诂作为一种解释经验和理解旨趣,本身就是从董氏的今文经学解释观念和阐释实践中提炼而来。  相似文献   

15.
逯宇 《职业圈》2008,(20):1-2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不仅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而且其中的经济思想已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文章从伦理的角度对社会分工观、财富观、贸易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分别指出了三者对当代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在 2 0世纪的文学领域中 ,严家炎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史家 ,而且也是一位提纲挈领的文学批评家。严家炎的文学批评和他的文学史研究差不多是相同步的。早在 60年代初严家炎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统编教材时 ,就参加了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文学评论之争。事情的缘起是评论界对柳青的《创业史》及其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形象意义的讨论。原来 ,《创业史》发表后 ,在文学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赞许文章已达数十篇。关于《创业史》的论争 ,新近出版的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记述道 :“1 960年 ,邵荃麟在《…  相似文献   

17.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但他也是一位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可以归纳为诗、书信和小言三大部分。少年情怀的诗朱生豪的文才从诗歌开始展露。1927、1928、1929年,嘉兴秀州中学校刊《秀州钟》上分别刊载了朱生豪写的三首诗歌《城墙晚眺》《柳荫中》《雨丝》。这是现在找到的朱生豪最早的习作。  相似文献   

18.
杨时的易学,在程门弟子中水平最高。其易学论述,一是《易说》,保存在《大易粹言》等书中,一是《语录》、《文集》中的相关议论。从解《易》的思想来看,他受到了二程天理观的影响;其解《易》的方法,也多与《周易程氏传》一致。但这并不是说杨时就仅仅是二程易学的复述者。事实上,杨时易学展现出了"程—朱"主流脉络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杨时易学在一些主要的概念如易、神,以及由此展开的生死观方面,都受到了张载的影响,并与佛、道有丰富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这是学者余秋雨写的一篇文章,转自新华网。原来的题目是《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现在刊出的题目系本刊编者所加。作者在文章中一再论述,至今世界对中国,对中国文化仍知之甚少。这一看法不只是他独有,本刊第11期刊出的呆访广东省委外宣办主任李守进的文章也谈到这种情况,可能有人会认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对日宣传已经做了那么多年,日本人还不了解中国?其实不然,一般的日本人且不说,甚至有的NHK电视人都提出了“广东在哪”的问题。可见,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有多少! 我们转载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是想引起对外传媒的人士注意:中国的对外传播任务有多重,路有多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歌德在中德文化关系史上,乃至中西文化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歌德的一生跨度很大,历经了十八、十九两个世纪,因而,他的中国观也相应地表现出跨时代的特征。早在十八世纪,歌德即已认识到,当时人们所热衷的所谓“中国时尚”(Chinamode),只不过是些以罗珂珂遗物为主的东西,其基本价值也就是小玩意,小摆设,可以引起人们的惊叹而已。因此,歌德在《情感的胜利》一剧的第四幕以及《在罗马的中国人》等作品中,对这股哗众取宠式的“中国时尚”,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园林热”大加讽刺和批判,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病态的“浪漫情趣”,只是在镶嵌些“杂碎材料,适于放在茶盘镜奁之间”,对于他所力主的古典思想和自然精神并无裨益。 大约在席勒逝世时,即在十九世纪初,歌德对中国的判断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正如利奇温在其《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一书中所指出的,此前,歌德所认识的,不过是中国的外表。换言之,他所反对和批判的是那种拚命追求中国的异国情调的不良风气,否定的是纯粹从地理上和物理上去对待中国的立场。进入十九世纪,歌德自觉已真正感知到了中国文化的观念和精意,言谈之中,不时流露出赞赏之情,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1827年1月31日他与艾克曼的那段谈话:“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