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教育理论都生长在一定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应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理论也应与西方一样得到蓬勃发展。但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了教育思想,可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由国外“引入”的。回顾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学一直充当着国外教育理论的“消费者”的角色,而非“扩大再生产者”。这里的“消费者”和“扩大再生产者”是借用了经济学上的两个术语来对教育理论主体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持久而常新的课题,它也深受国外学术界的关注。近来因着手为《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编辑一本国外“五四”研究文集,有机会浏览了近年来国外“五四”研究的一些论著。本文拟择要评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借以探讨国外“五四”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可资借鉴的新思路。(一)华裔美国学者张灏1986年在台湾《当代》杂志的纪念“五四”专栏中,发表了《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一文,对“五四”的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评价。张灏在文中指出,“五四”面临的中心课题是“如何重建中国文化”。为此知识分子们提出的答案有两个:一是科学与民主,二是批判中国传统。“五四”知识分子在这两个问题上既有历史功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加强“四德”教育,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动力还是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它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随笔的话语建构,离不开国外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随笔理论的影响,这典型地表现在中国现代知识者接受西方现代性的批判观念,从而将社会启蒙、社会变革、人生改造统一到随笔的创作中去。与传统随笔比较,中国现代随笔出现了在西方现代性特征影响下前所未有的新美学特质。其表现为:其一,兴之所至,任心闲话。西方现代随笔标举的“闲话”境界极具美学意味,在中国现代知识者笔下就是“我手写我口”,将随笔创作视为谈天说地、率意随心、恣意创作的一种体现。其二,个性精神,人格色彩。中国现代知识者在挣脱封建樊篱而获得西方现代性特征后,就将随笔创作视为强化个人感情色彩,突出批判意识的一种自由文类。其三,信笔涂鸦与雕心刻骨。现代随笔是“表面”的“平常”与“苦心雕刻的妙笔”的结合,同样也能达到“美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色彩观中,“五色”观是极具特色的,并且与传统阴阳“五行”观念融为一体,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而言,“五色”观不但是一种民族色彩应用的典范,对其传承、发展和融合更是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历史”对于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来说,首先是一门课程。其最具体的化身就是历史教科书。“历史”的这种现代呈现方式在很多方面与其传统形态一脉相承,如经典历史著作的借鉴、训诫色彩和官方正史的权威性、规范化都能在现代教科书中觅得踪影。教育和规训恐怕是历史学的天性,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新史学”的登场,就多兼有启迪民众、改造社会的角色使命,历史课堂上则被要求“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或者“由历史事实的启示,研讨政治社会改革的途径”。具有强烈现实参与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更是鲜明体现了历史学的教育色彩。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塑造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从学前教育阶段起,就应在道德教育中.探寻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异于我国的核心道德人格标准,并结合我国的传统道德人格标准,确立一套符合全球化趋势的新的道德人格标准,以此作为教育路向,指导我们的幼儿德育,以培养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标准、既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精华又具备现代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的跨文化的“世界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比较性的概念 ,是在同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国外现代教育的相互对照、对比和评估中呈现的。如果没有其它类型或体系的存在以及对那些教育类型的价值评判 ,也就很难有关于“创新教育”的描述。在具体勾勒或设想“创新教育”的发展走向时 ,又必须充分考虑本国和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架构的内涵。这样 ,高校“创新教育”的模式 ,既涵盖了对 2 0世纪教育实践的一种反思性总结 ,又包括了观察未来的一种视野。一、高校创新…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成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丰富了中华思想文化的宝库,形成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在人类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元典思想,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现代的教育,培养了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代又一代人。这些都毋庸置疑。本文集中讨论的则是...  相似文献   

12.
目前,人们对创造教育有多种解释。以下几种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一种解释是,认为创造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特别教育。它不象普通教育那样培养一般的专业人才,而是一种英才教育。这里的英才教育,从教育对象上看,都是智力超常发展的青少年或儿童,从培养目标上看,就是要培养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那样出类拔萃的发明家,科学家。这种看法,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创造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有人将世界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古代教育阶段、近代教育阶段和现代教育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统称为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传习性教育”和“选择性教育”。而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即创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及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巨大影响。本文拟就此二者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型封建农业文化 ,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 ,推崇德治 ,提倡教化 ,形成了“重教”的传统 ,并由此积淀成中国独特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第一个特点是轻神性重世俗。从孔子开始 ,中国教育就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 ,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在教育观上 ,他强调“反求诸己”、“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相似文献   

14.
“生活即教育”既是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生活即教育”命题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关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命脉。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修撰已经走过了漫长的90年历程,但还远未成熟.这种不成熟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命名本身都已成为一个争执不下悬而未决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可被绝大多数现代文学研究从业人员所共同接受.纷纭乱象的背后,是现代文学史观的“一元性”.我们要超越“进化论”、“阶级论”、“新民主主义论”、“现代性”史观的局限,真正开启双重开放的视野,尤其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放,这就要既向五四新文化传统开放,更要向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开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工》2011,(7):46-47
《凤凰周刊》发表吴祚来的文章认为,中国传统与现代教育都没有意识到的就是神圣教育,也就是“神育”的重要性。一些学者联署发布《意见书》,反对在“圣城”曲阜建教堂,但是没有学者比较孔庙与教堂之不同。孔庙不是宗教场所,只是向孔子致敬的地方。孔庙不是教育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小东 《中国德育》2007,2(2):1-1
又到一季“换桃符”的日子,满街都能见到喜庆的“中国结”。这些年,它已经成为“中国式”年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走进千家万户。直观上说,“中国结”在色彩上选用鲜亮的“中国红”,吉祥喜气;构形既像一个“中”字又暗喻了一条盘旋而上的中国龙,气象很大;制作上采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精巧玲珑。和春联、鞭炮、年糕、饺子等其他节日元素不同,“中国结”没有明确寄寓某种具体的文化内容,而只是烘托气氛、投射情感的材料;它也不需要仪式性的供奉,而只是被用来化作大大小小的装饰物,摆布、陈列在每个独特的审美视角上。可见,“中国结”是被审美化、形式化了的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8.
社区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一、社区教育的兴起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是本世纪先从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尽管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出现。我国古代的“乡校”、“乡约”、“社学”等都还有社区教化、社区自治、社区建设等社区教育的色彩。在...  相似文献   

19.
梁宗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坛上一份重要的诗歌专刊。该刊有意提倡和试验“发见新音节和创造新格律”,反映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1920年代的“新格律诗”不同,他们意在打破中国新诗惟“自由体”独尊的局面,通过发起对诗歌“格律”和“音乐性”问题的讨论和创作实践,重树一种汉语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发现、认识并运用现代汉语自身特有的音乐性,以期形成一种兼顾现代汉语语言特征、旧诗传统、西方“纯诗”理想三者统一的“新诗”观念。  相似文献   

20.
按着《论传统》一书的作者E·希尔斯所说的 ,一种传统必须是经历了三代以上的习俗和文化 ,他也说传统是深藏于人内心的类似于人类学意义的感情。对于这样一种东西 ,我们怎么才能来谈“新传统”和“创造传统”呢 ?其实 ,与其说“传统”是儒道精神 ,还不如说“传统”是我们今天活生生的中国人当下的现代经验 ,所以实际上中国新传统的创造早已开始了──它始于一个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断裂性的事件 ,鸦片战争。这使得中国的现代经验区别于西方 ,也就是说 ,现代中国人必然要在自己的本土和心灵中升发出一种完全异类的东西 ,这就是我所说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