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岩岛事件历经月余之后,在菲媒自说自话的鼓噪声中也出现了一些理性的声音,其中菲律宾一些媒体文章也开始引用或转发中国学者的观点。菲政府立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黄岩岛事件发生后,菲律宾三大报之一的《马尼拉公报》先是在显要位置制作了大幅专题《困境中的西菲律宾海》,继而将其置于右幅版面较小位置,直至事件进入第六周后,该专题已经"若无其事"地在头版消失了。5月14日,《马尼拉公报》以及其他菲律宾主要媒体的头版头条都是关于首席大法官科罗纳被弹劾的官司。自从一个多月前,菲律宾军舰袭扰中国渔民并引发中菲舰船黄岩岛事件后,菲律宾主要媒体响应阿基诺政府立场,先后  相似文献   

2.
新技术加持下的数字新闻漫画,具有适应社交媒体传播特性、加深受众印象、跨文化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等传播优势。在讲好中国故事和应对西方传媒挑战的国际传播实践中,通过及时把握国际新闻热点事件、打造多元传播渠道,丰富新闻隐喻信息、升华事件解读,契合“情绪传播”、尊重他者文化等系列传播路径,数字新闻漫画表现出较强的舆论引导潜力。主流媒体应重视数字新闻漫画的国际传播作用,建设数字新闻漫画专业创作团队,丰富其类型、深化其内容、强化其形象,着力提升数字新闻漫画传播效果,为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4.
马航事件中,中国媒体的表现成为公共讨论话语场的一部分。中国新闻界的反思和外界指责主要集中在新闻制度、新闻伦理、新旧媒体等专业性层面。但需要追问的是中国的媒体体制如何建构、呈现记者的观念及其新闻实践,而媒体是否有能力通过反思来协商已有的报道框架。文章运用"新闻模板"这一概念工具,探讨了灾难报道模板在此次马航事件中的呈现,认为虽然受到报道模板的制约和限制,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媒体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反思来协商已有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5.
范素锋 《声屏世界》2012,(9):105-106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第一平台"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的凸显。开年以来,央视对全国两会、叙利亚局势、黄岩岛事件、神九发射等国内外热点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及时充分的报道,成为观众最为信赖和倚重的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6.
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较大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记者或制造虚假新闻或做有偿新闻,直接导致媒体的公众信任危机。新闻的真实性多次受到公众的拷问。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叙述者。他直接"参与"新闻事件,直接接触于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是新闻事件、人物与传媒的衔接者。当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国际传媒秩序中发出非洲声音,如何让普通非洲人能自由获取多样新闻产品?公平、共赢、包容、责任应成为指导国际媒体在非竞争的基本原则与理念.媒体"殖民主义"非洲媒体行业发展滞后,没有一家非洲媒体是国际性媒体,在国际新闻方面,几乎百分之百依靠路透、美联、法新、彭博等西方通讯社.南非、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的媒体行业在非洲已算是具备较为发达和完备的新闻传媒体制与机构.  相似文献   

8.
佛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在国际化方面也是先行先试.《佛山日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与时俱进地开展一系列强化国际视野的新闻实践,近年来探索出国际新闻本地化报道的"三板斧",大大拉近国际新闻与本地受众的心理距离. 国际突发性事件新闻本地化报道 国际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指突如其来的国际新闻事件,是人们无法预料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呈现在内地媒体新闻文本中的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框架及框架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国际新闻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地媒体关于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客观、人道主义、中国角度和媒体实力的新闻框架,论文认为事实性质、媒体所在国因素和媒体实力是形成这一框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井喷"、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公信力作为衡量媒体权威性与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是媒体应秉持的内在品质。然而,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却呈增长态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媒体正在遭遇公信力危机。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反转事件,重点研究其内在动因与形成原理,为如何在新的传播生态下规避新闻反转事件、维护媒体公信力、创造健康稳定的舆论生态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何黎 《中国记者》2012,(7):105-106
怎样把那些虽说很重大、但又看似很遥远的热点事件,讲得深刻到位而又引人入胜,这是地方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中的最大挑战。《钱江晚报》的破题方式是:对国际新闻进行"本土性切入",挖掘国际新闻与目标读者之间的关联点,使其尽可能地接上浙江的"地气"。国际新闻@天下浙人浙江人是最早闯荡世界的中国人群体之一,而近年来日益壮大的浙江企业更是雄心勃勃在世界各地施展拳脚。所以,《钱江晚报》国际新闻编辑在面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全球传播技术条件下,人们深感发生在遥远国度的新闻就如同发生在身边,可以真切地感受事件中的人物和故事,而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并逐步意识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同时,中国人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有增无减,这些因素使国际新闻成为中国媒体内容新的增长点.那么,如何做好国际新闻报道?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摄影记者如何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其最基本的功夫是,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那些具有传播价值的真实事件。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最主要的功能有四:一是对新闻源的"可视"性,二是对新闻事件的"定格"功能,三是对表达新闻主题的"放大"作用,四是在新闻传播中的"不可替代"性。正因为新闻图片具有以上四个基本特征,因此,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作为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诸如"天津彭宇案"这样的争议性新闻事件不断出现。这样的事件大都会引起社会上的广泛议论,已经成为新闻媒体须要涉及报道的领域。那么,如何做好争议性新闻的报道呢?新闻事件与媒体本身不应双方唱着"独角戏",媒体应该在争议事件中把握好自身定位于哪种立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扮演着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者、组织者、评论者、伸张正义者等重要角色。做好争议性报道,首先得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应始终保持着"把关人"这种身份来定位自己,绝对不能让媒体在争议新闻事件中定位的角色出现偏颇。  相似文献   

15.
任孟山 《传媒》2017,(2):29-31
观点:"罗尔事件"以及很多其他反转性新闻事件,说明自媒体在信息生产层面的发展瓶颈,其轻装备的特征决定了其信息生产的天花板,只能更多生产意见性信息,无法生产事实性新闻。新闻生产对抵达现场的职业要求,新闻采访对操作层面的专业要求,新闻开掘对财务方面的资金需求,都决定了自媒体无法完成新闻生产的持续性任务,依然需要工业化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新闻媒体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妥善掌握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度"是衡量一个记者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职业操守的重要依据。突发性新闻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客观、公正地处理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特点、社会影响、媒体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尺度把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公安新闻宣传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机关危机公关中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展开,作为能充分发挥媒体职能作用的"公安新闻"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介的青睐。本文以"公安新闻"为论点,通过研究古田县广播电视台自办新闻栏目《警方纵横》中各类公安新闻,阐述新时期媒体职能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在如何"建立健全公安新闻管理机制、在公安危机事件中创造良性的舆论环境、全方位展示公安形象"等多个要素的研究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易欣 《今传媒》2008,(6):21-22
今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就我国有关问题大肆炒作,特别是对"3·14"拉萨事件的歪曲报道严重违背了其一向标榜的"客观、公正、真实"原则,在报道新闻时先人为主,戴着有色眼镜,在国际新闻旧秩序下推行新闻话语霸权,散布政治偏见,混淆国际视听,其新闻观的虚伪性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章莹颖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个案展开批判隐喻分析,探寻媒体在扮演社会环境监视器角色中如何运用隐喻来建构公众对留学安全的认知.研究发现,在留学安全事件报道中,媒体分别运用不同层次的隐喻模型来引导公众对出国留学、留学生安全事件、以及中国与他国的认知.每一个隐喻的使用,都隐含了媒体对公众认知的引导和意识形态倾向,由事实认知到态度传递再到意识形态引导,通过情感共同体的唤起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凌云鹏 《今传媒》2014,(12):43-4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融合视野下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影响高校新闻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传统高校媒体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高校新闻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分析高校新闻事件的形成原因,了解高校新闻事件的对外传播渠道,以及存在的高校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滞后于新兴媒体导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出在当下媒介高度融合下如何更好强化高校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