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怎样理解德育德育是一种阅读。我们说德育是一种阅读,是因为德育应当首先引导受教育者进入人的道德精神生活史,在对人的道德精神发展的浏览过程中,认识道德的本原,了解道德人之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道德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因为受教育者需要对人的精神道德领域中种种真与伪、善与恶、功与利的道德事实进行审辨,通过过滤和留存,逐步认识人的精神道德的精粹;是因为德育是接受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末,人类社会并没有向着更加理想的文明状态发展,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悬殊、人际关系淡薄、国家关系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情况越来越突出。这些现象促使许多人开始觉醒:文明的社会需要人文的追求,在科技进步带来物质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需要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与精神价值,作为培养公民的教育要“使人成其为人”。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人类共同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引发了人文、道德、精神及价值危机。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依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不同,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的道德境界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依据人们对生命价值、效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的领悟程度和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身与他人价值关系的不同态度,可以把人们的道德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底线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构成人类社会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著标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开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底线道德作为道德体系的根基和起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义务。底线道德根源于人性,体现于"初善",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和谐道德人格是立足于和谐社会的一种理想道德人格,是高校党员教师人格修养的应然目标追求。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立足于人自身精神与肉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社会,这就要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高校党员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主体价值和行为模式上具有比一般社会成员有着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底线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构成人类社会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著标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开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底线道德作为道德体系的根基和起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义务。底线道德根源于人性,体现于"初善",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类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受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消极社会现象、道德失范现象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信仰方面也出现迷惘,空虚现象。在社会转型期,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并完善高校道德信仰教育体制,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正确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理想人格是人类内蕴的求真、向善、崇美本性的集中凝结和充分发掘,是人类冀求通过主体精神力量的修养的扩张,是消除人和对象世界的界限而达到的精神自由境界。当代青年的理想人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的关键环节,也是当代青年自我发展诉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伦理、道德与价值观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关于道德的问题的研究。社会整体的道德滑坡要求最低限度的道德作为人类社会在精神上的最后防护.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共同价值观都体现了最低的标准、最基本的原则、底线以及广泛认同的涵义。伦理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底线伦理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低的道德规范要求.是维护人类文明河流延续的堤防。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与核心部分,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  相似文献   

11.
卢梭试图通过新的社会创制建立道德理想国,期望用道德拯救被社会败坏了人性,卢梭的公意至上的共同体是一个道德理想的承载体,它是社会道德的唯一的合法的制定和执行,他把个人人性的道德塑看作是公间社会的道德权威所带来的人性升华与进步的唯一 方式。卢梭的教育理想与他的道德理想是一致的。道德理想国必然预设人性的完美与至善,自然教育则必须构筑阻断一切已经腐烂的社会影响的墙,承担起塑自然人性的道德使命,为社会塑造出纯洁一致的道德来,自然教育因而是道德与人性的监护,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包含着控制和干预人性的教育暴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约瑟夫·康拉德的《吉姆老爷》中男主人公吉姆之死的意义的研究,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力量在灾难前缺场和灾难后在场的合法性的思考,指出吉姆之死是其希望之我替代现实之我的心理调节机制失效、原有社会道德体制彻底崩塌的结果,揭示了社会道德力量与人性弱点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仕宦40余年,仕途坎坷。终其一生,酷爱自然美,并创作了大量讴歌大自然的诗文,寄托着他丰富、生动、深刻的情感。从比德、禅悦、怡情三方面来分析,苏轼的情感追求无不给现代人以昭示。  相似文献   

14.
作为汉初儒家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韩婴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典籍中的天人理论,构筑自己的天道观。他首先赋予“天”以意志、情感及人类道德属性,并具有无上权利,同时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天谴”及“祥瑞”,证明上天意志的存在。但他同时认为,人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天”的意志。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伦理与其构建的有意志的“天”结合,为儒家的仁义礼制思想的真理性寻找“天命”依据。至董仲舒。儒学便发展成为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完成儒学的学术整合。  相似文献   

15.
荀悦从“性情相应”的人性论出发 ,强调“法教”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在国家政治结构关系中 ,主张君臣民三位一体 ;在治国方略上 ,把道视为总纲 ;在治民方面主张“德刑并举”。他的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魏晋政治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信仰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基石,夏、商、周三代的信仰逐渐功利化。孔子在反思周人信仰的基础上,秉承上古三代的信仰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天道信仰,认为只有信仰"天",才能把天赋予人的仁德转化为人道,人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行出仁爱,从而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孟子以人与禽兽之别、同类意识为理论依据,阐发了他的性善说,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孟子的性善说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对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站在大道角度对社会道德伦常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秉承老子的一贯主张,重申伦理价值的来源或根基是大道而不是世俗所谓物质财富、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力。依循这一基本立场,庄子指出:(1)窃国大盗所立仁义伦常不具合法性;(2)真正的仁德不需要任何展示、炫耀;(3)任何与大道公正无私、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等特质相违背的所谓道德伦常,都是非正当、反道德的。在现实生活中,庄子勇于向传统挑战,竭力主张礼数或礼制要与质朴自然之道相协调,其在爱妻死后临尸鼓盆而歌的另类表现,自己在丧葬问题上超然而不失幽默的风趣态度,至今看来,都堪称惊世骇俗。  相似文献   

19.
弗洛姆在其人道主义伦理学中提出了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人道主义良心以及有道德的人的性格特征等理论,虽然他坚信道德新人一定会出现,但现实却并非如此。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整体论的思维方式要求社会与人同时发生变革,增加道德实现的难度;认为道德的力量来自人的自律,排除了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的支持,使得道德的力量在异化的社会条件下很难发挥作用;没能将理论思维与经验观察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距离。  相似文献   

20.
尼采站在权力意志的立场上认为 ,欧洲文明在走向衰落 ,人类在逐渐退化 ,其根源是基督教文明。他批评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在本质上是反自然、反生命和非理性的 ,只有以权力意志为基础的善恶观代替已有的道德观才能使生命进化 ,人类繁荣。尼采在伦理学上的贡献是他试图在宗教禁欲主义和近代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之上寻找第三条道路。虽然这一努力并不成功 ,但他给人类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