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利用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配方肥补贴统计数据,在考虑环境和政策因素下,通过四阶段DEA-Tobit模型测算补贴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和补贴地区优先序。研究结果表明:在Ⅰ、Ⅱ类区域补贴能够促进技术效率的提高,而在Ⅲ、Ⅳ类区域补贴对技术效率影响不大;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八大区域技术效率排序为: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八大经济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为研究对象,应用SE-DEA视窗分析和计量分析技术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八大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在2001—2011年期间的均值存在区域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黄河中游、西北地区;从长期趋势看,效率值变化不稳定,忽高忽低;政府创新资金资助、国有产权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负面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等5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对八大经济区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构成要素进行横向比较,然后对其2005—2012年的创新能力进行纵向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和北部沿海的创新能力较其他区域有明显优势,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分别居于第3—6位,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较落后。近年来东北地区提升较快,而西南地区面临较快下滑。最后就提升各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四大板块”总体战略叠加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力支撑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但也因战略分割带来了资源浪费、区域发展不协调加剧等潜在风险。文章在归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从战略协同融合的视角,突出国土空间全覆盖、核心引领和重大战略指引,提出了综合功能区布局方案,将我国划分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及汾渭谷地、黄河“几字弯”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十大片区,并探讨了不同片区的功能定位和近期重点任务,以期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选取中国各省1999—2006年的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中国信息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存在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也和我国整体同样存在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西部地区不存在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不明朗。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4,(7):11-14
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差分方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中国东西部地区电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仅在相对富裕的中国东部地区存在一个从地区生产总值(GRP)到电信业务总量(TBV)的单向因果关系,在低收入的西部地区则没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朱伟珠  李春发 《现代情报》2017,37(5):137-144
区域技术创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研究两者的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变特征,对探讨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全局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2004-2013年)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借助GeoDa空间分析软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两者的高水平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呈线状分布。自东向西即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呈阶梯型递减趋势;②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加强,高协调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③高协调度区域由点状逐渐扩展为线状和面状。三大沿海地区及长江中游各省份协调度增长幅度较大,而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和东北地区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8.
肖涛  张宗益 《软科学》2011,25(2):7-10,23
以我国1990~2008年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VEC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长期和短期而言,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都存在从能源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这表明:我国能源消耗推动了经济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减少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城市化视角,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了1978-20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经济增长、能源消耗、贸易开放的现实关系.研究显示:长期关系上,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及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均存在正向影响,而城市化则存在负向影响.短期关系上,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正向影响较强;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较强的负向作用;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难以确定.因果关系上,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存在互为因果的双向影响机制;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及城市化与碳排放仅存在单向影响机制,且均呈一定滞后特征.文章对实证结果逐一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30个省区2001-2010年整体面板数据及分组面板数据,本文使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经验研究发现:(1)对于全国组,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外商直接投资到能源消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2)对于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省区组,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到能源消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3)对于中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省区组,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外商直接投资到能源消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4)对于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省区组,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到能源消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这些研究结论对于决策者制定经济政策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角度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农业碳排放和碳源贡献度,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对农业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和空间集聚现象进行研究,同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层面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地区稻田碳排放占比最大;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农用物资与农田利用碳排放占比最大;大西北地区除宁夏、新疆外,动物养殖碳排放占比最大。(2)各省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3)农用机械总动力对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农业对外开放度、人均农业GDP对大部分省份碳排放具有负向影响,回归系数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郑义  秦炳涛 《科研管理》2016,37(8):130-139
本文基于中国1970-2010年能源消费、劳动、资本、碳排放及产出数据运用PSS(2001)协整检验法以及TY(1995)因果检验法研究这些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及其长期协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能源消费、劳动以及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效应,碳排放的作用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只有劳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基于因果检验法我们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实际产出均呈现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结论表明中国若要有效减排,短期内势必要以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但是从长期来看政府推行的节能减排战略不会阻滞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近18年的GDP、物流固定资产投资、物流总产值和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四个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GDP、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和物流总产值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GDP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弹性成波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性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与提高能源效率协调一致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论文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2010年)和能源效率水平(2000年-2009年)进行系统的评价,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③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5.
郭文 《软科学》2016,(11):61-65
基于不可分离变量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来评价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能源无效率,并通过投入产出松弛的分解来探索区域能源无效率的来源;然后基于环境规制视角拓展上述模型,分析了三种环境规制思路影响整体能源无效率的灵敏度及阀值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无效率最低的三大经济区域分别是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无效率主要来源各不相同。在"效率"视角下,按非期望产出松弛量比例分配目标方法具有更强的灵敏度,能最快地优化整体能源效率。八大经济区域应采用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目标,SO2减排目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大西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区域。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许启发  蒋翠侠 《预测》2002,21(2):14-18
本文首先讨论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而运用协整理论去研究这种相关关系,最后,更进一步地讨论了这种相关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文中给出了变量间的协整方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出口或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只存在单方向的因果关系,而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却互为因果,因此主张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1989—2010年浙江省统计资料中GDP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回归模型,运用变量的平稳性(ADF)检验、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对FDI与浙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FDI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增长,而浙江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吸引FDI的原因,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浙江经济增长提出了科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蔡冰冰  赵威  李政旸  杨慧 《资源科学》2019,41(10):1871-1885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区域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长江经济带分区及全局外向型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既有利于提升上、中、下游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又能为长江经济带早日实现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借鉴。基于邻近关系、地理距离、经济引力模型的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局和分区两个层面入手,探究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3种权重矩阵下,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各市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更倾向于受到相邻市域的影响。②从全局层面来看,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第三产业比重提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整体发展最显著的因素。③从分区层面看,上、中、下游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经济政策对上游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对中游地区外向型经济产生最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连接度指数对下游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最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