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以2003-2008年的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强弱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了国家高新区的马太效应及其空间方向,并对应地规划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近6年间国家高新区整体趋势上存在马太效应,并表现在南方-北方和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两个方向上,沿海-内陆方向上未显现;但就平均极化水平而言,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方向跃沿海-内陆方向跃南方-北方方向。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选定北京、长春、上海、西安、武汉、广州或深圳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考对象,形成了近十字型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力模型”的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异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产业评价“三力模型”为依据,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构建了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异化评价模型,并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我国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六层分化的非均衡异动阶段,呈现出“三力”同步非均衡异化、发达→次发达城市依托选择、沿海→内陆空间层级异化布局的表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均衡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国家高新区30年建设的历史过程和发展成就,评价和揭示了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国家作用和历史意义;深度剖析了国家高新区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转型发展规律;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创新经济体"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并结合高新区的现实发展提出了新时代建设的重点推进方向与举措。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本文建立能源效率随经济收敛而收敛的微观机制模型,并运用中国第二产业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认为:随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劳均GDP差异的收敛,其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差异也在收敛,但该收敛速度较慢;位于正中部的湖北、四川等地作为中国内陆经济增长的龙头,其第二产业能源效率却在与沿海的差距逐渐拉大;这些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内部的科技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16地市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分解后的TW指数进行测算,开创性提出"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城市贡献度",并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结论认为:安徽省各地市创新能力呈"双核"分布,各城市对区域创新极化贡献度呈"工"字形分布,区域内创新能力高或低的城市并不一定对整体区域的创新极化有重要推动或拉低作用,缓解极化效应以创新能力居中的城市为重点,城市贡献度能更为精确地甄别区域创新极化效应的产生原因;此外,安徽省各城市的创新极化贡献度具有空间负相关特征,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合肥、芜湖、池州组成了安徽省的创新极化中心,皖南创新极化贡献度分布具有交错性,皖北缺少创新增长极,安徽省创新极化贡献度由空间离散向空间集聚演变。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谢荣辉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40-1347
论文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水平、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样本分为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而技术创新在决定"拐点"的位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均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产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其中沿海省份比内陆省份位于左侧曲线的更高位置,意味着较高的集聚水平对应了更强的环境污染,但沿海省份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小于内陆省份,表明沿海省份的集聚正外部性正在减弱,其集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相似文献   

7.
以副省级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创新价值链效率。结果表明创新价值链研发创新和产品创新效率均值较高,成果转化效率均值最低,同时成果转化环节的泰尔指数最高。创新价值链空间极化效应沿南方-北方方向增强,成果转化环节沿副省级-直辖市方向增强,产品创新由南方向北方方向增强。创新价值链前端研发创新优势应向中后端传导扩散。  相似文献   

8.
司增绰  曹露玉 《科研管理》2022,43(5):113-120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整体看高新区设立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据高新区所属地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所在地区和高新区自身所处生长周期不同,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发现二线及以下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显著,一线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中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不显著;初创期和发展期高新区设立有效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成熟期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加强高新区质量建设,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高新区政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温州,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和交通中心。温州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先锋和民营经济发源地,"温州模式"享誉海内外,是中国十大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其四季气候宜人,人文底蕴深厚,创业氛围活跃。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温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2018年2月1日,国务院做出关于同意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2019年7月,高新区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消息,在最新一次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温州高新区较上年度提升10个位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四大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趋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构建城市区域创新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极化指数对城市区域的创新极化进行了量化研究,并以1998-2007年的城市数据为基础,考察了我国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区域内,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且尤以成渝地区最为显著,长三角和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极化度最低.进一步研究极化指数增速的变化发现,变化趋势呈不对称的交替性上升下降运动特征,而且增速逐步趋近于0.  相似文献   

11.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范柏乃 《科学学研究》2003,21(6):667-671
根据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本文提出了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预选指标,运用专家法和鉴别力分析对理论预选指标进行筛选,构造了包含16个指标的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利用SPSS12 5forWindows软件包对我国52个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表征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效用值。  相似文献   

12.
杜元伟  王一凡  孙浩然 《资源科学》2021,43(10):2055-2067
研究海洋牧场的生态安全问题对贯彻生态优先理念、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落实国家与地方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海洋牧场尚处于建设阶段,因数据不完备而带来的决策不确定问题在当前阶段异常显著。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基于DPSIR理论框架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层面构建了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引入平均效用熵权法计算了具有公正客观性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应用解析证据推理规则构建了海洋牧场生态安全指数及分项指数的评价方法,最后结合实际调研数据对荣成市7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①荣成市海洋牧场在准则层的权重排序为响应>影响>状态>压力>驱动力,表明该市7家国家级海洋牧场在生态安全表现差异程度上,响应的差异较大,影响和状态的差异居中,压力和驱动力的差异较小。②荣成市海洋牧场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处于较为安全和临界安全等级的各1家,处于较不安全等级的有5家。③荣成市7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驱动力、压力、影响、响应4个准则上的生态安全分项指数均处于临界安全等级,而在状态准则上的生态安全分项指数处于较不安全等级。案例研究证明,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解决不确定环境下的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评价问题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空间格局演变上看,世界高技术产业聚集形式依次发展为最初在大学附近的聚集、以科技园特征表现的边缘城市和专业镇、由专业镇和边缘城市连绵的产业带和企业分蘖发生异地聚集等四种形式。同时,在高科技产业空间演变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出现还有赖于独立于大学和城市的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高新区强弱水平空间非均衡的背景下,从国际创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评价模型,并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六层异化“橄榄式”非均衡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东部一西部的空间强弱异化和高新集群带的区域联动集聚两大空间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空间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客观评估知识供应链效率状态,有利于促进区域高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借鉴知识供应链理论、DEA模型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供应链效率的分类评价体系;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2014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投入产出两个维度,给出了我国31省市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供应链效率的分类评估结果和优化对策。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供应链效率总体较好,不同类型省市的知识供应链的投入产出规模差距悬殊;消除投入资源浪费,提升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是相对落后省市改进高技术产业知识供应链效率的主要着力点。本研究成果为我国不同类别省市优化高技术产业知识供应链效率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子远 《科研管理》2014,35(5):138-144
把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细化为要素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创新集聚效应、生产力促进效应四个维度,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比较对象,运用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基于2007-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各个维度上,高新区企业均明显优于比较对象,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十分显著,对区内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但各高新区存在个体差异,在发展中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高新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开发区创新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高新区发展实际,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就构建原则、指标选取等相关问题作了重点说明,为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上的指引和评价与管理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