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我国也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由于我国煤炭矿区生产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煤炭矿区生产发展的特点出发,在界定矿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动态集成实证分析方法:动态仿真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此分析方法对潞安矿区煤炭产业发展、非煤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并对矿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杜君  冯套柱 《情报科研学报》2013,(6):584-587,614
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构建出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评价研究,得出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因子以及16家上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单项及综合评价排名,据此对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构建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伊春市为例,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伊春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12年已经达到良性可持续发展状态。现阶段伊春市发展主要问题在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能力不足,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向新型产业转移、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及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将是保证伊春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孵化器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础。从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两个维度构建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主成份分析法和DEA实现企业孵化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价研究。通过四象限散点图,实证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国家级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长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量化标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我国能源系统各环节特点为基础,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技术进步、政策影响等因素,提出了针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分析和量化评价方法,并对2000-2020年中国能源发展可持续的历程和趋势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科技支撑体系在应急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应急科技支撑能力研究也因而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应急科技支撑能力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设计了由创新研究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资金保障能力和应用服务能力4大模块共27个指标构成的应急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据统计软件和SPSS20.0计算机软件进行主成份分析,对我国30个省区市的应急科技支撑能力现状进行评分、划类和排序,分析我国应急科技支撑能力的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各地的应急能力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分析影响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选择可持续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效率、资源消耗、环境效应等5个方面27项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选择可操作性强的熵值法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2006~2011年辽宁省建筑业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从影响因素、综合评价结果、具体因素三个方面系统的分析辽宁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相关部门更好的引导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联合国通过的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对国际社会未来15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这也意味着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指导全球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和中轴原理。因此,中国学术界需要对此作出理论贡献。本专题对联合国SDGs的概念基础、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区域实践,以及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国情和纺织业自身发展实际,探究我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从资源支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及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蕾 《科技与管理》2012,14(4):16-19
文章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在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现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设计管理模式在促进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和解决现阶段管理问题的优势。研究表明: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加强企业知识保护和实现综合评价反馈的优势,是解决我国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关键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炳中  辛太康 《资源科学》2008,30(2):177-184
本文在阐述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选取我国7个主要港口城市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城市鹿特丹、新加坡和香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并分析比较国内国际主要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港口城市在港口生产能力上的评价值为0.055—0.645之间,上海等城市与国际大港差距较小;但在经济发展能力、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智力支持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等方面,评价均值分别为0.278、0.529、0.255,仅相当于国际港口城市同类评价值的50.3%、79.1%和33%。因此,可持续发展整体能力评价值在0.239~0.465之间,只及国际城市的50%,国内港口城市与国际差距较大。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间变化看,国内港口城市在经济支持和港口生产能力方面的提升速度相对略快,但智力支持、社会支持能力的增速变化远不及国际城市。为此,应通过发展智力支持系统、港口城市制度创新、港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延伸和腹地建设与扩张等战略,提升国内港口城市的发展能力,带动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把节约和保护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破解资源的瓶颈制约;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并举,首先立足于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矿业发展道路。20年来,通过加强矿产勘查,提高了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在矿产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不断增长;加大矿业开发,提高矿产品供应能力,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强化矿产资源监管,规范勘查开发秩序,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贯彻节约优先战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发展绿色矿业,建立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推动矿产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省际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慧强  廉倩文  论宇超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9,41(12):2248-2261
开展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制定旅游经济科学发展策略,提高区域旅游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本文在探讨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从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两个方面来构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经济系统整体处于较高脆弱、中等敏感、较高应对能力状态,且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省际空间分异明显;②中国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均呈现“集群化”和“极差化”分布特征,东部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且内部差异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脆弱性较低,内部差异较不明显;③中国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是不同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对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对脆弱性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可丰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为解决旅游经济质量提升问题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大道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290-300,319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是在全球可持续性科学蓬勃发展中、以着力解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色的学科创新。将区域作为一个开放、动态变化的系统,探讨其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状态及应对能力,研究区域系统中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以及区域内部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协调程度,解剖在科技、体制、文化不断创新驱动下的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竞争能力,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受关注的科学命题,也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弥补地球系统科学重自然圈层相互作用、轻自然与人文圈层相互作用的缺陷方面具有独到的学科价值。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助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可持续城市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咨询报告、主体功能区划和灾后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和地方重大地域规划的研制,在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经济布局、走可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方面,影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转换为政府行为,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构建广东省S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作出综合评价,提出促进S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的路径。该研究对指导我国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浩  王建华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352-358,331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特别是《里约宣言》发布以来,中国在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城乡供水系统能力,推行公众参与式管理,以占全球6%的水资源量,支撑了22%的人口和近10%的经济增长速率。受水资源自然条件、经济社会规模与发展阶段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极端与突发事件频繁等突出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科学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基础设施体系,改革水资源管理公共政策与管理系统,切实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国家智能水网工程系统、建立水资源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强化水资源的科技支撑等。  相似文献   

17.
苏贤保  李勋贵  赵军峰 《资源科学》2018,40(5):1016-1025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合理规划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研究重点考虑不足,研究方法存在误差等问题,以甘肃省17个流域为评价单元,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阈值入手,提出新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来量化研究区2015年、2020年、2030年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方法较现有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更符合实际;甘肃省大部分区域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呈超载状态,超载的流域集中在西北,不超载的流域集中在东南,承载力、承载规模和开发潜力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综合来看,河西内陆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不具备开发潜力,黄河干流区间和泾河流域开发潜力较小,嘉陵江、渭河、洮河、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最大,其他流域开发潜力居中;水资源对水资源系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较水环境更强;对比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与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发现三者的分布格局基本吻合,这一现象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以及水资源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00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1911年推翻清王朝后.内战、抗日占去了近50年,真正的科学技术发展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的科技政策不断改变。本文主要阐述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现状。作者认为,中国的工业化比欧美晚了150年.科学技术晚了200年;近30年有些进步,但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科技发达的国家.中国人需要再奋斗50年;当前应该埋头苦干、韬光养晦,继续向科学先进的国家学习,学会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人类科学事业做一点迟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青岛市海岛旅游主体功能分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广海  刘佳  万荣 《资源科学》2008,30(8):1155-1161
考虑到海岛环境的特殊性、资源承载的有限性、空间开发功能的衍生性,从海岛旅游开发适宜性和海岛可持续保护的角度,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相衔接,构建海岛旅游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并引入模糊多级综合评判理论,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根据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分结果以及海岛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不同区域海岛旅游开发功能的区划标准,以制定青岛市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功能的区划方案。将青岛市海岛划分为旅游资源优先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根据区划方案进行海岛旅游开发功能空间定位和评价分析,为青岛市海岛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政策可持续性评价与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沈镭  刘立涛 《资源科学》2009,31(8):1264-1271
本文从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能源决策的完整性、能源供给安全、能源消费的可持续性以及能源技术与教育4个方面构建中国能源政策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出中国可持续能源政策所处阶段及其薄弱环节.研究认为:①中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能源价格快速攀升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是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关键挑战,制订中国可持续能源政策需从能源安全供给、经济竞争力以及环境可持续性3个角度入手,协调好3者之间的关系.促进3者共同发展;②通过构建能源政蓑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发现,中国现阶段能源政策处在由非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的过渡阶段;③加快发展以堞为主的相对低碳经济,完善能源市场机制,加大绿色能源消费是推进我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