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交易中的欺诈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网络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针对网络欺诈泛滥的现象建立了两个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向C2C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提出一些减少和消除网络欺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呈现逐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本文针对我国信用卡交易中侵害消费者抗辩权的问题,对比信用消费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结合国际上关于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对我国信用卡消费者的抗辩权的保护进行论述,以期完善我国的权利保护体系,使交易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合同欺诈行为是严重破坏社会正常交易和损害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行为 ,存在着诸多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笔者试图通过对合同欺诈行为在法律规定中的分析 ,揭示出识别、防范、制裁以及最终消除合同欺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因其受众广泛、规模庞大、发展迅速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互联网金融各类机构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在提高社会资金运用效率的同时,也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面临资金被盗、交易欺诈、账号被窃取、隐私泄露等风险。风险均指向个人信息权缺乏相应法律保护这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个人信息权的现实风险和理论风险,并提出对互联网金融中个人信息权进行法律规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因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网络欺诈频发,电子商务市场存在柠檬化。后悔权是立法者对消费者进行权利倾斜性配置,以保护消费者的正当利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后悔权在抑制消费者的道德风险,保护小额交易,减低经营者的逆向选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为此,利用治理柠檬市场的理论,增设有理由浮动期限机制和第三方介入等制度对后悔权进行改善,并鼓励建立商盟制度,同时完善相应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经济合同的签订中,存在一定的被欺诈风险,并且欺诈手段隐蔽,法律维权困难。所以我们要对经济合同中存在的欺诈行为有深入的了解,熟知经济合同中欺诈行为的特征,并在实践中予以有效防范。本文主要介绍了经济合同中欺诈的概念和欺诈行为的特征。并对如何防范经济合同的欺诈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独立性原则"和"单证表面相符原则"是信用证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石,其独立于基础交易的特点在便于国际贸易的同时,也为国际商业欺诈提供了方便之门.文章针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出现的欺诈风险,阐述了信用证欺诈的概念、成因及种类,并结合实践就如何防范信用证欺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金卡”工程实施中信用卡风险逐步增大, 为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卡风险, 防患于未然, 必须: (1) 加强发卡行内部管理; (2) 严把发卡关; (3) 加强卡户监控; (4) 监督特约商户交易活动; (5) 建立发卡行之间的横向联防制度; (6) 加快信用卡电脑网络建设; (7) 不断更新信用卡品种模式; (8) 加快信用卡业务的立法。  相似文献   

9.
近日,AXENT技术公司发布了电子商务安全十项基本原则。该公司说:“假期即将来临,66%的用户计划上网购物,这将给电子商务带来10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额。然而60%以上的用户对目前的网络犯罪和在线交易的方式充满了担心”,该公司副总裁RobClyde以其在安全业界25年的摸爬滚打的经验为用户提出了如下十条安全秘技:1、为提防在线欺诈,用户必须确认所加入的信用卡公司具体的规定内容。要100%地避免风险是不可能的。几乎所有的信用卡公司都针对欺诈提供了免手续费的保险服务。但由于各公司规定都不尽相同,因此用户有必要进行确认。2、使用难以猜测…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信息化和技术转型背景下,网络交易安全日益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民商法旨在维护平等与自由的市场运行秩序,通过设置虚拟网络交易过程中的基本法规来约束相关市场主体,切实防范和杜绝侵害平台消费者正当权益的行为。对于网络交易安全,应当给予立法层面的监管,因而需要民商法提供最根本的立法规范支撑。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网络交易安全中民商法的价值,并结合民商法在网络交易中的具体实施状况及应用要点,探析了民商法的完善措施,进而提出了健全民商法的规范制度体系、严格维护网络交易中的信息数据隐私安全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于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自动取款机)上取款行为的性质认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行为属于盗窃性质,应当以盗窃罪定罪;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行为属于诈骗性质,应当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本文通过对银行客户服务终端和用户密码法律地位的分析,认为应当将ATM视为银行的电子代理人,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上取款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196条之“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帆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1):115-119
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充他人身份、利用信用卡在特约商户消费和银行营业柜台、自动取款机上取款、转帐的行为,被冒用的信用卡既可以是他人合法有效的卡,也可以是他人伪造、骗领或作废的卡。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将冒用捡拾的他人信用卡、冒用代他人保管的信用卡、通过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等六种行为方式认定为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3项的“冒用他人信用卡”,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相似文献   

13.
信用诈骗是犯罪行为人利用信用证等结算方式 ,实施骗取货款和钱财的欺诈行为 ,必须依法认定信用证、信用卡欺诈行为 ,并依据有关法律规定 ,对信用诈骗犯罪分子予以惩处 ;金融机构触犯法律法规规定的 ,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的行为时有发生,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对这种行为的定性均存在不同的理解。笔者拟借助刑法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认为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的行为不能成立侵占罪,也不构成盗窃罪,应当属于诈骗罪。同时,基于信用卡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关系是特殊法条与一般法条的关系,应当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15.
信用证欺诈及其法律救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案件屡屡发生,但多数国家在立法上并没有就此做出专门规定。信用证欺诈有多种表现形式,独立抽象性原则是信用证欺诈发生的根本原因。在国际贸易中若严格遵循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势必为欺诈者大开方便之门,危害动摇信用证制度的存在价值。因此,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判例确立了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以弥补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的不足,防止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信用卡诈骗罪是97年刑法规定的一个新罪名,它为司法机关打击“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扣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和“恶意透支”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但是现行法律在该罪名的认定上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笔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利用"短信嗅探"技术进行网络侵财的案件频频发生,相较于传统的网络侵财案件,此类案件在行为上更具隐秘性和技术性。然而,考察该类案件的技术原理和行为模式,不难发现,该类犯罪行为定性的内核仍然是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罪的界分。在定性时,应当先明确"嗅探"盗刷行为的对象是信用卡账户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如果为信用卡,应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如果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应定性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18.
依照罪刑法定原则,单位不是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因此对单位实施的信用卡诈骗活动,只能按照自然人实施的犯罪处理。对“使用”内涵的理解仅限于可以用信用卡进行交村结算的经济行为但不包括出售。既有“伪造”又有“使用”行为的定性,是实行数罪并罚,还是从一重罪处罚,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3项规定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对于冒用信用卡的行为如何界定学界尚无专门讨论,“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冒充他人身份和使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二者必须同时具备.而对于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并不能因为刑法规定“盗窃他人信用卡并使用以盗窃罪定罪处罚”而认定为诈骗罪,应认定为冒用他人信用卡,从而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迅猛,受传统量入为出观念的影响,中国消费者的循环授信使用意愿低,国内信用卡的利息收入不足,难以支撑盈利。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面临如何盈利的难题,本文通过信用卡业务的收入结构分析来研究中国特殊消费环境下的信用卡盈利问题,并提出突破盈利瓶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